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模式摘要: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日本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不同的政府宏观调控模式,虽然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绩效,但却是不同国家的现实选择,适合于各国不同的国情。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缺乏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
对不同国家的宏观调控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可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模式;比较;借鉴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高效率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构件与关键环节。
二次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市场经济进行了干预和调控,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一些共同的特点,使各国的经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不断完善和协调发展。
因此,实事求是地学习、研究和比较分析国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管理、调节经济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不仅有助于对这些国家市场经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模式的比较(一)美国模式: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有限干预美国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具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在市场机制对配置资源上起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发挥着有限的干预作用,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直接参与市场活动范围较小。
这种市场经济模式一般称为“自由市场经济” 或“市场主导型市场经济”。
但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在自由企业制度下,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并且还在不断完善。
美国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立法和行政管理,限制垄断,消除阻碍竞争的因素,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创造市场竞争环境。
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两大干预措施,保护竞争、鼓励竞争。
这两大干预措施是:打破市场垄断,维护市场竞争;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以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格局。
在打破市场垄断方面,美国政府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立法,使垄断行为无法得到法律支持,对各种市场垄断行为或可能造成妨碍竞争的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以防止大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排斥竞争对手、损害消费者权益。
美国先后制定了3部反垄断法律,即1890 年的《保护贸易和商业不受非法限制与垄断之害法》(又称《谢尔曼法》)、1914 年的《克莱顿法案》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美国政府保护与鼓励市场竞争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它们参与市场竞争。
这是打破市场垄断的有效办法。
因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越多,垄断自然就越难以形成,所以,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关爱有加,从管理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中小企业全面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
首先是立法,195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成立小企业管理局的法令;1982年,颁布了《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依法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立法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又成立了专门的指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构,负责对全国中小企业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制定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政府的扶植下,美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如英特尔、微软等。
就这样,美国政府一方面使出重拳打破垄断,另一方面又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发展,有效保护和鼓励了市场竞争,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使之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强大力量。
2.主要通过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来实施宏观调控。
美国调控经济活动的财政政策有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在财政收入中,政府一般通过税收政策来鼓励和扶持某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产业和部门,并限制那些不宜迅速发展的产业部门,以推进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的实施。
增税以解决财政赤字或者紧缩经济活动,减税以刺激投资或消费,刺激经济扩张。
政府预算开支的增减也会对国民经济活动产生相应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在金融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主要包括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这些政策措施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以刺激或紧缩经济活动来缓和经济周期波动,稳定经济发展。
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短期调节,总是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结合起来,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具体来说,就是采用“逆风向行事”的策略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即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便减少支出,增加税收,提高利率,紧缩银根,以便抑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或衰退时,扩大政府支出,减税,降低利率,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回升,减少失业。
3.在实行以自由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产业政策的同时,对基础产业实行以直接干预为手段的产业扶持政策。
一些基础性产业,如交通、能源、农业等,由于自身发展的一些特殊规律,往往不受市场价格变动的调节,或不能受市场价格变动的调节。
若让市场强行调节,其结果可能不是经济的协调发展,而是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基于这一原因,美国在实行以自由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产业政策的同时,实行以克服经济薄弱环节为目的、以对个别产业进行直接干预为手段的产业扶持政策,如对交通运输业和能源业的直接管理,就是这一经济思想的基本体现。
4.特别重视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政府,把统计工作当作经济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商务部内设有专业的统计部门,负责按期向政府和全国公布包括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进出口贸易、人口、气候等重要统计资料,联邦储备局也定期向全国公布金融、货币、信贷等方面的重要统计资料。
通过这些资料,不仅可使管理经济的各个部门及时了解整个国民经济的脉搏,以便及时对某些问题采取措施,而且也可以使各个工商企业及时了解国民经济的波动情况,以便让它们对本企业的生产、投资、销售和存货等问题做出及时的决策。
信息灵通是搞好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这也是美国政府管理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
(二)日本模式: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计划干预在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性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础,与众不同的是,日本政府有效地发挥了“行政指导”的能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实施强有力的计划诱导和行政干预,这种“市场经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的“日本模式”,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其基本特征是: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基础,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行导向,以实现某种短期和长期的增长目标。
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有:1.指导性经济计划。
日本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发展的杠杆和政府干预的基本手段是经济计划。
战后日本各届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内外形势,自1956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至今一共制定和实施了14个经济计划。
日本政府制定经济计划的形式有:(1)由中央政府制定的综合性中长期经济计划,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经济企划厅主持编制的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计划;二是有关国土开发的长期计划。
(2)由中央政府制定的综合性年度经济计划,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经济企划厅每年年末编制的“经济预测与经济运营的基本态度”,它的基本内容是:对计划年度内经济发展可能呈现的状况做出预测,提出国民经济所面临的或所需注意的政策课题,表明政府对该年度经济运营的基本态度;另一种是大藏省编制的年度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虽然未冠以“计划”的名称,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且极为具体的计划。
日本政府的行为,具有极强的计划性,最能体现这种计划性的便是财政预算。
(3)各省、厅编制的产业、行业和专项事业计划以及地区发展计划。
二、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启示通过以上对美、日、德等国宏观调控模式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三国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手段、政策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但其基本的指导思想、调控措施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干预的范围,把握好干预的度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决定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
而在目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从以下3个方面去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得到真正发挥。
1.明确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
具体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什么”的转换,即从竞争性领域、微观领域转到公共领域、非竞争性领域、宏观领域,尤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应逐渐承担起公共服务的职能;二是“怎么管”的转变,即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式的、人治的、随机式的管理转到间接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裁判式的、法治的、规范程序化的管理。
这种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权威的弱化,恰恰相反,在“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转换中,政府权威和责任会变得更加重大,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会得到真正发挥。
2.明确政府宏观调控必须遵循的原则。
要保证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合理性、有效性,就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国家干预必须以有活力的经济组织为微观基础。
(2)国家干预必须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而不能妨碍或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功能。
(3)国家干预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但一般来说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体。
(4)国家干预的形式应该透明,并实现制度化、法律化,以及把国家干预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3.合理界定政府干预的范围和把握好干预的度。
政府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是:(1)提供公共服务。
对内主要包括从事公共道路、治安、卫生、文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形成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外主要是军队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努力维持一个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2)维护市场秩序。
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类非正当经济行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要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防止两极分化,努力实现公平目标。
(4)进行制度创新。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但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而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5)通过立法或行政干预,控制环境污染,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等,发挥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的监管职能。
(6)要把握好干预的度,就是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应不能使人们的进取精神减弱,不能影响到市场机制运转的效率。
(二)合理制定和运用国民经济计划,注重计划的“诱导性”,使之成为经济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日本的经济计划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首先体现在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诱导性”方面。
日本的经济计划并不是强制性的计划,但却成功地发挥了对经济的诱导性作用。
这种“诱导性”经济计划的特点是,由计划提出量的增长值,并把经济总体和各经济领域的优先发展方向,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公布于众,给民间经济力量提供一种遵循的方向,从而调动各方面力量朝经济的总体目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