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1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归纳)
(1)平城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需要。(从地理环境看)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那迁都是不是很容易完成的呢?当然不是,孝文帝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又是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让我们通过一则漫画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去。
播放数字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数字故事,增强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了解,为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学生活动:结合史料和课文内容,学习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缩句游戏)
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谁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课件依次显示缩句: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情境漫画《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问题: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为进一步加强向汉族学习,采取那些具体的汉化措施?请同学欣赏下面这个数字故事,然后结合材料把具体措施找出来。
作品
内容
简介
(200字以内)
本作品以“班级小调查”为导入,通过情景漫画《孝文帝迁都》、《孝文帝改革数字故事》等形式,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再现历史场景,深刻理解孝文帝迁都和“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用汉制、学汉礼”的汉化措施,初步理解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教学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微课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大动乱、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学活动三:课堂小结
北方的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顺应这种潮流,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促进民族融合
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揭示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原创承诺
本人承诺本作品为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若本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不良信息内容,一律由本人承担责任。
签名:吴洪涛时间:2015年3月30日
“2014学年微课程之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北魏孝文帝改革》”微课脚本设计
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缩字游戏,轻松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增强对学习历史的兴趣。2
2.通过课堂分组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孝文帝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班级小调查:有没有同学是外地学生?有没有愿意全家迁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并且一去不回?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姓氏改改?请愿意的同学举手。
中国有句俗语:“生不改名,死不改姓”。但在我们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帝,为了改变自己本民族落后的习俗,主动搬家、带头改姓。这个人物是谁呢?出示孝文帝图像,导入新课。
语言方面:学汉语服饰方面:穿汉服姓氏方面:改汉姓
婚姻方面:结汉亲制度方面:用汉制风俗礼仪:学汉礼
教师总结: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历史细节在教学中的运用”微课设计
作品名称
微课程之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片长(分钟)
12分钟
作者
联系方式
所在单位
作品
设计
意图
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课为例,围绕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图片、网络漫画、文字、数字故事、教师语言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重温历史,感受历史,从而能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影响和意义。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和措施难以理解。但他们好表现、思维活跃,因此这节课借助多媒体教学,形象而直观,适时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历史想象,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பைடு நூலகம்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改革的措施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出来,如果照本宣科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一背,难以获得具体的认知,也增加学生负担。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科学记忆,先开展缩句游戏活动,让学生把每项措施浓缩为三个字,最后再把所有内容浓缩成六个字。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尝试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能在轻松气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小调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气氛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学习新课】
教学活动一:介绍孝文帝
教学活动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出示材料:“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悲平城》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北魏歌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六、教学策略
1.历史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网络漫画、文字、数字故事、教师语言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历史,感受历史。
2.问题研讨教学法:通过阅读课本,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和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研讨、展示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