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
2
3
4
5
6
7
矛盾。
9、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10:
11、有生命的标志是物质具有
12
13、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作用的是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提出了关于心理发展原理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
2、()提出了同化、顺应、平衡的理论。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
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个阶段。
A 5
B 6
C 7
D 8
4.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是( ):A.反应B.反映C.感应性D.信号性反应
5.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 )。
A.无脊椎动物B.低等脊椎动物C.高等脊椎动物D.灵长类动物
6.最蹩脚的建筑师比蜜蜂高明的是在他造房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劳动具有( ):
A.概括性B.分工性C.目的性D.社会性
7.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是( )。
A.概括性B.目的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制约性
三、名词解释
1、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的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
力它是有生命的标志。
2、
3、信号性反应: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当一个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
我们就说它具有了生命。
4、
3、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水平,维果斯基把这两张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4、内化:内化的最初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给内化的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
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5、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
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
7、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8、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四、简答题
1、简述维果斯基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答: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影响,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实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2)从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是不利的,因此在开始教学时,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技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的前面。
2、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有那些?
答:(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过程,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为: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第五阶段,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
3、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
答: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第一,反对统一标准。
提倡区别对待;第二,反对体罚儿童;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第四,对幼儿养护的要求;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4、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答:(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心理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
在个体不断的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5、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答:(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⑴成熟⑵练习和习得经验⑶社会经验⑷平衡
(二)心理发展的动力: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⑴同化⑵顺应⑶平衡
(三)心理发展阶段
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⑵前运算阶段(2-7岁)⑶具体运算阶段(7-12岁)⑷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6、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认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五个标志?
答:(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
(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五、论述题
1、试论影响心理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答:(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相对于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条件,,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例如,先天失明的人,没有颜色知觉,但是我们不能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因为它只提供了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水平,例如,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具有人的心理,(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遗传素质指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第一,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条件的,有系统的影响,第二,在教育中可以使个体的异常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可以通过教育,弥补个体某些遗传素质的不足,(3)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如果要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作用,就必须通过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这个内因,心理发展主要是有适合心理内因的那些环境和教育条件所决定的。
2、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
答:(1)概括性:“凡这样必那样”,对客观事物有这样的而那时就是概括,概括性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2)目的性是概括性的必然结果。
目的性是当事物没有出现前,就有所预见,按预见行动。
也是区分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
(3)主观能动性:就是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
(4)社会制约性:人类的心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
第一,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人们的心理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第二,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不同,使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同;第三,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