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2.感悟标题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1)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2)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3)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3.品味细节描写的魅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一系列关于母亲的细节、动作描写都体现了深沉伟大又毫不张扬的母爱: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一切沉寂后再进来眼红红的,是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一直没有劝解是怕说错话伤及儿子的自尊。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知道要给他一个静静地平息暴怒的空间。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看似平淡无奇好像多余之笔的一句话,却写出了母亲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一颗心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
不能不让人为之深深感动。
(3)“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母亲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4)“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为自己出语不慎引起了儿子的伤心而懊悔不已,黯然神伤。
她把儿子的自尊看得比什么都重,甚至在这一点上比儿子自己都敏感。
所以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儿子。
4.理解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这里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过程。
5.领悟主题理解末段中包含的题旨: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2015•安徽省利辛县张村中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训练)阅读课文开头至“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例1.“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一句中,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4.将“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一句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演练1.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zá( )碎shì( )弄bào( )怒tān huàn( )chuí( )打沉jì()淡yǎ()翻来fù( )去2.请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1)妈妈在医院看护我,一夜没睡的她显得十分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看到妈妈的黑发中已经夹杂了根根银丝,我的心都疼了。
(2)在秋气肃杀的日子,和一个知心朋友__________________(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是什么心情?(3)春天到了,漫山遍野山花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鲜明而美丽)。
(4)他再三___________________ (恳求,乞求),让我允许他暑假去华山游玩。
3.指出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母亲生长在戏剧之家,越剧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6.根据括号内的提示,体会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忍受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提高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7.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简要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1)“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果将这篇课文的标题改为“怀念”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七年级上册语文测试)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第1-5题改变一生的闪念①那是一个老师告诉我的故事,至今仍珍藏在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那是在多年前的一天,这位老师正在家里睡午觉。
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和七嘴八舌的呵斥声。
她回头看看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即就明白过来。
肯定有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才碰巧打到这里。
③她当然可与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
但自己是老师,说不定她就是自己的学生呢。
她隐约可以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于是,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赶了过去。
④正如她预料的那样,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在大声地斥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