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培训课件

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 严重多器官大量出血。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2
▪ 淋巴结肿大
• 主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
▪ 其他
• 部分病例轻度肝肿大,个别有黄疸; •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3
可疑病例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15天到过流行区 • 或发病后从流行区回来
▪ 急(发病5天内) 、恢复期(发病15天以上)双份
血清 • 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登革热IgG抗体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5
▪ 2.2 临床表现
▪ 2.2.1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 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 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 2.2.2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通、肌肉、关 节和骨骼痛。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我省历史登革热疫情
▪ 1928年杭州和宁波发生流行 其中杭州,罹患率达90%
▪ 1929年杭州再次发生流行 ▪ 此后至2003年,未再发现疫情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2
我省近期登革热疫情
▪ 2003年5月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
• 2003年2例、2004年6例(其中1例引起爆发)
2005年9例、2006年2例
▪ 如中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 扩散速度很快
▪ 近年已传带到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有些国家
▪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种间竞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7
登革病毒感染的疾病谱
▪ 普通的发热病人 ▪ 登革热 ▪ 登革出血热 ▪ 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8
轻型登革热
▪ 普通发热表现,病程短、症状不典型
▪ 2.2.3 伴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 2.2.4 表浅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7
▪ 2.2.5 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麻疹 样、猩红热样皮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 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 日。
▪ 2.2.6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 第一次被登革病毒感染时,最常见的临 床表现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9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
▪ 发热+伴红、痛
• 突然发病,畏寒、持续发热(24~36小时内可 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 伴疲乏、胃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
• 伴酒醉貌,面颈胸潮红,结膜充血;
• 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 痛;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9
▪ 2.4 病例分类 ▪ 2.4.1 疑似病例:具备2.1及2.2.1、2.2.2、2.2.3~
2.2.7之一以上者。 ▪ 2.4.2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3.1(登革热流
行 已 确 定 ) 或 再 加 2.3.3 ( 散 发 病 例 或 流 行 尚 未 确 定)。
▪ 2.4.3 确诊病例: ▪ 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2.3.4、2.3.5、2.3.6中的
▪ -70℃或冻干4℃存放较为稳定;对乙醚、氯仿 等脂溶剂敏感;50℃10min、超声波 (560KHz)、紫外线及0.05%福尔马林、龙 胆紫、乳酸、高锰酸钾均可灭活病毒。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6
媒介伊蚊
▪ 埃及伊蚊
• 广布于热带、扩展到亚热带
▪ 如非洲、美洲
▪ 白纹伊蚊
• 广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并伸达温带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0
▪ 皮疹
• 于病程的第3~7天出现,多为斑丘疹。 • 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下出血点等 • 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 • 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1
▪ 出血
• 1/4-1/2病人有不同程度出血 • 一般发生在病程1周左右病程5~8天 • 可表现为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蚊子叮咬传播, 新疫区普遍易感。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4
病原学
形态结构: ➢ 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 登革病毒的三维结构图样 ➢ 单正链线状RNA,长约llkb ➢ 3种主要结构蛋白
❖核心蛋白(C) ❖膜蛋白(M) ❖囊膜蛋白(E)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5
病原学
▪ 病毒的理化特性
任一项。
▪ 登 革 出 血 热 : 登 革 热 确 诊 病 例 加 2.2.8 、 2.2.9 、 2.3.2。
▪ 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加2.2.10。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20
▪ 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性,应在 其不同病期与下列疾病细致鉴别:流感、感 冒、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麻疹、荨麻 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疟 疾等。脑部损害表现的病人应与其它病毒性 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
▪ 2.2.7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 日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 血尿、阴道或胸腹部出血。
▪ 2.2.8 多器官大量出血。
▪ 2.2.9 肝肿大。
▪ 2.2.10 伴有休克。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8
▪ 2.3 实验室检查 ▪ 2.3.1 末梢血检查:血小板数减少(低于100×109
/L)。白细胞总数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 计数相对增多。
▪ 2.3.2 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 2.3.3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 2.3.4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2.3.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
以上增长。
▪ 2.3.6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 器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
2007年截至4月4例
▪ 来源:东南亚:新加坡、柬埔寨、泰国、
老挝、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南美洲:苏里南
• 患者为境外经商、务工、留学、旅游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3
病原学
➢登革病毒,黄病毒属,4种血清型:DEN-1、 DEN-2 、 DEN-3、DEN-4 ,各型都能引起 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 护不明显。
▪ 临床表现
• 潜伏期3~15天(常见5~8天) • 发热、红痛、皮疹、出血等
▪ 血常规
• 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登革热防治专题知识
14
特异性检测
▪ 急性期血清(发病5天内)
• 采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IgM抗体 • 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 病毒分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