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
第一句话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作为一句俗语,是公认的说话准则。
第二句话中,“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破折号之后则是具体解释,从另一维度对“有话”“无话”及其长短进行阐述。
第三句话,是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种行为的思考与界定,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材料内涵。
第二句话的内容,体现了一种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
“有话则短”即“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话则长”即“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是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于无疑处有疑,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别出机杼、大说特说,从而有所创新的表达。
不单说话,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创造也应于“别人无话可说处”,本着自己的慧心、慧眼,作深度的挖掘。
现实生活中彰显个性的现象很多,可以从正面解读其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也可从反面显示出其怪异的取向。
关键是看待的角度。
立意的时候,考生可以抓住关键句“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来确定立意,比如“彰显个性”“创新与守规”等。
选用文体的时候,考生可以选择记叙文,从正面彰显人的个性魅力和创新意识,也可以从反面用讽喻的形式发人深思;同样考生也可以选择议论文,借助论述阐述“创新”和个性的魅力。
烟火蓝边碗今早喝粥时我用的是一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你或许会问,如此平淡无奇的碗有什么好说?错矣!此中考究可大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自然切入材料)新居落成,我与父母前往景德镇购买瓷器布置新居。
这里瓷器种类繁多,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巧的骨瓷;有绚丽多彩的斗彩……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买什么好呢?有人说:只要票子够多尽选造型独特的买,显得荣华富贵的买,精工极致的买,这还不简单?又错啦!器皿的选择体现了主人的生活态度。
不可不慎重。
(及时升华,提升高度)有的瓷器过于大件且富丽堂皇,赤红、明黄、宝蓝与我家简约的装修风格不符;有的过于小巧,家人并无英国绅士贵妇那般品下午茶的闲情;有的瓷器上绘有泼墨山水工笔花鸟,我们一行人中并无行家,不知如何鉴赏……如此看来,竟无我们能买的瓷器了!突然,这平淡无奇得突兀的蓝边碗闯入我的眼帘。
如此简陋的碗会在这里出售?我要走,爸爸却在这碗前驻足许久。
为何?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用的碗,这是盛放了父亲的记忆的碗。
据销售人员介绍,这蓝边碗在传统蓝边碗上加以细节上的改良与创新。
我拿起一只仔细端详,发现手感极好,分量厚重让人踏实。
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让碗显得端庄典雅不失大气。
而且这碗极易打理,深受妈妈的喜欢。
(恰到好处的描写)蓝边碗没有繁复精致的花纹修饰,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工艺。
可当你凝视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围在一起乐呵呵地吃热腾腾的饭菜的情景,就会想起苦日子里生活精打细算的不易,就会想起寻常百姓家人间烟火的温度……(切题并照应题目中的“烟火”)蒋勋曾在《品味四讲》中说“纯棉衬衫就像爱人”,让我感动了好久,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会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对我来说,蓝边碗亦是如此。
景德镇作为瓷都,常有瓷器新品推出,我却独爱这蓝边碗并歌颂它。
因它注重在细节上的改良,把创新的点子用在提升人们的生活上而不是争一时的噱头。
距离人的生活太远的创意并不是人真正想要的。
新鲜感过后便如失了灵性般只能束之高阁。
(议论高超,思维显风姿)每日捧着这只蓝边碗吃饭,不但手感好,我仿佛还能听到它无声的诉说,谆谆教诲我认真踏实地生活的真谛。
听我如此道来,你可有话反驳?本文见微知著,主旨深刻。
此文为议论性散文,朴素而有韵味,寓丰腴于平淡之中。
本来面对一只白底素净的蓝边碗,应该是“无话可说”,可考生却“无话则长”,表达了富有启示意义的主旨:选择应该适合自己,生活应该认真踏实。
另外,构思独特,语言有味。
构思有特色,“错矣”“又错啦”“如此看来,竟无我们能买的瓷器了”,可谓多重蓄势,层层铺垫。
“蓝边碗”前加上“烟火”二字,暗示对比,激发联想,实属灵光一闪,巧慧之举。
我言秋日胜春朝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
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
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象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垫,甚至不沾半点墨。
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以名画开篇,起笔不凡,显从容之态)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
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
而宋代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
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的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
