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

《实验针灸学》试卷及答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本科模拟试卷A卷>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

)1.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

2.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和两方面来考虑。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

5.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和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轴几个方面。

7.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

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实现的。

8.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有关。

9.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和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10.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现象。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一)A1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A.性别 B.地区 C.年龄 D.民族E.职业2.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哪项正确()A.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 B.脑啡肽不变,强啡肽升高C.脑啡肽升高,强啡肽升高 D.脑啡肽不变,强啡肽不变E.以上都不是3.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

()A.数秒-数十秒 B.1-3分钟 C.5分钟 D.10分钟 E.以上都不是4.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A.70-120米/秒 B.2-14米/秒 C.数毫米-数厘米/分钟D.数毫米-数厘米/秒 E.以上都不是(二)A2型题5.下列描述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是()A.无痛 B.不易造成感染 C.机体适应很慢D.可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E.易造成极化(三)B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个答案可被选1次或多次,或不选用。

)A.音乐波B.间断波C.疏密波D.方波E.三角波6.在镇痛方面有优势的波形是:()7.在恢复机体疲劳状态方面较差的波形是:()A.游离神经末梢B.包囊感受器C. 肌梭D.环层小体E. 腱器官8.肌肉丰厚处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9.肌腱附近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为主()(四)C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A.酸感B.胀感C.两者都有D.两者都无10.针刺刺激肌肉多引起()11.针刺刺激骨膜多引起()A.能部分地到达生物组织10~25mm的深处B.有较明显的热作用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2.小功率氦氖激光照射()13.二氧化碳激光照射()(五)K型题(答题说明:每一道考题都提供了①②③④四个备选答案。

要求应试者必须按照下列五种不同的组合来回答。

A.①+②+③、B. ①+③、C.②+④、D. ④、E.①+②+③+④。

)①.Ⅱ类神经纤维②.Ⅰ类神经纤维③.Ⅲ类神经纤维④.Ⅳ类神经纤维14.电针感以兴奋传导为主()15.手法运针针感主要由Ⅲ类和传导为主()16.针刺镇痛信号以兴奋传导为主()(六)X型题(答题说明:以下每题有2项或2项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7.以下哪些穴位的感受装置参与了针感的形成()A.小神经束B.游离神经末梢C.血管D.血管壁植物神经E.特殊感受器18.针刺麻醉作用主要体现于()A.完全抑制内脏反应B.抗手术感染C.促进术后创伤组织修复D.抗创伤性休克E. 镇痛作用19.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表现为()A.循经低电阻特性B.经络热辐射特征C. 经络光学特征D.循经声传导特性E.经络磁学特征20.针灸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调节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A.针灸可促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B.针灸可调节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合成C.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D. 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及分化E.针灸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三、改错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答题说明:请用横线标出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加以改正。

)1.电针治疗泌尿系结石机理之一在于电针通过收缩肾盂使输尿管蠕动增强,促结石排出。

2.针灸对心率的调节作用取决于针灸前的基础心律。

3.针刺激活多巴胺能系统时,加强针刺镇痛作用。

4.针灸调节胃运动时,胃处于痉挛状态下,弱刺激能抑制胃运动;胃处于弛缓状态下,强刺激能增强胃运动。

5.根据经穴的神经节段支配规律,四肢处于同一节段的各经穴位主治大体相同,躯干部每条经各穴位主治基本相同。

四、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实验针灸学2.循经感传现象3.良导络4.穴位病理反应5.针灸的时限性五、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

2.简述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六、论述题(1题,20分)试述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

5※<本科模拟试卷A卷答案>一、填空题答案1.穴位病理反应形式有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2.对灸法的刺激参数和量效应应从温度和药物两方面来考虑。

3.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为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综合性、功能性、早期性。

4.影响针灸作用的基本因素有腧穴特异性、得气和个体差异、心理因素、针灸时效和量效。

5.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内关穴的传入神经元与正中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基本相同。

6.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改善呼吸功能、调节cGMP和cAMP含量、调节β-肾上腺素能受体、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几个方面。

7.针灸不仅可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免疫。

针灸对免疫的调节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实现的。

8.针灸治疗阑尾炎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阑尾运动和促进阑尾腔内潴留物的排空有关。

