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观后感影评优秀篇导语:卓别林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电影大师,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经典!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卓别林电影电影《摩登时代》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1】
##年《艺术家》生擒5项奥斯卡大奖载誉而归
这部用重回黑白默片时代作为形式感的作品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默片时代以外的人开始追忆,怀念默片
曾经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大半个世纪后法国导演用一本《艺术家》来缅怀那曾经辉煌的艺术,缅怀那曾经辉煌的艺术家这其中卓别林必定是人们记忆深处浮现的第一人
1914年卓别林第一次以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形象出现在黑白默片中到1936年他最后一本默片《摩登时代》,整整22年,卓别林带给了观众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瞬间。
直到他的第一本有声电影《独裁者》出现,至此,默片终于寿终正寝了
《摩登时代》不仅是卓别林告别流浪汉走向新的艺术辉煌的起点,它更是默片的一个辉煌的句号。
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电影已经走到了有声片的时代,但是卓别林却固执地认为肢体形象和动作语言更胜于对白的艺术感染力,所以他为这部电影加上
音乐及了少许的音响效果就上映了。
虽然有些“开历史倒车”,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摩登时代》是一部在思想准确、艺术正确的电影。
虽然结尾稍显俗套,但是影片却拥有那个年代好莱坞电影里关于“人与机器”的关系最为深刻的思考。
在卓别林的演绎下,被机器同化了的人的形象呼之欲出——看看今天那些离开了网络和手机就无法存活的新新人类,卓别林的艺术洞察力和先见之明可见一斑
同时卓别林通过《摩登时代》也批判了许多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片中主角经历了工业时代的“人肉赶工”和罢工,经历了大规模抗议游行,经历了冤枉入狱,等等等。
当然还邂逅了流浪女,与她一起编织属于他们的梦想。
一切的一切都在卓别林幽默诙谐的小人物式调调中让观众感同身受。
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挫折,影片的最后卓别林的那句“Buck up - never say die. we’ll get along! “和那个拉着流浪女走向镜头用手指笔画笑脸的画面终将成为经典,深深影响到我们,深深影响到这个世界。
卓别林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电影大师,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经典
希望像《艺术家》这样的非商业大片在今天也能有更多的人欣赏
以此祭奠那些尘封在黑白世界中的天才。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2】
影片结束在小个子和女孩手挽手向远方走去的背影上,一条宽宽的马路通向未知的地方,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困难等着他们,但他们乐观、坚定,对未来充满信息。
小个子也算是挺背的,曾经“三进宫”。
第一次被误当成罢工领袖而逮捕入狱,第二次是因为给百货公司打更渎职,第三次更冤,他由于误踩到一个木板,将砖头扔到警察头上而被捕。
但每一次出狱,他都能重新投入新的工作中,他做过工人,像机器一样在生产线上拧螺栓,也曾因为失误把一艘大船送下了海,而后又到餐厅端盘子和卖唱,可谓人间种种酸甜苦辣都尝过。
但好在不知愁的人,往往运气都不差,他也拥有了奢侈的爱情。
尽管住的小木屋很简陋,零件到处掉,跟想象中的完美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他们并不气馁,每一次失败后,他们都会立刻重振旗鼓。
只要还在一起,明天就不会是梦想。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平和而欢快的,不似《城市之光》那样令人笑中带泪,但其中的讽刺意味和散发出的正能量则更胜一筹。
在美国经历30年代经济危机,失业人群激增的时候,这样一部基于现实又充满想象力的电影,无疑是直指资本主义华丽皮囊之下的虚浮,尤其是那巨大的齿轮和被驱逐的羊群,都具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3】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的第七十五部影片,也是他最后一步无声片,最后一步流浪汉影片,从影片的题旨和创作思想是来看,该片是卓别林对于社会,人生及电影艺术的一贯思考的延续和发展。
1、该片延续了同情劳动人民的叙事语态,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把人变成机器,变成零件的罪恶在他看来,西方的工业文明并非尽善尽美,它不仅造成了大批工人的失业,而且由于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和追求最大利润的管理模式给工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2、该片是卓别林流浪汉系列的集大成之作,表现了他对现代工业的不人道的抨击,反映了大萧条时期,工人阶级中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
3、该片保留并发展了卓别林式的以“含泪的笑”为主要特征的喜剧电影的表现手法。
其中许多段落让观众看了不能不笑,但笑完之后又不能不生发出深刻的思考,影片中的夏尔洛仍然是个“绅士流浪汉”,还是个羡慕并竭力模仿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失业者,但和以前的影片相比,该片的社会批判意识更强,如片中出现两次警察镇压工人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