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宋元时期的政治: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2、宋元时期的经济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4、王安石变法复习建议宋元时期的考点非常多,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出题。
但重点仍然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科技的发展。
其中,理学是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理学家的著述、人生经历,这对于理解教材的条条框框是有帮助的。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政权更替简况唐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君主专制的强化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3)财政上,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
3.影响积极: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财政危机: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边防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改革。
主要措施有:严格官吏升迁;限制“恩荫”;加强官吏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2.内容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①富国之法:理财措施②强国之法:军事措施③取士之法:教育措施3.作用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用人不当,且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招致强烈反对,未能完全成功。
(四)元朝的政治1.中央制度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权力渐大。
2.行省制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元代划分行政区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从而避免地方割据,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除河北、陕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权力较大,但受中央节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行省图: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国版图【典型例题】1、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过程的把握和理解。
自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帝掌握最高统治权为政局稳定的基础。
而宰相由于位高权重,对君权存在威胁,遂产生君相矛盾。
唐宋两朝均以分散相权来解决,而西周时并不存在宰相制度,西汉设置的刺史是地方官职。
答案:D。
2、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识记与理解,第二问则以两段史料代表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我们应该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和失败原因作答。
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3、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解析:根据材料“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军国急务不拘于“三日一奏事”时限,不能说明中书省只是处理军国急事,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A项错误;从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B项正确;“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强化相权,C项错误;“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只是遇到重大且意见不同时才禀报皇帝,D项错误。
答案:B考点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耕作制度: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水利灌溉: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筒车是从低处引水到高处的提水工具,高转筒车是筒车与翻车结合的装置,主要安装在上下落差较大的水边。
利用水力带动的筒车可以昼夜不息,灌溉百亩,牛力带动的筒车,可灌田十亩,人力效率最低,仅可灌田五亩。
这些工具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保障了江河两岸农田的灌溉。
高转筒车(二)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2.丝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3.民间手工业: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继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三)商业1.两宋:①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②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③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市镇的兴起使得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市民阶层,使宋朝社会出现了一种市肆风俗的文化。
2.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3.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四)经济重心的转移宋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标志:“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空间转移:从黄河中下游转移至长江中下游。
时间: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原因:①北方多战乱,南方较安定;②北民南迁,补充南方劳动力和传播先进技术;③南方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④其它因素(如环境、气候等)。
影响: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人才密布。
【典型例题】1、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型材料题,分析表格型材料题的关键步骤是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就本题来说,主要是纵向比较。
先分析表格,农业税从宋初(997年)到北宋中期(1077年)中间虽然有增加但总趋势是下降;非农业税与我们知道的商税信息吻合,趋势是明显增加的;农业税与非农业税的比例,由6:4到4:6再到28:72,很明显,非农业税的比重也是增加的。
再分析组合选项,①,农业税的消长与农业生产的削弱没有必然联系;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符合实际情况,也与材料相符;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我们可以从农业税和非农业税的比例得出这一结论;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是个错误的结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存在这样的现象。
答案:C。
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D项错误。
答案:C考点三、宋元时期的文化(一)思想1.理学: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宋朝是春秋战国以后另一个哲学思想发达的时代。
背景: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学一直在思想界占有统治地位。
可是,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
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到了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教盛行。
玄、佛都提倡心灵的解脱、对人性的探究,也比烦琐的儒学更深入和更理论化。
不少知识分子因而研究玄学、佛学,儒学在思想界的地位日渐下降。
韩愈等唐朝儒学家,已注意到这个情况,提出尊儒抑佛的主张。
宋朝理学的变革,正是在儒学备受挑战的背景下出现的。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洛派);南宋的朱熹(闽派)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观点:①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理就是人伦,就是三纲五常,这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明道德之善。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