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四地七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四地七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最新】福建省漳州市四地七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仲呈祥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

诚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概括的“道德的抽象继承论”所深刻揭示的那样,经典中承载着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代代相传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需要我们自觉地把它“抽象”出来,“继承”发扬,使之成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资源。

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而且也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开出了救治的文化良方。

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对现代世界极为重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是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的。

改编经典,应视为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

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读解阐释及其所吸收的所处时代新鲜的思维成果。

这里的关键,在于力倡循着经受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创新,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

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和迎合时尚趣味。

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

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

我们绝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

我们切记不能一边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能把伪经典捧上天。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理应成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建设发展的母体。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意。

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

自觉,就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自信,就是要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足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

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的做法,丧失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自信,缺失了对民族文明传统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精神氛围。

这,既表现出文化建设上的一种盲目,又暴露出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自卑,更不能走向文化自强。

因此,切不可等闲视之。

(原载【最新】3月21日《人民政协报》C1版)1.下列对“敬畏经典”的阐释,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A.自觉地“抽象”并继承发扬经典中所承载着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

B.如果世界采纳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那么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和祥和。

C.一个民族视听感官上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

D.“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正是经典作品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小题2)作者认为只有怎么做才可以将改编经典视为传承和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3.如何走向文化自强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请简要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气(节选)梁实秋熟人相见,不能老是咕嘟着嘴,总得找句话说,说什么好呢?一时无话可说,就说天气吧。

“今天好冷啊!”“是呀,好冷好冷。

”寒来暑往,天道之常,气温升降,冷暖自知,有什么好说的?也许比某些人见面就问“您吃饭啦?”“您喝茶啦?”或是某些染有洋习的人之不分长幼尊卑一律见面就是一声“嗨!”要好得多。

拿天气做为初步的谈话资料,未尝不可,我们自古以来,行之久矣,即所谓“寒暄”,又曰“道炎凉”。

天气也真是怪,变化无常。

苦了预报天气之人。

我看过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可怜巴巴的预报天气的人向他的长官呈递辞书。

长官问他何故倦勤,他说:“天气不与我合作。

”我看了这幅画,很同情他。

他以后若是常常报出明天天气“晴,时多云,局部偶阵雨”,我不会十分怪他。

天有不测风云,教谁预报天气,也是没有太大把握。

预报正确,没有人喝彩鼓掌,更没有人登报鸣谢。

预报离了谱,少不得有人抱怨,甚至大骂。

从前根本没有什么天气预报之说,人人撞大运。

北方民间迷信,娶妻那天若是天下大雨,硬说是新郎官小时候骑了狗!元忽必烈汗两度遣兵远征日本,不顾天时地利,都遭遇了台风而全军覆没,日本人幸免于难,乃称之为“神风”。

我们知道台风是有季节性的,奈何忽必烈汗计不及此。

我初来台湾,闻台风之名,相见恨晚,不过等到台风真个来袭,那排山倒海之势,着实令人心惊。

记得有一年遇到一个超级的西北风,风狂雨骤,四扇落地窗被吹得微微弯曲,有迸破之虞,赶快搬运粗重家具将窗顶住,但见雨水自窗隙汩汩渗进,无孔不入,害得我一家彻夜未能阖眼。

我们总算幸运,没有北美洲那样强烈的飓风(即龙卷风),风来像一根巨柱,把整栋的房屋卷上天!我们的台风来之前,向有预报,这恐怕要感谢国际合作,以及卫星帮忙。

虽然偶有来势汹汹而过门不入的情事,也乐得凉快一阵喜获甘霖,没得可怨。

人总是不知足。

不是嫌太热,就是嫌太冷。

朔方太冷,冰天雪地,重裘不暖,好羡慕“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景况。

南方太热,朱明当令,如堕火宅,又不免兴起“安得赤脚踏层冰”的念头。

有些地方既不冷又不热,好像是四季如春,例如我国的昆明便是其中之一。

住在这种地方的人应该心满意足没话可说了。

然而不然,仍然有人抱怨,说这样的天气过于单调,缺乏春夏秋冬的变化,有悖“天有四时”之旨。

好像是一定要一年之中轮流的换着四季衣裳才觉得过瘾。

好像是一定要“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才算是具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我看天公着实作难,怎样做都难得尽如人意。

