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离子溅射镀膜法

第五章 离子溅射镀膜法

Torr,减少了工作气体与溅射原子的散射作 用,提高了沉积速率。 (c) 高密度等离子体被电磁场束缚在靶面附近, 不与基片接触。这样,电离产生的正离子能 有效地轰击靶面;基片又免受等离子体地轰 击,制膜过程中温升较小。
有效地解决了直流溅射中基片温 升高和溅射速率低两大难题
存在的问题: ➢ 不能实现强磁性材料的低温高速溅射 ➢ 用绝缘材料的靶会使基板温度上升 ➢ 靶子的利用率低(10%-30%),靶表面
直流溅射沉积装置示意图
已很少用,主要因为沉积速率太低 ~ 0.1mm/min
溅射沉积速率与工作气压间的关系
➢ 溅射原子与气体原子的碰撞导致溅射原子的 散射(方向及能量无序),到达基片的几率 随极板间距增加降低。一般要确保薄膜的均 匀性,极板间距是克鲁克暗区的两倍,阴极 平面面积为基片面积的两倍。
对膜层结构的影响
膜层的晶粒尺 寸和内应力
膜层的晶 面间距
第七节 溅射方法和溅射装置
➢ 直流溅射(二极,三极,四极) ➢ 射频溅射 ➢ 磁控溅射 ➢ 反应溅射
1. 直流溅射(双极型)
电压约1-5 kV,出射 原子的速率约3-6x105 cm/s,能量约 10-40 eV, 到达基板的原子能量约 1-2eV。
第二节 溅射机制 溅射原子的联级碰撞示意图
溅射机制:
局部加热蒸发机制
动能直接传递机制
(1) 从单晶靶材逸出的原子,其分布并不符合正弦 规律,而趋向于晶体密度最高的方向;
(2) 溅射系数不仅决定于轰击离子的能量,同时也 决定于其质量;
(3) 存在其一临界能量,在它之下不能产生溅射; (4) 离子能量很高时,溅射系数减小; (5) 溅射原子的能量比热蒸发原子能量高许多倍; (6) 没有发现电子轰击产生溅射。
入 射 离 子 种 类 的 影 响
溅射率与入射离子的关系 1.Ag靶;2.Cu靶;3.W靶
3.溅射原子的能量分布
原 子 数
原子能量 能量为80~1200 eV的离子轰击下, 从[110]方向逸出的铜原子能量分布
4.沉积速率
沉积速率:
Q CIr
Q为沉积速率,C为表示溅射装置特性 的常数,I为离子流,r为溅射系数。溅 射系数本身是溅射电压与溅射离子种类 得函数。沉积速率与靶到基片的距离、 溅射电压、溅射电流等有关。
e A P dnP / dt k(e,T )nenA
反应也可能在靶上或基板上进行=>靶中毒。 化合物的溅射产率约为纯金属的10%~20%
Ti靶;靶电压415~430V;靶-基片距离13 cm; 溅射气体N2/Ar或N2;总压强0.47 Pa;沉积率 ~1mm/h
非搀杂Si靶;溅射气体O2/Ar;靶-基 片距离8 cm;溅射压强0.7 ~2Pa; 溅射功率3.0kW;基片温度为室温; 薄膜中磷含量可达3 x 1021cm-3,且 可由坩锅温度和溅射气体压强控制。
反应溅射的实例
5. 离子束溅射
工作压强低,溅射粒子 被散射少,基片远离粒 子发生过程;凝聚粒子 能量较高,利于扩散。 增加了控制自由度:可 改变离子束方向及基片 方向,可独立控制离子 束能量和电流。
轰击到的靶面积小,沉积率较低,不适 合沉积厚度均匀的大面积薄膜
HgCdTe
6. 离子镀
在真空条件下,利用气体放电使 气体或被蒸发物部分离化,产生 离子轰击效应,最终将蒸发物或 反应物沉积在基片上。结合蒸发 与溅射两种薄膜沉积技术而发展 的一种 PVD方法。
反应气体:如 O2, N2, NH3, CH4, H2S 氧化物,如 Al2O3, SiO2, In2O3, SnO2 碳化物,如 SiC, WC, TiC, DLC 氮化物,如 TiN, AlN, Si3N4 硫化物,如 CdS, ZnS, CuS
等离子体中的化学反应: 活性高,如Ar+反应活性类似于Cl原子 反应速率:
电流电压之间不是线性关系, 不服从欧姆定律。
暗汤 光逊 放放 电电
过 渡 区
正 常 放 电

弧 光 放 电
流 辉 光 放






线
非 A-B:电流小,主要是游离状态的电子,离子

导电;电子-原子碰撞为弹性碰撞;
持 B-C: 增加电压,粒子能量增加,达到电离所

需能量;碰撞产生更多的带电粒子;电
第五章、 离子溅射镀膜
第一节 溅射的定义 ❖ 用带有几百电子伏特以上动能的粒子或粒子
束轰击固体表面,使靠近固体表面的原子获 得入射粒子所带能量的一部分而脱离固体进 入到真空中,这种现象称为溅射。
一、等离子体和辉光放电
溅射一般是在辉光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辉光放 电是溅射技术的基础。
辉光放电:真空度为10-1~10-2 Torr,两电极间加高 压,产生辉光放电。
➢ 低气压溅射:降低污染,提高溅射原子的平 均能量;需额外的电子源;外加磁场或高频 放电提高离化率。
直流三极溅射:
可以在低压强 (<0.13Pa)下运 行,但放电过程难 控制,重复性差
等离子体的密度可通过改变电子发射电流和加速 电压来控制。离子对靶材轰击能量可通过靶电压 加以控制。从而解决了二极溅射中靶电压、靶电 流及气压之间相互约束的矛盾。