9、毫针针刺的刺激参数,主要是与针机械运动相关的位移、时间、加速度和力等物理量的变化有关。

10、躯干腹侧、背侧经穴排列有趋神经性现象。

二、选择题答案(一)A1型题1.答: C循经感传的出现率与年龄因素有关。

2.答: A 2Hz电针足三里,对疼痛患者腰部脑脊液中肽类物质的影响是脑啡肽升高,强啡肽不变。

3.答: B 许多实验证实,捻转补泻手法的最佳操作时间是每穴施术1-3分钟。

4.答: D 循经感传的传导速度为数毫米-数厘米/秒。

(二)A2型题5.答: E 不属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特点的易造成极化。

(三)B型题6.答: A 在镇痛方面有优势的波形是音乐波。

因为用规律脉冲波、调制脉冲波、声电波电针对小鼠镇痛和抗疲劳效应的实验表明,声电波电针的镇痛效应明显优于规律脉冲波和调制脉冲波,而规律脉冲波及调制脉冲波电针在恢复机体疲劳状态方面则明显优于声电波。

7.答: A 在恢复机体疲劳状态方面较差的波形是音乐波。

同上。

8.答: C 肌肉丰厚处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肌梭为主。

9.答: D 肌腱附近穴位针感点的感受器以环层小体为主。

(四)C型题10.答: C 针刺刺激肌肉多引起酸感和胀感。

11.答: A 针刺刺激骨膜多引起酸感。

12.答: A 小功率氦氖激光照射能部分地到达生物组织10~25mm的深处13.答: B 二氧化碳激光照射有较明显的热作用(五)K型题14.答: B.电针感以兴奋Ⅱ类和Ⅲ类神经纤维传导为主。

15.答: D.手法运针针感主要以Ⅲ类和Ⅳ类神经纤维传导为主。

16.答: B.针刺镇痛信号以兴奋Ⅱ类和Ⅲ类神经纤维传导为主。

(六)X型题17.答: A B C D E 穴位处的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血管、血管壁植物神经、特殊感受器等的感受装置参与了针感的形成。

18.答: B C D E 针刺麻醉作用主要体现于抗手术感染、促进术后创伤组织修复、抗创伤性休克、镇痛作用.而A.完全抑制内脏反应是干扰题。

19.答: A B C D E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表现为循经低电阻特性、经络热辐射特征、经络光学特征、循经声传导特性、经络磁学特征.20.答: A B C D 针灸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调节主要体现于:针灸可促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针灸可调节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合成、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针灸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等。

而E.针灸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是干扰题。

三、改错题答案1.电针治疗泌尿系结石机理之一在于电针通过收缩肾盂,使输尿管蠕动增强,促结石排出答: 正确答案应为扩张。

2.针灸对心率的调节作用取决于针灸前的基础心律。

答: 正确答案应为心率。

3.针刺激活多巴胺能系统时,加强针刺镇痛作用。

答: 正确答案应为消弱(或对抗)。

4.针灸调节胃运动时,胃处于痉挛状态下,弱刺激能抑制胃运动;胃处于弛缓状态下,强刺激能增强胃运动。

答: 正确答案前句应为强,后句应为弱。

5.根据经穴的神经节段支配规律,四肢处于同一节段的各经穴位主治大体相同,躯干部每条经各穴位主治基本相同。

答: 正确答案应为躯干部处于同一节段的各经穴位主治大体相同,四肢每条经各穴位主治基本相同四、名词解释答案1.答: 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2.答: 循经感传现象指针刺、电脉冲及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3.答: 皮肤导电量较高的点为良导点,由良导点连成的线称之为良导络,这些连线大多与古典经脉循行线相似。

4.答: 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穴位病理反应。

5.答: 机体对针灸的敏感性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称为针灸的时限性。

五、简答题答案1.答: 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是在正常情况下,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针刺的机械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兴奋了某些传入神经末梢或感觉器,使它们发放传入冲动,引起酸、麻、重、胀等感觉,并反射性地引起针处的肌肉收缩,使施术者手下产生沉紧的感觉,同时反过来加强针刺的刺激作用,会使更多的感受器兴奋,从而起着加强和保持针感的作用。

2.答: 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是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主要是通过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降低患者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全血粘度、扩张脑血管及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甲皱微循环、提高患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调节体内紊乱的神经递质、减少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等途径实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