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区别

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区别

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的产生背景标准成本是早期管理会计的主要支柱之一。

美国工业在南北战争以后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工厂发展成为生产多种产品的大企业。

但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许多工厂的产量大大低于额定生产能力。

为了改进管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进行了各种实验,他们努力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生产管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因此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他们首先改革了工资制度和成本计算方法,以预先设定的科学标准为基础,发展奖励计件工资制度,采用标准人工成本的概念。

在此之后,又把标准人工成本概念引申到标准材料成本和标准制造费用等。

最初的标准成本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一种计算工作。

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对推广标准成本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0年~1930年,美国会计学界经过长期争论,才把标准成本纳入了会计系统,从此出现了真正的标准成本会计制度。

标准成本法的含义标准成本一词准确地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它又被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含义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即: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目标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是指产品、劳务、工程工程等在生产经营活动前,根据预定的目标所预先制定的成本。

这种预计成本与目标管理的方法结合起来,就称为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一般指单位成本而言,它一般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和估计成本等,而标准成本相对来讲是一种较科学的目标成本。

计划成本是根据计划消耗定额计算的,表示计划期预定成本;定额成本是根据目前使用的定额计算的。

企业应通过各项措施,有步骤地降低现行定额,以求达到计划中所规定的成本水平。

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制定目标成本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管理,推动全体职工人人关心成本,形成民主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经济责任制,进一步降低成本。

标准成本的分类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系统中广泛使用正常标准成本西方企业采用的标准成本有多种,按照制定标准成本所依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分类,分为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

由于基本标准成本不按各期实际修订,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理想标准成本是现有生产条件所能达到的最优水平的成本,这种成本难于实际运用;正常标准成本是根据正常的工作效率,正常的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正常价格等条件制定的标准成本,它一般只用来估计未来的成本变动趋势;现实标准成本,是根据适用期合理的耗费量,合理的耗费价格和生产能力可能利用程度等条标准成本法件制定的切合适用期实际情况的一种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一般采用这种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

其中标准成本的制定是采用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和关键,据此可以达到成本事前控制的目的;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是标准成本法的重点,借此可以促成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并据以进行经济业绩考评。

标准成本的制定产品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部分构成,标准成本也应由这三大部分分别确定。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它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

材料标准用量,首先要根据产品的图纸等技术文件进行产品研究,列出所需的各种材料以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要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质量以及库存情况。

其次,通过对过去用料经验的记录进行分析,采用其平均值,或最高与最低值的平均数,或最节省的数量,或通过实际测定,或技术分析等数据,科学地制订用量标准。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

在制订产品直接人工成本标准时,首先要对产品生产过程加以研究,研究有哪些工艺,有哪些作业或操作、工序等。

其次要对企业的工资支付形式、制度进行研究,以便结合实际情况来制订标准。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

这两部分制造费用都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的乘积计算,标准用量一般都采用工时表示。

上述标准成本的制订,可以通过编制标准成本单来进行。

在制定时,其中每一个工程的标准成本均应分为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

其中,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消耗量、单位产品人工小时等,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等。

具体如下:<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用量标准×材料的标准单价<2)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3)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其中: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4)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其中: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一)、变动成本差异分析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该项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标准成本法个是材料价格脱离标准<价差),另一个是材料用量脱离标准<量差)。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材料价格差异=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材料数量差异= <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采购部门未能按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主要有:供应厂家价格变动、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违反合同被罚款、承接紧急定货造成额外采购等等。

材料数量差异是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具体原因有: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和废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术改进而节省材料、新工人上岗造成多用料、机器或工具不适用造成用料增加等。

有时多用料并非生产部门责任,如购入材料质量低劣、规格不符也会使用料超过标准;又如加工艺变更、检验过严也会使数量差异加大。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

它也被区分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

价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为工资率差异。

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其差额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人工效率差异。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工资率差异= 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人工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率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

3.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

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按实际工时计算的金额,称为耗费差异。

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按标准的小时费用率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变动费用耗费差异= 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费用成本差异=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变动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之内。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形成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

<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1、二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 -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2、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

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

不同的是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

有关计算公式如下:耗费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闲置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生产能量-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为了同时提供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三项成本资料。

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标准成本法<一)"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无论是借方和贷方均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其余额亦反映这些资产的标准成本.<二)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差异在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时,应将实际成本分离为标准成本和有关的成本差异,标准成本数据记录。

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而有关的差异分别记入各成本差异账户。

各差异账户借方登记超支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

<三)各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

在月末<或年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有两种:1、结转本期损益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