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粉增白剂

面粉增白剂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面粉增白剂姓名: 李海彬专业: 包装工程班级: 包装082班学号: 084031421指导教师: 周建中2011年6月26日面粉增白剂作者:李海彬指导老师:周建中摘要:面粉增白剂目前是许多国家普遍使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也是我国面粉加工业普遍使用的品质改良剂。

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对于面粉增白剂也有了争端。

本文主要针对其基本信息、特征、原理、使用标准及用途进行了阐述和列出了几种检测方法。

讲述了面粉增白剂所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面粉增白剂、使用标准、检测方法、食品安全问题、解决措施前言:面粉增白剂的有效成分过氧化苯甲酰(BPO),学名叫稀释过氧化苯甲酰,它是我国八十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并开始在面粉中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面粉增白剂主要是用来漂白面粉,同时加快面粉的后熟。

同时2011年3月1日,卫生部等多部门发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同时设置两个月合理过渡期。

正文1. 面粉增白剂的简介1.1面粉增白剂的定义:它的有效成分过氧化苯甲酰(BPO),学名又叫稀释过氧化苯甲酰。

它是我国八十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并开始在面粉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

面粉增白剂主要是用来漂白面粉,同时又能加快面粉的后熟。

1.2 面粉增白剂的基本信息国标编号: 52045CAS号: 94-36-0中文名称:过氧化(二)苯甲酰英文名称: benzoyl peroxide;benzoyl superoxide别名:过氧化苯甲酰,简称BPO危险标记:12(有机过氧化物)文学用作烯类单位(氯乙烯、丙烯腈等)聚合反应及光化学反应的引发剂。

受热或摩擦时会自发爆炸,接触易燃物会引起火灾,须贮于冷暗处和注意防火。

1.3 主要原料:面粉增白剂的主要原料是过氧化苯甲酰。

1.4 化学特征(1)分子式:C14H10O4;(C6H5 C O)2 C2O2(2)外观与性状:白色或淡黄色细柱,微有苦杏仁气味(3)分子量:242.23 沸点分解(爆炸)1.5 物理特征(1)熔点:103℃(分解)(2)溶解性:微溶于水、甲醇,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氯仿二硫化碳等(3)密度:相对密度(水=1)1.33 稳定性稳定1.6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1.7 健康危害:本品对上呼吸道有刺激性。

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及致敏作用。

进入眼内可造成损害。

1.8 生产方法:使双氧水与30%液碱反应,生成过氧化钠溶液,再与苯甲酰氯反应而得。

反应在0℃左右进行,温度过高则引起双氧水分解,苯甲酰氯也易水解生成苯甲酸而影响收率。

将生成物析出的过氧化苯甲酰过滤、洗涤、干燥即得成品。

工业品的过氧苯甲酰含量可达99%(二级品),熔点102-106℃2.原理、用途及使用标准2.1 原理: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水和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释放出活性氧来氧化面粉中极少量的有色物质达到使面粉增白的目的,同时生成的苯甲酸,能对面粉起防霉作用。

2.2 主要用途:主要应用于面粉加工业中,也是许多国家应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2.3 使用标准: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明确将过氧化苯甲酰归为面粉处理剂类(漂白剂),规定其使用范围是小麦粉,最大使用量是0.06g/kg。

3 面粉增白剂的检测方法3.1紫外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进行定量测定,其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采用铁粉将过氧化苯甲酰还原为苯甲酸,根据苯甲酸能同水蒸汽一起蒸馏出来的特点,进行两次蒸馏,使苯甲酸先后与不挥发性成分和被氧化分解的有机物分离,依据苯甲酸钠在225nm波长处的吸光值与标准曲线比较,可较准确地测得其含量,回收率在88.2%~103.1%之间。

但此法两次蒸馏操作起来比较繁琐耗时,不宜推广;利用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氧化性特点,用碘化钾作还原剂,生成的碘与淀粉络合成有色络合物,根据颜色深浅,在波长540nm进行比色,得满意的结果,但是文献报道加入面粉中81mg/kg的过氧化苯甲酰两周后残留量即变为22mg/kg,仅为原添加量的27%,因此该法仅适用于新鲜面粉中的过氧化苯甲酰含量测定。

考虑到以上因素用铁粉与盐酸反应产生的原子态氢将面粉中的过氧化苯甲酰还原成苯甲酸,用乙醚提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过氧化苯甲酰的检出限是1.0μg/mL,回收率为94%~106%,其测量精密度优于国家标准GB/T18415-2001色谱法,与校正曲线法相当。

3.2 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法和离子色谱法。

3.2.1气相色谱法:目前,GB/T18415-2001检测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方法是采用过氧化苯甲酰经碘化钾还原成苯甲酸,再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以丙酮作为提取液,用抗坏血酸还原过氧化苯甲酰,以苯甲酸为标准,用气相色谱法对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该方法RSD 均<10%,回收率为93%~104.3%,检出限为5 mg/kg,该方法符合实验要求,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的特点。