久晴不雨则旱,旱则禾稻枯焦。

久雨不歇则涝,涝则人其为鱼。

这就是靠天吃饭的悲哀。

天气之捉弄人,恐怕尚不止此。

据气象家的预测,如果太阳的热再加百分之三十,地球上的生物将完全消灭。

如果减少百分之十三,地球将包裹在一英里厚的冰层内!别慌,这只是预测,短期内大概不会实现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拿天气做为初步的谈话资料比起不分长幼尊卑一律见面就是一声“嗨!”要好得多,因为前者既是“寒暄”又是“道炎凉”,有中国特色,还透着股说不尽的味道。

B.把“天气不与我合作”作为呈辞预报天气这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的理由,既是对天气预报这一工作难度的客观描述,又幽默地表达了辞者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C.举元忽必烈汗两度遣兵远征日本,都遭遇了台风而全军覆没,日本人因此幸免于难,称台风为“神风”的例子,突出了天气的威力,强调了天气预报的意义。

D.不仅天气预报难,天公也着实作难。

人们既嫌北方太冷,又嫌南方太热,四季如春了,还嫌天气过于单调,缺乏春夏秋冬的变化,有悖“天有四时”之旨。

E.文章既说到了天气的变化无常、不识天气的可笑与危害及靠天吃饭的悲哀,还告诫读者太阳热度的变化将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处处透着强烈的环保意识。

5.作者在第四段分别引用了唐宋诗人的诗句谈天气,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6.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末称“寒暄”为“道炎凉”,后文对此有何呼应?请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缘起一面”高群杨绛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家中,未满百日,便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

少年时代,杨绛在上海读书。

从小就学习好,但最淘气顽皮,曾因为上课说话被罚站示众,却因不服两人说话只罚一人而大哭到下课。

在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开学无期。

杨绛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在即,不能坐等,就想到燕京大学借读,借读手续由她的同学孙令衔请费孝通帮忙办理。

2月下旬,杨绛等5人北上。

路上走了3天,到北平已是2月27日晚。

他们发现火车站上有个人探头探脑,原来是费孝通,他已是第3次来接站,前两次都扑空。

入学考试结束后,杨绛便急着到清华大学去看望老朋友,同伴孙令衔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

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

杨绛初见钱钟书,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浑身儒雅气质,“蔚然而深秀”。

而杨绛更有一番神韵。

她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

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彼此竟相互难忘。

然而,孙令衔莫名其妙地告诉钱钟书,说杨季康(杨绛原名)有男朋友,又跟杨绛说,他表兄已订婚。

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相会。

见面后,钱钟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

”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

”从此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

一天,费孝通来清华大学找杨绛“吵架”。

费孝通认为他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因为他们已做了多年的朋友。

费孝通此前曾问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杨绛说:“朋友,可以。

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

”这回,杨绛的态度还是没变:“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费孝通很失望也很无奈,只得接受现实,跟杨绛做普通朋友。

197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钱钟书和费孝通作为代表团成员,不仅一路同行,旅馆住宿也被安排在同一套间,两人关系处得不错。

钱钟书想想好笑,淘气地借《围城》里赵辛楣曾对方鸿渐说的话,跟费孝通开玩笑:“我们是‘同情人’(指爱上同一个人)。

”1966年“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

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

造反派给她剃了“阴阳头”,派她在宿舍院内扫院子,在外文所内打扫厕所,住“牛棚”。

余下的时间作检讨、写认罪书等等。

3天后,钱钟书也被打成“牛鬼蛇神”。

1969年11月,钱钟书被下放到信阳地区罗山县。

次年7月,杨绛也被下放到那里,被分配在菜园干活。

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10多分钟的路。

当时,钱钟书负责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

后来,钱钟书改任专职通讯员,每次收取报纸信件都要经过这片菜园,夫妇俩经常可以在菜园相会。

“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文革”结束后,杨绛和钱钟书获得了自由,终于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中。

浪费了整整10年的光阴,他们决定整天闭门自守,什么地方也不去,沉溺于自己的学问事业。

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