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生化学》第六版课本习 题参考答案1

《卫生化学》第六版课本习 题参考答案1

《卫生化学》思考题与习题的部分参考答案第二章1、样品采集的原则是什么?答: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2、气体样品的采集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答:采集方法可以分为直接采样法和浓缩采样法两大类。

直接采样法适合于气体样品中被测组分含量较高或分析方法较灵敏的情况;浓缩采样法适合于气体样品中被测组分含量较低或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较低时的情况。

3、样品处理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答:样品处理的目的是使被测组分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出来,制成便于测定的溶液;除去对分析测定有干扰的基体物质;当被测组分的浓度较低时,进行浓缩富集;通过化学反应使被测组分转化成易于测定的形式。

样品处理的总原则是防止被测组分损失和被污染。

进行样品处理时要求:分解法处理样品时,分解必须完全,不能造成被测组分的损失,待测组分的回收率应足够高;样品不能被污染,不能引入待测组分和被测定的物质;试剂消耗应尽可能小,方法简单易行,速度快,对环境和人员污染小。

4、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答: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有溶解法和分解法两种。

溶解法是采用适当的溶剂将样品中的待测组分全部溶解,适用于被测组分为游离态的样品。

分解法是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被测物转变为相应的测定形式,适用于被测组分呈结合态的样品。

5、试比较高温灰化法、低温灰化法和湿消化法的优缺点。

答:高温灰化法利用高温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使之分解呈气体逸出。

此法的优点是可用于多个样品的同时处理,空白值低,操作简便、省力。

缺点是对易挥发元素,如As,Se等,灰化时容易损失,较费时;低温灰化法是利用高频等离子体技术,以纯氧为氧化剂,在灰化过程中不断产生氧化性强的等离子体(由激发态氧分子、氧离子、氧原子、电子等混合组成),产生的氧等离子体在低温下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

该方法所需灰化温度低,可大大降低待测组分的挥发损失;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样品处理效率高;由于不需外加试剂,因而空白值低。

但低温灰化法需要专门的等离子体低温炉,仪器价格较高;湿消化法是在加热条件下,利用氧化性的强酸或氧化剂来分解样品。

该方法的优点是消化速度快、分解效果好、消化温度低、被测组分挥发损失少。

但该方法在消化过程中使用大量强酸,产生大量酸雾、氮和硫的氧化物等强腐蚀性有害气体,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同时要求试剂的纯度较高,否则空白值较大。

6、某水溶液20.00ml中还Cd2+30.0mg,加入螯合剂使其生成疏水性物质后用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若分配比D=50,试问用等体积溶剂一次萃取和分两次萃取,水溶液中剩余的Cd2+各是多少?(0.59mg,0.044mg)解:计算公式为:m n=m O()n故萃取1次后水相中Cd2+量为:m1=30.0×﹙)=0.59mg萃取2次后水相中Cd2+量为:m2=30.0×﹙)2=0.012mg第三章1、在定量分析中,判断下列情况各属何种类型的误差:试说明消除的方法。

(1)随机取样带来的误差 (2)试剂中含有少量待测物质(3)湿法消化时样品溅失(4)空气中卤代烃类测定的采样效率为75% (5)实验室环境参数的微小变动对测定的影响(6)溶剂萃取分离样品时待测物质萃取效率较低(7)分析仪器示值不稳定(8)样品中共存物干扰测定(9)称量样品时分析天平砝码未经校正(10)分析测量过程中,某样品管中的一种试剂未加准确答:(1)随机误差(2)系统误差,提纯试剂(3)过失误差(4)系统误差。

改进采样方法,提高采样效率(5)随机误差(6)系统误差。

改进萃取方法,提高萃取效率(7)随机误差(8)系统误差。

通过控制测定条件。

加掩蔽剂或分离等方法消除干扰(9)系统误差。

校正仪器(10)过失误差2、下列数字各为几位有效数字?(1)135.45 ⑵0.000263 ⑶1.28×10-6⑷4.95% ⑸PH=7.24⑹[H+]=4.60×10-3答:分别是5,3,3,3,2,3位(注意对数的有效数字)3、应用有效数字计算规则计算下列结果:(1)5.876+0.23—3.0345+10.8 (2)25.467×0.07894÷0.65 (3)l g(1.6×10-3)(4)pH=11.13溶液的[H+]=?解:(1)5.876+0.23—3.0345+10.8=5.88+0.23-3.03+10.8=13.9(2)25.467×0.07894÷0.65=25.5×0.0789÷0.65=3.1(3)l g(1.6×10-3)=-2.80(4)[H+]=10-pH=10-11.3=7.4×10-124、y=0.0426+12.0x,r=0.9994,μ=(0.027±0.001)ug/ml第四章1、物质对光具有选择性吸收的原因是什么?答:物质分子内部有三种运动: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原子在其平衡位置上振动以及分子整体绕其重心的转动。