但由于填充柱气相色谱法分离效果不佳,溶剂峰及样品峰拖尾严重,导致分析结果重现性差、误差大,而且分析时间太长,所以现在都选择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采用对甲苯磺酸三正丁铵,并以二氯甲烷为溶剂,用静态法涂敷于石英毛细管色谱柱上,作为气相色谱的固定相,对柱性能进行考察。

实验表明:此色谱固定相极性较强,对于小麦粉中过氧化苯甲酰有独特的分离作用,在3 个不同的浓度水平上作相应的精密度实验,得到的相对标准偏差值在1.1%~5.0%之间,线性范围为10 mg/L~100 mg/L(r=0.994),检出限为2.0 mg/kg;此方法的回收率为90.5%~95%。

3.2.2高效液相法:与气相色谱相比较,高效液相法检测灵敏度较高,重复性较好。

GB/T22325-2008中过氧化苯甲酰检测采用C18 反向柱,以甲醇:水(10:90,体积比)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 nm,用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采用标准曲线法求样品中过氧化苯甲酰的含量。

结果过氧化苯甲酰在25.0ug/mL~1000.0ug/mL 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检出限为1.511 ug/mL,此方法的回收率为95.8%~101.8%,相对标准偏差为0.33%~1.40%。

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快捷。

面粉中的过氧化苯甲酰用KI 还原,生成苯甲酸,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苯甲酸的含量,间接测定过氧化苯甲酰的含量。

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 .4 mg/kg,加样回收率为97.5%~98.5%。

所以,液相色谱法测定过氧化苯甲酰的步骤为:被检测样品经有机溶剂提取,选择一定的还原剂将过氧化苯甲酰还原为苯甲酸,或者用溶剂直接提取样品中过氧化苯甲酰和苯甲酸,然后经液相色谱测定,与标准系列(苯甲酸或过氧化苯甲酰)比较定量。

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溶剂、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等优点,为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3.2.3离子色谱法:高效离子色谱(HPIC)检测面粉中漂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原理是用无水乙醇在超声波作用下提取过氧化苯甲酰,然后在氢氧化钾溶液中将其转化为苯甲酸,经过Dionex OmniPac PAX-100分离柱分离测定,紫外检测器波长为222nm,此法检出限可达19ng/mL(信噪比为3:1)3.2.4电化学法:以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二氯甲烷-乙酸(1.5×10-2mol/L)为底液,四丁基高氯酸铵(0.01 mol/L)为支持电解质,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测定过氧化苯甲酰。

过氧化苯甲酰的阴极峰电位为-0.045V(vs . Ag/AgCl),峰电流与过氧化苯甲酰浓度在2.5×10-6~1.0×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5×10-7 mol/L。

3.3 化学发光法化学分析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将过二硫酸盐化学发光(PO-CL)检测系统与液相色谱结合,用于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测定,其原理:样品中的过氧化苯甲酰经液相色谱柱分离后,经紫外光(254nm,15W)照射或通过装有过氧化氢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产生过氧化氢,然后经化学发光检测器检测过氧化氢,检出限为6.8μM(信噪比为3)。

4 面粉增白剂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4.1 安全问题:因为苯甲酸的杀菌作用都是在肝脏内进行的,因此对肝功能衰弱的人来说,苯甲酸可能是不适宜的。

另外,添加增白剂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成分,因为反应过程氧化了胡萝卜素,会影响面粉中维生素A的含量,并使维生素E和维生素K损失,此外对维生素B1、B2也有少量影响。

所以从营养角度来讲,增白后的面粉会损失一定的营养成分以下两种增白剂对人体危害最大。

(1)过氧化苯甲酰:目前在面粉普遍使用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一种强氧化剂,不仅会破坏面粉中的VA,VE等营养成分,而且长期食用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因此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

(2)“吊白块”:近年来,一些不法生产者把“吊白块”添加到面粉等食物中进行增白,从而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吊白块”不是食品添加剂,主要在印染工业中作为拨染剂而使用。

吊白块化学名称为甲醛次硫酸氢钠,“吊白块”在高温下有极强的还原性,使其具有漂白作用,其水溶液在60℃以上就开始分解为有害物质,120℃以下分解为甲醛、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可使人头疼、乏力、食欲差,严重时甚至可致鼻咽癌等。

4.2 解决措施:(1)更新检测技术,完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监测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监测的准确性和迅捷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不断开展业务学习,寻求高新监测技术以应对食品添加剂的监测发展要求。

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该方法简单快速,易于操作,能同时预处理净化各类食品,稳定性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

采用这些高效、准确和方便的测定方法能够进一步完善食品添加剂监测的标准体系,在平常的质量检测检查中发挥作用。

同时相关部门根据监测技术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标准和法规,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2)开展技术创新,寻求新型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以及相关食品研发部门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型的、绿色的食品添加剂也是提高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策略。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部门通过技术革新已经成功地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的食品添加剂,为食品添加剂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提高了食品行业的安全。

采用新型的食品添加剂可以消除部分传统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及危害性,如米制糖浆系列甜味剂取代目前使用的山梨酸和糖精钠等,将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当然这些新型的食品添加剂取代传统的食品添加剂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借助科研工作者及相关开发部门的贡献和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