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一、铁矿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或矿物含量低,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

各级储量的474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

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

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474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D级—其用途是:(1)作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2)对于复杂的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可供边探边采使用;(3)对一般矿床,部分的D级储量,配合B+C级储量或C级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利用。

其条件是:(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或物化探异常经过工程验证所计算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的储量。

二、锰矿储量分类、分级、级别条件和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定<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锰矿储量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474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含量低,或有害组份含量高,而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依照勘探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将锰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级--- 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

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相邻剖面矿 474体形态基本对应。

2.破坏和影响矿体的较大褶皱、破碎带以及较大的断层的性质已查明,其产状规模已较准确地控制,夹石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已确定,变化规律已查明。

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主要褶皱、破碎带和较大断层的性质已了解,其产状规模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大致了解。

3.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已基本确定,变化规律已了解。

D级--- 其用途有:①作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依据;②一般矿床,在有C级以上的储量配合条件下,部分D级储量,可供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③对于较难求到C级储量的复杂矿床,D级储量可供边采边探使用。

其条件是: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和品级。

<三>、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定4741.储量计算必须依据工业主管部门所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

2.锰矿储量计算按探明的自然状态矿石计算,不计算金属锰的储量。

含杂质多而开采中极易获得净矿石的堆积锰矿床,应计算净矿石储量。

不同矿石类型的储量,一般应分别计算;不同工业品级的储量,当不能单独圈定时,可用统计法计算。

采空区储量应扣除。

露天开采地段的储量应单独计算。

3.对锰矿石在选治过程中综合回收的有工业价值的伴生组份,应单独计算储量。

锰矿石中的铁一般不算储量,当其局部富集成铁矿石时,可按铁矿石工业指标计算铁矿石储量。

4.锰矿石储量计算单位用“万吨”。

5.单剖面单工程控制的矿体不能计算C级及C级以上储量。

附录1天然放电锰矿石(锰粉)及化工用二氧化锰的参考技术标准(一)关于天然放电锰矿石(锰粉)的技术标准,国家尚未作出正式统一规定。

根据冶金部、轻工部两系统有关企474对其它有害元素,一般厂定标准为:Cu<0.01%;Ni <0.03%;C0<0.02%;Pb<0.02%。

但各厂矿、企业使用上述标准时,尚存在以下问题:(1)有的锰粉二氧化锰含量高,但放电时间短;也有锰粉二氧化锰含量低,而放电时间长。

(2)影响电池储存性能的关键不是全铁含量多少,而是可溶铁的含量,因此,用全铁指标不合理,应改用可溶铁作标准。

(3)测定放电时间所采用的条件,如电阻、终止电压、温度以及放电时间是用连续放电或用间断放电计算等,生产放电锰粉的单位和电池厂等有关企业,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够统一。

(二)化工用二氧化锰矿粉,国家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现各厂矿企业多要求二氧化锰含量大于50%以上才能使用,对其它元素的含量要求:制硫酸锰时,Fe≤3%;Al2O3≤3%;CaO≤0.5%;MgO≤0.1%。

制高锰酸钾时,Fe≤5%;SiO2≤5%;Al2O3≤4%。

三、岩金矿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计算矿产储量是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

因此,必须474准确掌握储量分类、分级和计算的一般原则,合理的选择储量计算方法和确定各种参数,正确动用各级储量划分级别的条件,以保证储量计算的可靠性。

<一>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1、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发展需要,将岩金矿产储量分为能利用(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两类。

2、在矿床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研究程度,将岩金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

A级储量全部由生产部门探求,地质部门探求的B、C、D级储量,其用途和条件如下:B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也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

一般分布在矿体的首采部位。

其条件是:(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圈定范围内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C级--- 是矿山建设设计主要依据的储量。

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了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 474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

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岩浆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

已大致了解;(3).基本确定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D级--- 其用途有:(1)为进一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的储量;(2)一般矿床中,部分D级储量也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3)对于小而复杂的矿床用较密工程间距也难探获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也可以考虑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

其条件是:(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3).大致确定矿石的工业类型;D级储量是用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的工程间距控制,但由于矿体变化复杂或其他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以上的储量块段外推或配合少量工程控制的储量。

<二> 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1.必须根据工业部门正式下达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进行储量计算。

2.根据不同的勘探手段和工程分布情况,选择合理的储量计算方法。

按矿体、储量级别、类别和块段等分别计算矿石量、平均品位和金属量。

块段划分原则上与工程间距的基本网度相同,避免块段太大。

凡需要而且能够分采、分选在474地质上能对应相连的矿石类型,应分别圈定和计算储量。

3.矿体的连接与外推,一定要遵循矿床的规律合理连接,推定的距离也不应该都是工程间距的一半,而要考虑矿体的地质规律。

4.计算的储量是实际探获的储量,不扣除开采和选矿的损失量,但应扣除采空区的储量。

5.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伴生有用组份,对能利用的共生矿产,应计算储量。

6.应根据样品的基本化学分析结果为基础,计算金属量。

7.金矿石量用吨表示,金金属量用公斤表示;面积、体积、矿石量、金属量取整数,厚度、品位、体重取到小数点后两位。

对所取位数以后一位采用四舍六入,五逢单进双舍原则处理。

<三> 确定储量计算各项参数的要求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应以实际测定数值为依据。

1.面积测定:可用几何图形法或求积仪测定,用求积仪测定两次的误差不超过规定的误差时,以二次测定的平均值为准。

几何图形要尽量划得少而简单,以减少误差,储量计算图件,比例尺不小于1:1000。

2.平均品位计算:单工程平均品位,在样品长度不等的情况下,用加权平均法;当样长大致相等,可用算术平均法。

在计算工程平均品位时,如发现有高品位,应按照矿体474地质规律,确定是圈出富矿段或作特高品位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