三种运动对应三种能级分别为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这些能级均是不连续的。

分子吸收能量后,将从能量低的能级跃迁到能量高的能级。

分子吸收能量具有量子化特征,即分子只能吸收等于两个能级之差的能量。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不同,各能级的能量差不同,发生能级跃迁时所吸收的光能也不同。

因此,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2、何谓吸收光谱?其特征和用途是什么?答:测定某一溶液对不同波长(λ)单色光的吸光度(A),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称为吸收光谱。

波长在紫外-可见光区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吸收光谱具有一些特征:吸收峰、谷、最大吸收波长、肩峰、末端吸收等。

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物质分子结构不同,吸收光谱也不同,所以可以通过吸收光谱的特征对物质进行定性。

在定量测量时,可通过吸收光谱选择合适的测定波长,以获得较高的测定灵敏度和较好的测定重现性。

3、无4、无5、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和作用答: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显示系统。

光源:提供具有足够的光强度和良好稳定性的连续光谱;单色器:将来自光源的光谱按波长顺序色散,并能选出所需的单色光;吸收池:装溶液并固定液层厚度;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将检测器输出的信号转换成透光度和吸光度显示出来。

6、无7、无第五章1、无2、何种分子结构的物质有较高的荧光吸收率?答:具有大的共轭体系和刚性平面结构的分子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不全面,参照课本P72至P73)3、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有哪些?在分析测定中如何减小或消除?答: ⑴温度:降低温度,有利于荧光测定⑵溶液酸度:酸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荧光物质的存在形式,二是影响荧光物质的组成。

控制合适的酸度,保证有较强的荧光强度⑶溶剂:增加溶剂极性,有利于荧光测定⑷散射光:散射光有瑞利散射光和拉曼散射光两种。

对测定有影响的主要是长波长的拉曼散射光,可用选择适当激发波长的方法予以消除⑸荧光熄灭:降低浓度、分离或通过反应消除荧光熄灭4、Why is s pectrofluorometry potential more sensitive than spectrophotometry ?答:荧光分析法中与浓度相关的参数是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测量的方式是在入射光的直角方向,即在黑暗背景下检测所发射光的强度信号,因此可采用增大入射光强度和增大检测信号的放大倍数来提高灵敏度。

在分光光度法中与浓度相关的参数是吸光度,而吸光度A=lgI0/I t ,如果增大入射光强度,相应也增大了透射光强度,所以其比值不会变化,如果增大检测器的放大倍数,检测到的入射光强度和和透射光强度也同时增大,同样不能提高其比值,也就不能达到提高灵敏度的目的。

所以,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比紫外分光光度法高,一般要高两到三个数量级。

5、如何区分荧光与拉曼光?如何消除拉曼光的影响?答:荧光波长不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改变,而拉曼光随激发光波长改变而而改变。

采用较短波长的激发光,使拉曼光波长变短,与荧光峰分开,即可消除干扰。

第六章1、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答:(a)releasing agent :即释放剂,是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时,用于消除化学干扰的试剂。

它能与干扰组分生成更稳定或更挥发的化合物,使待测元素释放出来。

(b)protective agent :即保护剂,是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时,用于消除化学干扰的试剂。

它能与待测元素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阻止待测元素形成难离解或难挥发的化合物,且保护剂与待测元素形成的稳定化合物在原子化条件下易离解和原子化。

(c)ionization suppressor :即消电离剂,是比待测元素电离电位低的元素。

在相同条件下,消电离剂首先电离,产生大量离子,抑制待测元素电离。

(d)atomization :即原子化,指将试样中待测元素转化为可吸收特征辐射的原子蒸汽的过程。

(e)pressure broadening :即压力变宽,又称洛伦兹展宽,是待测元素原子与其他元素原子或分子(异种粒子)相互碰撞引起的谱线变宽。

(f)hollow cathode lamp ;即空心阴极灯,是一种锐线光源,能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g)spectral interference :即光谱干扰,指谱线重叠引起的干扰。

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分析线与邻近线不能完全分开,使灵敏度降低,工作曲线弯曲;二是待测元素的吸收线与共存元素的吸收线很近,甚至重叠。

(f)无(i)Doppler broadening :即多普勒变宽,又称热变宽,是由于原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

2、试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比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和结构的异同点。

答:原子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光源发射的特征谱线通过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汽时,被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在一定条件下被吸收程度与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从而进行元素定量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区吸收特征和吸收程度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基本原理和仪器结构的异同点如下:原理比较:相同:都是基于物质对光的吸收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A=Kc不同:前者吸收光的物质状态是基态原子蒸汽,吸收的是其原子的共振辐射,发生原子外电子能级的跃迁;后者吸收光的物质状态是分子,吸收的是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辐射,发生分子外电子能级的跃迁。

仪器基本结构比较:相同:都由光源、吸收池(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单色器)、检测系统和显示系统五部分组成不同:前者光源用光线光源,后者光源用连续光源;前者单色器通常位于吸收池后,这样可以分掉火焰的杂散光并防止光电管疲劳,后者单色器通常位于吸收池前,把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色散成单色光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元素的基态原子数可以代表其总原子数?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的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