布满画纸的山水,自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
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个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
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
再者,前人已经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在画史中进行比较,突出“留白”手法的创新,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古诗云:“自古秋风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
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还未曾褪去。
“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新的审美。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由画到诗,充满艺术气息)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类,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
(联系材料,水到渠成)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像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眼光看她,而是在眼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
(以学术大师为例,进一步揭示个性与创新的价值)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
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
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耳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是的,只有于杂草丛生处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为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联结全文所有论据,美珠成串)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亦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结尾点题)作者闲处落笔,悠闲从容地从《寒江独钓图》起笔漫谈,材料援引丰富而妥帖,从马远、夏圭、韩干到陈寅恪、鲁迅等,古今史料,尽显风流,可贵的是文章不是脱离材料空谈道理,也并非生搬硬套堆砌事例,而是在精当的列举,巧妙的引用之后,恰到好处地加以议论,自然地勾连了题旨,用“留白”“唱反调”“叫板”“独辟蹊径”等词,生动地诠释了题目材料中的“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意蕴丰富,颇有新意。
以文而论,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词丽句汩汩而来,行文徐徐从容,又节奏分明。
修钟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
这儿是故宫,老王工作的地方。
(四字短语组成阵列开篇,可谓流光溢彩。
文字典雅切合故宫环境,也与古玩修复的工作内容贴切)先打了一盆热水,老王便紧闭上了西三所的红门。
“嗨!王老师回来了!快来看看这件宝物!”徒弟小林招呼着便掀开了工作台上的白席——一座金光璀璨的大型钟表,原来是乾隆帝的音乐永法钟。
老王细细赏了一番,着实精美巧妙。
欧式建筑中式亭台并列其上更添韵味。
“老师,这件宝贝还算完好,我们几个着手修复没有问题。
”小林自信满满地和老王保证道。
老王点点头坐在一旁,花猫懒沐在细碎的阳光下,半眯着眼朝老王笑。
老王不再盯着徒弟们干活,只觉得院子里的猫儿一颦一动之间也不乏趣味。
(可谓颊上三毛,显出人物和文章的神采)不出半日,小林就出来交差了,除锈见新后的器物更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钟盘走时精准,不愧为前辈们巧夺天工之作,几个小徒弟和隔壁木器组的同事们都对它赞不绝口,老王却觉得钟表虽美,但除了时刻运转的表针太过死板,还少了灵动的韵味。
几位看客正大赞表台之上栩栩如生的装饰动物和银箔仿制的溪水,老王却蹙起了眉头。
(眉头蹙起源于老王独到之眼光)“王老师怎么不说话?也和我们几个门外汉分享一下高见呀!”几位同事调侃道。
“此钟虽美,但多为静止之物,装饰的堆砌在你们看来是盛美之处,我倒觉得此处可以作文章。
”“大家都是干这行的,修复文物的工作能做到复原便可,你何必自增烦恼啊!”老王摇摇头反驳道:“人人赞此物华美,我不必再说。
但你们眼中的完美之处我还真有话可说!”说罢,老王拆了钟表的上盘,用铁丝将装饰品和钟内的传统系统一一连接起来;将银箔尾端捻做银丝扣于动轴之上;再取银丝上连纺车、风车。
合上上盘后,老王欣慰一笑,原本沉寂之物此时动了起来!转鸭,吠犬,还有那潺潺的流水:真如大型表演,运转精准,具体而微。
在场的各位连声叫好,老王看着门槛边的小花猫,轻轻地笑了,徒弟们求老王传授经验,老王从容道:“你们啊,只会做千篇一律的工作;别人的溢美之处你何必多言?众人无话之处或许你有话可说,此时大做文章岂不快哉?”于老王而言,文物修复仍有可创新之处,工匠必有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
(处处着笔切合材料,老王的笑显出创新的魅力)老王骑车下班,又锁上了西三所的红门。
一句秦腔传来:“红门里的故事多……”这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
首先,构思新颖别致。
通过老王修钟的故事,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无所发现处”独出机杼,有所创发和表达,彰显了工匠的创新意识。
主人公个性鲜明,形象丰满。
其次,事件过程描述详细、具体。
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层次感强。
故事情节发展前后勾连映衬,相互照应。
另外,文中不乏情趣生动的细节,尤其是结尾处的秦腔,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