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第24首关雎《诗经》(八下)续表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求取。

那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便总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叫人翻来覆去难以睡着。

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摘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挑选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文学常识】《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本诗主旨】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写作特点】1.采用比、兴的手法。

如第一章。

2.虚写与实写相结合。

如第二章实写,第三章虚写。

3.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2.本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比兴。

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男子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

3.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进行简要赏析。

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动作描写。

“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不平静,难以入眠。

这两句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

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示例: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作用是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感。

第25首蒹葭①《诗经》(八下)原文词语解释赏析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

溯洄④/从之,道阻⑤/且长。

溯游⑥/从之,宛在/水中央。

①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④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洄,逆流。

⑤阻:艰险。

⑥溯游:顺流而下。

内容: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交代了时令,又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三、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其所在的地点,可见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写男子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表现了他内心的焦虑与忧愁。

写作手法:以景(蒹葭)起兴,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从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续表原文词语解释赏析蒹葭/萋萋⑦,白露/未晞⑧。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⑨。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⑩。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⑦萋萋:茂盛的样子。

⑧晞(xī):干。

⑨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⑩跻(jī):(路)高而陡。

内容:这两章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上的重重困难,突出主人公急切的心情。

表现手法:用反复咏叹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炼字:三个“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苍苍”“萋萋”“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凄清,心境十分寂寞。

“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方”“湄”“涘”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蒹葭/采采⑪,白露/未已⑫。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⑭。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⑮。

⑪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⑫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⑬涘(sì):水边。

⑭右:向右迂曲。

⑮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参考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

河边芦苇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干。

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本诗主旨】本诗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以及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写作特点】1.重章叠句。

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3.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富有音韵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

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26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八下)续表【本诗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作特点】1.语言形象凝练。

如首联。

2.意境开阔,格调高昂。

如颈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含有“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意思,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示例一:“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二:“望”字将远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格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相隔千里,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第27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下)原文词语解释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②/长③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

①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

②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结。

③长(chánɡ):高。

④坳(ào):水势低的地方。

内容: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

炼字:“怒”字将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声势之盛,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幅形象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悲凉凄苦的氛围。

情感:秋风怒号,吹飞屋上的茅草,表现出痛惜和焦急之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⑤能⑥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

⑤忍:狠心。

⑥能:如此、这样。

⑦呼不得:喝止不住。

内容: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

炼字:“老无力”“呼不得”写出了诗人的老态,茅屋被秋风吹破已是悲剧,“群童”的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状。

情感: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诗人愤懑而又无奈的情绪。

俄顷⑧风定/云墨色,⑧俄顷:一会儿。

内容:写狂风停息不久,大秋天漠漠⑨/向B10昏黑。

布衾⑪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⑫/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⑬!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B10向:接近。

⑪衾(qīn):被子。

⑫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⑬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雨就下了起来,屋漏、床湿,诗人通宵不眠。

写作手法:景物描写。

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渲染了阴沉黑暗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修辞:“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脚”比作“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而且还富有情趣。

情感:由愤懑无奈转为悲凄愁苦。

续表原文词语解释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⑭/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⑮/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⑭寒士:贫寒的士人。

⑮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内容: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无穷的理想和愿望。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精神:体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情感:从愁苦、忧思转为坚定、悲壮。

【参考译文】八月深秋时节,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江去,散落在对岸的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口干舌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粗布被子盖了好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床边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觉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本诗主旨】本诗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宽广的胸怀。

【写作特点】1.叙事和抒情相结合。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2.这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