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读书札记
专业:电气101 学号:7022810030 姓名:胡文
一、前纲:
作者:中国著名作家吴思
出版时间地点:第一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1月出版发行,修编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2月出版发行(本人所读为复旦大学修编版)文章结构:
①讲官吏与老百姓的关系:《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
②讲官吏与上级领导包括与皇上的关系:《当贪官的理由》、《恶政是一面筛子》、《皇上也是冤大头》;
③讲官场内部的关系:《摆平违规者》、《轮资排辈也是好东西》
④把几种关系混在一起讲:《新官堕落定律》、《正义的边界总要老》、《官场传统的新传》、《晏氏转型》;
⑤总结:《崇祯死弯——帝国潜规则的一个总结》
⑥杂篇:《理解迷信》,《我们的人格理想》,《代后记:农民与帝国》
二、关于“潜规则”和这本书
“潜规则”一词是作者吴思杜撰的。
一个新词不存于在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源于作者的一段生活经历。
在多年前,在《中国农民日报》(现在叫《农民日报》)当编辑记者的作者阅读到一封来自河南开封地区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的领导人大量批条子。
其实也就是其中产生了一些暴利关系,也就是后来人们见怪不怪的利用双轨制牟利问题,当然违反国家的正式规定,只是禁止不住。
(划线句为摘抄自P1 后文同上)通过这次下乡调查所遇之事,在多年后,随着阅历增加,遇此类事增多。
便明白一个道理:潜规则就是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这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
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自P2 )我认为此话说得在理。
甚是喜欢。
在我的个人经验中关于这个化肥的官场潜规则,有的一个两个主体,一个被支配体。
主体一是官场中直接性、肆无忌惮地牟取暴利,把明规则中利益转化为自身利益的一种关系链。
另一主体则是官场中明明知道也不去管的领导,因为他们也是有利可获的。
在底
层中“被支配”、“被压榨”、“被潜规则”的百姓们便成为了这个“被”的支配体。
本书的随笔,大体都在讲中国传统社会是如何“淘汰清官”,讲述贪官合法祸害别人的能力,老百姓浑浑噩噩的成为了冤大头,是贪官污吏的温床。
解释清官为何难以像公开宣称的那样得志得势,为何经常遭遇被淘汰的命运,以至青天大老爷成为我们的民族梦的一部分。
三、关于文中故事选取与启示
①明朝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中故事说:武进县一位叫陈定的富户,有一妻一妾。
妻姓巢,妾姓丁,两个人闹气,巢氏呕气生病死了。
邻里几个平日看着他家眼红的好事之徒,便撺掇死者的兄弟告官,宣称人死得不明不白,要敲陈定一笔。
死者的兄弟很乐意跟着敲一笔,便和那几个泼皮讲好了,由他们出面,他躲在暗处作手脚,敲出钱来对半分。
"武进县知县是个贪夫。
其时正有个乡亲在这里打抽丰,未得打发。
见这张首状是关着人命,且晓得陈定名字,是个富家,要在他身上设处些,打发乡亲起身。
立时准状,佥牌来拿陈定到官,不由分说,监在狱中。
"(P5)这是我在《潜规则》一书看到的第一个故事。
便楞一楞,或许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理解能力还在,看的清晰。
而吴思先生也对故事中词汇(“立时准状”、“不由分说”)也一针见血。
又杜撰出一新词“合法伤害权”—合法伤害别人的选择权。
故事中死者巢氏兄弟借机敲陈定一笔,贪官也倒涂个轻松“合法”。
“立时准状”是可准可不准的,问讯后,对陈定的申辩也是“不由分说”的,隧是可听可不听的。
最后故事加入“滑稽元素”,陈定入狱后,托人各方打点。
破费几百两银子,各方都打点到,特别是县太爷满意啦,果然放了陈定,这变成了施恩于陈定。
这次释放更是充分体现了“合法伤害权”反过来便成“合法恩惠权”。
其实人们去讨好贿赂官吏,不是指望从他们那里捞到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②“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这就是辛勤节俭了一生的清廉的海瑞应得的下场?(P40)可是据吴思先生所参见(《明史》卷二百二十六,海瑞列传)的数据:明朝官员的正式工资是历史上最低的。
省级的最高领导,每年的名义工资是576石大米,折成现在的人民币,月工资大概是3930元。
(2)正司局级每年的名义工资是192石大米,月薪大概相当于3930元人民币。
七品知县,每年的名义工资是90石大米,合月薪1840元人民币。
(参见《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
总之,明朝七品以下的县太爷每月实际的俸禄不过约相当1300元人民币。
我们不妨为他们设身处地想想,那个社会。
一家人口少则五六口,多则十多口。
在用吴思先生一幽默的话来说当时也没有妇女解放运动。
则便没双职工,平均下来,家里六七口人全指望这位县太爷每个月1千多元的工资,人均不到两百的生活费。
这样看来这位县太爷的日子并不如我们现在的下岗工人要好过。
再退步说,那是社会未是和谐的、服务型的。
社会福利为零的情况下,准确来说他要与贫困老百姓在同一水平线上啦。
在这种背景下,或许就有了当贪官的理由吧!
海瑞是一个肯定不贪污不受贿的清官。
收入来的明,去也明。
这位清官在浙江淳安县当知县的时候,穷得要靠自己种菜自给,至于肉便是舍不得吃啦。
或许只有过年,来挚友才会来上一次吧。
海瑞最后当到了礼部侍郎。
也就是相当与现在的中组部副部长这位副部长去世之后,甚至是连葬费都凑不齐。
当时有位叫朱良的人去海瑞家送丧。
见屋内破烂不堪,感动的直流眼泪。
回去便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四句“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我若是在场,见此场面,男儿有泪不轻弹、留泪便到伤心时。
这就是一生清廉正直的官员应得的下场么?或许但是的恶政就像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
③中国过汉语研究者李零曾经说过孔子是丧家犬。
在历史上,孔子孟子一直在游说各个暴力集团的首领。
孔孟要跟这样的的人对话,对话的核心是,你们要仁,要有同情心,你说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孔子一生不得志,他的后代也没怎么得志。
但是孔子充分尊重了大人的利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又被人家抬到大成至圣文宣王的位置上。
他的折中,使得双方都得到了好处,从这个角度说,他有是最走运的人。
(P195 杂编)
此书中还提到一个故事:十多年前,一位不知名的父亲抱着小孩,乘客没有人让座。
当父亲的便对孩子说了句:“雷锋叔叔不在了。
”雷锋所代表的是一种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
最近在校党校学习党课知识。
结合孔孟,雷锋。
便思考着,在这时代,物质利益成为了人们的意识主流?我们难道要高呼孔孟何在?雷锋叔叔何在?
在潜规则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时代,我们不应该对此抱怨什么。
而且事物的发展规律盛即则衰,吴思先生也思考过,他在书中告诉读者:潜规则这种现象会逐步萎缩,但近期不会消失。
我们单纯的想想到那时或许会出现“好人一生平安,坏人皆招唾弃”的美好景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