源的输出阻抗限制电压(类似稳压源)。
C-D: 起辉(雪崩);离子轰击产生二次电子,
电流迅速增大,极板间压降突然减小(极板
间电阻减小从而使分压下降);
自 持
D-E: 电流与极板形状、面积、气体种类相关,与
放 电
电压无关;随电流增大,离子轰击区域增大;
极板间电压几乎不变;可在较低电压下维持
放电; e A 2e A
在溅射沉积过程中,引起衬底温度升高的能量有以 下三个来源:
(1)原子的凝聚能; (2)沉积原子的平均动能; (3)等离子体中的其它粒子,如电子、中性原子等 的轰击带来的能量。
第六节 离子轰击在溅射过程中的作用
1) 在膜层沉积之前的离子溅射清洗 2) 离子轰击对基体和镀层交界面的影响
a) 使基体中产生缺陷; b) 热效应; c) 物理混合;反冲注入,伪扩散层。 3) 离子轰击在薄膜生长中的作用 a) 优先去除松散结合的原子; b) 增强扩散和反应活性,提高成核密度; c) 对形貌的影响(晶粒的择优取向); b) 对沉积膜组分的影响; c) 对膜层物理性能的影响(应力,结合力)
值,是Us和M2/M1的函数。Sn(E)是弹性碰撞截面,也是 能量与原子质量及原子序数的函数。
影响溅射产额的因素:
➢靶材料(靶表面原子结合能); ➢轰击离子的质量; ➢轰击离子的能量; ➢轰击原子的入射角。
靶 材 料 的 影 响
Ar离子在400KV加速电压 下对各种元素的溅射产额
取决于表面 原子束缚能
(4)离子镀的类型和特点
①直流二极型离子镀
1-阳极 2-蒸发源 3- 进气口 4-辉光放电区 5-阴极暗区 6-基片 7 -绝缘支架 8-直流电 源 9-真空室 10-蒸发 电源 11-真空系统
②直流三极型
(%) 2.2103 Jc (MT )1/2
P
1-阳极 2-进气口 3-蒸发源 4-电子吸收极 5-基片 6-热电子发射极 7-直流电源 8-真空室 9-蒸发电源 10-真空系统
射; ❖ 溅射所获得的薄膜与基片结合较好; ❖ 溅射所获得的薄膜纯度好,致密性好; ❖ 溅射工艺可重复性好,膜厚可控制,同时可以在大
面积基片上获得厚度均匀的薄膜; ❖ 缺点是:沉积速率低,基片会受到等离子体的辐照
E-F: 异常辉光放电区;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
电压与电流、气体压强相关(可控制区域,
溅射区域);
F-G: 弧光放电过渡区;击穿或短路放电;
辉 光 放 电 示 意 图
❖ 阿斯顿暗区:慢电子区域; ❖ 阴极辉光:激发态气体发光; ❖ 克鲁克斯暗区:气体原子电离区,电子离子浓度高(电压降
主要在前面的三个区域:阴极位降区); ❖ 负辉光:电离;电子-离子复合;正离子浓度高; ❖ 法拉第暗区:慢电子区域,压降低,电子不易加速;
❖ 二极型:0.1~2% ❖ 射频: 10%
(3) 离子镀的粒子绕射性
①离子镀的工作气压约10-1Pa,比普通的真空 蒸镀10-4高,所以蒸发原子的平均自由程低, 散射严重,所以绕射性好。
②在气体放电的离子镀中,沉积粒子呈现 正电 性,从而受到处于负电位的基片的吸引作用。 离子镀的粒子绕射性提高薄膜对于复杂外形 表面的覆盖能力。
⑤离子束辅助沉积
第八节 蒸发、溅射和离子镀特点比较
类型 蒸发
粒子荷 电性
中性
溅射 中性 离子镀 带正电
能量 (eV)
沉积速率 绕射性 基片负荷
0.10.3


接0
3 10


接0 或负 偏压
10100

好 接负
(三) 溅射镀膜的特点
相对于真空镀膜,溅射镀膜具有如下特点: ❖ 对于任何待镀材料,只要能作成靶材,就可实现溅
无负偏压
有负偏压
3. 磁控溅射 1) 磁控溅射的原理和装置
dV e V B
dt m
不 同 磁 场 方 向 的 效 应
磁控溅射中电子运动示意图
各种不同的磁控溅射装置
2) 磁控溅射的特点: (a) 二次电子以园滚线的形式在靶上循环运动,
路程足够长,电子使原子电离的机会增加。 (b) 提高了电离效率,工作气压可降低到10-310-4
不均匀溅射 ➢ 反应性磁控溅射中的电弧问题 ➢ 膜的均匀性 ➢ 靶的非均匀腐蚀及内应力 ➢ 颗粒(重溅射)
4. 反应性气体溅射(量的反应性气体如N2,O2,烷类等, 使反应气体与靶材原子一起在衬底上沉积,对一些不 易找到块材制成靶材的材料,或在溅射过程中薄膜成 分容易偏离靶材原成分的,都可利用此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