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出口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出口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出口的影响分析专业:国际经济贸易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国际贸易发展至今,传统的关税、非关税壁垒受到越来越强的国际约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使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作为新的国际贸易手段在贸易中日益突出,成为当今影响全球和我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以其多样的形式以及苛刻的技术标准阻碍了很大部分的国际贸易的进行,影响了各贸易出口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加入WTO后,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性壁垒在对外贸易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日益严峻的挑战和阻碍。

特别是沿海出口省市受到的影响最大。

在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浙江频频遭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损失极大,这对浙江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保护民族工业, 提高企业自身技术,优化商品出口结构,提高产品质和档次以及加速支持法规和标准的研制, 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 推进出人境检验、检疫工作的科技现代化等方面是当务之急。

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由于国家社会发展层次、经济和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我国面对世界各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在出口方面遇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已经从针对产品本身的性能,质量标准发展到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的全过程。

有的是普遍性的,有的是针对中国特定产品刻意设计的。

同时我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产品常用低价策略来赢取消费者,产品质量相对较低;许多浙江企业对安全、卫生和环保方面的意识薄弱,对技术贸易壁垒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我国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的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运作体系。

政府没有建立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技术性贸易壁垒防范体系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浙江经济造成直接冲击。

有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有其合理性,有些也为国际贸易创造了新的机遇,但也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及生态环境为名,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取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新贸易壁垒。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不高,科技发展比较落后,长期以来,产品质量标准不高。

通过采用采用国际标准和取得国际体系认证、产品认证以及其它行业的认证,调整和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建立环保机制,加快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的档次,这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效应。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回顾重商主义以来的国际贸易保护理论,既有战后现代贸易保护理论的凯恩斯重商主义,当代贸易保护的新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论,也有其他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论,当时作为贸易保护手段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有的贸易保护理论并没有专门论述。

国外学者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较早,在20世纪对于TBT的理论居多,如,Akerlof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之所以存在,是通过影响消费者对市场上产品平均质量的怀疑,贸易自由化减少了消费者的需求或者支付意愿。

市场作用在信息不完全时候会促使生产者提供较低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政府减轻市场失灵,需要公共规则来保护消费者。

政府可以通过标准的实施来规定最低质量限度,也可也实施强制性的标签制度使企业给出其产品质量的信号,这些客观上构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

“俘获”理论的Stigler,他认识到了早期的消费者保护理论接近于将法规作为一种免费产品的缺陷。

在消费者保护理论模型下,市场失灵产生了对法规的需求,但是并没有提及可以保证需求有效的机制。

其实,对法规的需求并非自动生成,法规的供给也并非真正无成本。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技术差距理论,用以解释国际贸易成本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各国由于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技术发达的国家会领先于其他国家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新的生产工艺,由此产生国际问的技术差距。

随着技术的转移,贸易流的走向也发生变化,技术的领先国会由原来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现实中,发达国家往往是技术的领先国,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力图缩短模仿时滞,消灭技术差距,不可能主动设置技术壁垒,毕竟技术壁垒的设置恰恰是给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设置的障碍。

而技术领先国不可能轻易地放弃它在此产品或工艺上的优势地位,会尽可能地采取反仿制措施减缓技术的外移。

同时,发达国家会在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继续研发出新的标准和功能以阻碍相类似产品的进口。

所以从长期的角度看,只有缩小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技术壁垒才可能减少,否则技术壁垒不会随非关税壁垒的消失而消失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贸易壁垒方面的问题,一些学者也作了专门的研究。

例如,我国冀春苏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国外TBT对我国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的影响。

接下来,可以转向更为宏观的一般均衡分析,更为全面的考量TBT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谢丽斯蒂芬森从政策与制度层面对发展中国家有关标准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选择是采纳现有的国际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国际标准化指导原则。

在尚无国家标准的亲光下,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最佳选择是采纳它们主要贸易伙伴市场上使用的标准。

而不是制定它们自己的本地标准。

这一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贸易之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大量使用。

国外对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

但是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问题的某一方面,还不够系统完善,而且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一)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从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入手,来探究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出口经济的影响,重点是分析浙江出口经济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应清楚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浙江出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1、本文以国内外学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定性的方法来阐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出口的影响;2、通过数据定量的方法,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出口的影响定量分析,提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三)研究难点文献资料收集及数据采集较难。

(四)预期达到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对浙江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所帮助。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2010年11月确定选题,检索文献,下达任务书;2011年1月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2011年3月上交论文初稿;2011年4月论文修改和完善;2011年5月中旬论文定稿、评审;2011年5月下旬――6月上旬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1]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 喻跃梅.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二重性分析[ J ]. 北方经贸, 2006 (6).[3]肖健华.智能模式识别方法[M].广州:华南理工人学出版社,2006.[4]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02).[5]章俊欣.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1).[6]冷崇总.关于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问题的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4).[7]朱振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负面效应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4).[8]刘耘.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6).[9]张革.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01).[10]韩雪琴.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商业经济,2008,(04).[11]鲍晓华.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性质及其形成机制:理论假说与政策含义[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 (3).[12]陈同仇,薛荣久. 国际贸易[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13]李纪宁.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社会功能[J].经济师, 2008 (6).[14]牛津,李岳云. 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本质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双重影响[J]. 时代经贸, 2006 (4).[15]孙东升,周绣,杨介半.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16]翁国民.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应对方案研究:以浙江经济国际化进程为背景[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7]宋明顺,杨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与实践 [M].人民出版社,2007.[18]谢娟娟.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理论,实证,对策[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 Mathis, James. The WTO 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D]. Consumer Policy Review, Jan/Feb2006[20] Lesser, Caroline. DO BILATERAL AND REGIONAL APPROACHES FOR REDUCING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CONVERGE TOWARDS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D] OECD Papers, 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