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因此不停的自我奋发图强。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天地尊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译:天尊而高,地卑而低,乾坤的位置就确定了。
卑低、尊高一经陈列,事物的显贵和微贱就各居其位了。
天的动和地的静有一定的规律,阳刚阴柔的性质就判然分明。
天下各种意识观念以门类相聚合,各种动植物以群体相区分,吉和凶就(在同与异的矛盾中)产生。
4.八卦陈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译:八卦创成而分列其位,万物的具象就在其中了,根据八卦重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相互推移,变化的道理就在其中了;在卦爻下撰系文辞而告明吉凶,事实变动的规律就都在其中了。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译:君子,吃东西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理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截止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8.绝圣弃智,民利百姓,撅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君王若能绝圣弃智而清静无为,就会使人民得到百倍的利益;若能绝仁弃义而无欲无私,就会使人民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这三句话虽然很重要,但作为警句还不够精彩,所以就让它们有所归附:显现出朴素的外像,守持其纯真的本质,减少其私心和贪欲,放弃仿效学习的那些机巧技艺之能,停止冥思苦想那些机巧获利之事。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译: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好象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译:佛祖知悟其本性,对慧能说:“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
一简答题一结合《论语》中相关言论,谈谈孔子关于学习与人生的理解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2 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论语》中关于君子品格的思想(任选择其中三点)一.君子之道,首先在于“务本”君子立身的根基,在于原本的一套“人格范式“,这套人格范式,亦即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务本”之初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故君子本不立而道不生。
二.君子立足于“此在”孔子的人生观立足于此在的世界,对于彼岸性的不加追寻索问。
素常“不语怪、力、乱、神”。
季路向孔子请教生与死的问题,孔子直言“未知生,焉知死”,直截拒绝季路的请问。
将生死观念建立在今生此在的世界,不对来生或彼岸问题加以追索,成为儒家思想之一脉传统。
当三.君子“尚和”孔子倡导君子秉性应该以温和为上,温文尔雅的风貌气度向来为饱受入学熏陶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备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即使是纵横沙场的周瑜,在苏轼笔下俨然亦是一儒者之风范。
“尚和”的另一重要体现,在于“不争”。
君子之风度,气质偏偏,在于以理服天下人,在于以道行人事。
四.君子固穷儒家传统思想以君子对国家民族有所为为准绳,以“闻达于诸侯”为人生之政治理想之展现。
在于小人穷困则丧失其操守,君子则能在穷困当中不改其道,坚持自己的操守。
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正确对待富贵与贫贱,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应该注重对“道”的思索与追求,求其道而上下追索,不应该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上过分的花销其精神,不是以道得来的富贵,不可以拥有它,不能以道德消融的贫贱,则无法消融,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五.君子好学人生来非圣人,故求诸于天的学习,儒家一脉,崇尚好学孔子编经修史,韦编三绝;朱子博览群书,著作等身。
好学,自孔子伊始,俨然成为人日常生活必修的一门功课,“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3 结合《道德经》的相关论述,谈谈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意义无为”思想就本质而论,“无为”者,“无违”也。
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
由“无为”思想发展出守柔、不争、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等功夫;也由“无为”思想发展出老子的整个政治哲学体系。
至于“无为”误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实在与其本意相去十万八千里,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4 结合《庄子》有关篇目,谈谈庄子“绝对自由”的精神庄子》开篇《逍遥游》便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他认为,如果要做到至人的境界,一个人应该突破所有功名利禄的枷锁,使精神达到绝对至上的优游自在的境地。
作者认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达到这种境地。
“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而在《德充符》里,这些观念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分析宇宙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归根结底却都浑然为一,这作为一种“心态”或“精神”,反映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是“忘形”与“忘情”,这也与庄子所提倡的精神绝对自由又是高度一致的。
作品分析结合《王风·黍离》谈谈《诗经》中的黍离之思及其影响《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造就了一个词,黍离之思。
大意是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可以是游学国外时对祖国的思念全文以相同的结构,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
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使诗人对亡国的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结合《陈风·月出》谈谈《诗经》的“思慕”情节首先,关于主旨的牵强附会,这是一种古人的思想桎梏,或者说是一种兼具了思维习惯和表达忌讳的表现。
其实现在也是一样,现在也不乏这样的人,喜欢把什么事情都与政策和道德关联,以为这样就是深刻,这样就是“正声”。
然后关于文中男女形象的关系,以及忧思的来源,我认为并不重要。
或者说,正是因为不明确,所以才分外地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
我的比喻是这样的:人生犹如长路,一段经历与抒怀可比作一条虹桥。
一条桥,会有很多人走过。
他们来自何方,去向哪里,充满了未知和莫测的可能性。
但我们可以知道两点。
其一,这些纷纭的可能性,让我们浮想联翩,在这种浮想中,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爱情与生活。
其二,就这一段特写的记忆而言,它本身充满了美感,我们何不暂时忘记纷扰,而全身心地被这段感喟浸润?而关于语境的虚实,我也倾向于是实境。
或者说,月亮是实的,而美人是虚的。
以实引虚,终归还是实的。
有人觉得这是虚的,是因为美人是虚的,而且写作目的在于美人,所以就认为月亮也是为了配合虚像而出现的虚构的意象。
我说这是不懂两点。
首先,以实引虚是一种在《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也就是我们说的“兴”。
兴,就是以眼前之物,引发心绪。
其次,以明媚的月色引发美人的清婉,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在逻辑与感情上,都是说得通的。
所以,这当是以实引虚。
三论述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论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在当代意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答: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中,表现出来后很合乎常规叫做和。
这个中是天下之人的大根本,这个和是天下通行的大原则。
人们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在中和中各安其位,万物就会在中和中发育成长。
儒家把天道与人道视为一体,他们认为天道的运行很有规律,宇宙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宇宙万物在和谐中发展,人的行为也应该是和谐的。
儒家认为中是体,和是用,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是指人未与外物接触时的一种自然平衡状态,与外无接触后就要发生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很自然的。
关键是要求这种情感表现要合乎节度、合乎人们认同的常规常理,这就叫做和,中是人们行为的大根本,和是人们行为的通行大道。
所谓致中和,就是人们达到了最理想的中和境界。
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现实价值。
一、“中庸”思想与个人身心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需要促进社会各系统、各要素的和谐,包括个人的身心和谐。
人的身心矛盾起源于人对外部物质的无限过度追求,对金钱、名誉、权力的过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