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导论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产流转,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自然特性为基础的,主要有①供给的稀缺性。
它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经营权垄断的基本前提。
由于土地供给稀缺,就可能出现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等现象;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因为土地利用要根据某种用途的需要,进行专项土地开发,投入很多的资金和劳动,当土地用途改变不仅会使其投资失去价值,还得为此而付出“代价”;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报酬递减;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4)生态功能(5)资产和财产功能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第二章地租地价理论1.概念解释:地租、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建筑地段地租、城镇基准地价、农地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交易地价。
(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因为这种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故称为级差地租。
(3)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力差异和土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4)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5)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6)垄断地租: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产生垄断,因而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7)建筑地段地租: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
(8)城镇基准地价:在城镇规划区内,在设定的土地开发程度、容积率等条件下,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按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时点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土地面积的区域平均价格。
(9)农地基准地价:在划分土地均质地域的基础上,以农用地纯收益为依据,采用对一定均质地域取样本地价数据加权平均作为农用地的基准地价。
(10)标定地价:根据政府管理需要,评估的某一宗地在正常土地市场条件下,于某一估价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它是该类土地在该区域的标准指导价格。
(11)交易地价:交易地价又称成交地价,它是土地使用权转移双方,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在土地市场中实际达成的交易价格。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在学习和研究地租理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区别?马克思研究地租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主要对象的,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劳动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其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其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土地肥力和土地位置的差异是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条件。
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是形成级差地租Ⅱ的实体。
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基础和前提。
并且最坏的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2)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指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量取决于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及其实现程度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对水平以及农业投资的总量。
(3)资本主义垄断地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还存在着垄断地租。
它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4)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经营矿山需要缴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在某些采矿业中某些稀有矿产品也是按照高额的垄断价格出售的,因而由垄断价格产生的差额利润也会以垄断地租的形式落入矿山所有者手中。
建筑地段地租是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资本家为了使用土地,获得建筑场所而缴纳的地租,其主体是垄断地租。
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量有决定性影响,土地所有者对建筑地段地租的产生处于被动地位。
3.分析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基础和前提。
首先,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农业发展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是粗放式生产,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资本的集中,集约化生产普遍发展起来,才产生了于此相适应的级差地租Ⅱ。
其次,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是以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为前提的。
4.试说明为什么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当在较好的土地上追加投资其劳动生产率降低到最坏耕地以下时,而新追加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又为社会所需要,其个别生产价格就代替了原来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而成为社会生产价格。
这样,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会转化为级差地租。
第二,由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更坏的耕地投入耕作,其个别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因而原来最坏耕地上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新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会转化为级差地租。
第三,在最坏耕地上追加投资,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产生级差地租,又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其二是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它们都会使最坏的耕地本身产生级差地租。
5.说明土地价格变动的趋势及规律性。
(1)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随着人口增加,人口比率不断增大,社会对土地的需求日益扩大,从而使地租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
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意味着高投资、高技术的产业日益发达,工人的劳动支出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日益缩小,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导致利息率呈下降的趋势。
地租的上升和利息率的下降决定了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的趋势。
(2)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各地域土地价格很难相互影响,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均衡。
(3)城市土地价格形成时间较长。
(4)受到较强政府调节的影响,呈周期性特征。
6.简述中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
(1)土地评估制度在土地出让、土地转让、企业股份制改造、土地抵押、房产买卖等领域进行土地估价。
另外在农村,土地也开展基准地价评估和征地区片地价评估。
通过对城乡土地基准地价评估和标定地价评估,为地价管理部门制定地价政策和对土地交易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2)土地使用权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制度(根据地价基准地价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最低价);(3)土地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4)提前收回土地;(5)政府对使用权转移有优先购买权;(6)政府干预地价地价上涨,通过地价冻结、规定最高限额、土地交易许可证制度、限制数量、增加土地供给量、增加土地市场透明度等手段;(7)征收土地增值税,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8)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9)地价监测系统;(10)地价监测系统;(11)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储备制度。
第三章土地供需与土地市场1.概念解释: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市场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土地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土地市场:指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总和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土地市场也称地产市场。
2.土地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有何区别与联系?区别: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而土地经济供给则是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联系: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3.如何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4.如何解决我国耕地紧张的供求关系?农用地:(1)让农民自觉珍惜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2)解决好粮林争地矛盾;(3)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有计划的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复垦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4)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5)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6)进一步神话土地管理体制改革非农建设用地:(1)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2)按照规划进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3)积极稳妥的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区闲置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4)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开发强度,间接增加城市土地供给。
5.简述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市场是依靠以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土地的供求机制和价格决定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
土地供给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上,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这是一种有效供给。
一般而言,无论市场上土地价格如何变动,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而某一用途的土地在某一特定市场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其经济供给会发生变化。
决定土地经济供给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地价格、税收等政府政策、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土地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建筑技术水平等。
土地需求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在某一土地市场,某一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