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网络经济学》第5章.ppt
《网络经济学》第5章.ppt
由于网络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很低,且可以保持不 变或递减,生产规模越大越能降低研发成本,故 而垄断厂商不再限制产量,反而提高产量。产量 的增加和价格的降低,导致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 福利水平的提高。
2. 网络经济下垄断市场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衡量市场绩效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经济 条件下,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企业,在进行技术 创新的动机上有所减弱。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垄断企业却能保持很强的技术创新动机。
5.3 网络经济下政府的垄断规制
5.3.1 网络经济下垄断市场的绩效分析
1.网络经济下垄断性产品的价格和产量
在网络产品市场上,企业价格制定规则发生了很大 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主要依据客户对产品价 值和价格的敏感程度。企业即使占据了市场垄断 地位,也未必会采用垄断价格行为,更多地是采 用差别性定价或降价策略。
3)垄断竞争市场:在垄断竞争条件下,行业内厂商 很多,各厂商的产品存在差别,各厂商的需求曲 线与成本状况也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厂商可以作 为整个行业的代表性厂商。
P
D
d1 (AR)
MR
d2
O
F
Q
图5.4: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曲线
P
D
LMC
LAC
A
B
E MR
d (AR)
O
F
Q
图5.5:垄断竞争下的长期市场均衡
5.2.4 网络效应与企业规模
1.需求方垄断 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往往意味着报酬递增。 报酬递增实质上是一种从领先到进一步领先的趋势。 2.网络效应与企业规模 1)技术层面的网络效应:指网络型产业因其特有的
技术经济特性而产生的网络效应。 2)组织层面的网络效应:是企业因其内部或外部组
织结构形成网络形态,而产生的网络效应,适用 于所有企业。
3)对寡头垄断的看法:寡头垄断市场也存在着资源 配置的低效率。但是,随着寡头垄断市场内厂商 数量增多,市场价格就越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 头垄断厂商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及产品多样化使市 场需求扩大,实际产量较大。
4)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争议:对各种市场结构的认 识存在着很大争议,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完全不 同的看法:垄断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 创新,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垄断竞争市场中产品 一些虚假的非真实差别,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在寡头垄断市场方面也是如此。如果寡头之间没 有合谋,而是在市场份额方面进行着激烈争夺, 这样的均衡称为寡头竞争均衡,其结果有利于效 率的提高和市场稳定。
图5.2: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均衡
3.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价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点上, 市场刚好出清,既不存在供不应求,也不存在产 品过剩,此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值。
具体而言,厂商给社会提供的是尽可能低的价格和 最高的产量,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商品的平均成 本和边际成本,因而消费者只需要支付最低的价 格;在长期中不存在经济利润,所有的厂商都运 营于平均成本最低点。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产品的标准化或兼容性,意味 着相关网络中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并导致消费者 获益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化或兼容性有 利于增加消费者福利。
网络经济下的垄断,不一定会造成市场低效率,反 而有可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这就要求政府在进 行垄断判定和规制时,采取与传统经济不同的方 法和政策。
5.3.2 网络经济下垄断的判定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本身就是技术竞争、技术 进步的结果,因而具有较高的正社会福利性。
此外,网络经济下的技术创新,基本是由作为垄断 者的大企业来完成的,既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也 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3. 网络外部性、兼容性及标准化与经济绩效
一般而言,如果网络外部性过强,均衡结果是独家 垄断,并且这种独家垄断是社会最优状态。
3.微软垄断案的启示
1)政府遵循的反垄断原则 2)新的理论视野:微软的操作系统获得垄断地位是
借助于网络外部性所产生的正反馈效应才确立了 其市场的主导地位,它所生产的产品数量不是太 少,而是非常的多。 (1)微软公司的成功是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获得 的成功,而不是采用了其他违反公平竞争的手段。 (2)微软公司具有垄断力量,但没有完全排除竞争。 (3)在网络经济下,规模经济理论是普遍适用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都是: SMC=P=MR,在均衡点上厂商实现利润的最大 化,但可能处于有超额收益、亏损和收支相抵三 种状态。
P
SMC
SAC
A
B
D
C G
A′
B′
d (AR=MR=P) D d′
O
E′ H E
Q
图5.1: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均衡
2)长期均衡
对厂商而言,长期就意味着可以根据获利亏损情况 对全部的生产要素进行调整,进而调整生产规模, 甚至可以重新进入某一存在超额利润的行业或退 出存在亏损的原行业。
5.2.2 网络经济下垄断的新特点
1.垄断形成基础的技术性 当企业建立起规模和技术的双重壁垒时,以技术垄
断形态为主导的垄断地位也就确立起来。 2.垄断地位的不确定性 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垄断地位是不稳定的、暂时的,
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加快创新步伐。 3.垄断与竞争的并存性
5.2.3 竞争性垄断
能保持高度的竞争。在这里,垄断既是竞争的结 果,又是进一步竞争的起点;垄断不仅无法遏制 竞争,反而会使竞争程度加剧。 2)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更有利于创新 技术进步与创新也是一项判别市场结构优劣的主要 衡量指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企业规模较 小,难以应付投资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里的技术 创新。反之,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具有技术创新 的优势。
2)肯定垄断竞争
垄断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但又高 于完全垄断市场。
一方面,垄断竞争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 场。另一方面,垄断竞争下的长期均衡,在竞争 的作用下消除了超额利润,其资源利用效率显然 高于完全垄断市场。而且,垄断竞争市场的双重 特性有利于技术创新。
部分经济学者认为,垄断竞争市场上各种有差别的 产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与只生产单一 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这本身就意味着社会 经济福利的提高。
1.竞争性垄断的概念 网络经济中出现了竞争和垄断同时双双被强化的态
势,即市场的开放度越高(进退无障碍),竞争 就越激烈,技术创新的速度也就越快,所形成的 行业垄断性就越强,集中度也就越高;而垄断性 越强,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反而越激烈。 在竞争和垄断双强态势的作用下,竞争和垄断这种 二律背反的共生现象演化出一种新的市场结构— —竞争性垄断。
2)寡头垄断市场:所谓寡头垄断,是指少数的卖者 面对众多的买者,少数厂商完全控制一个行业的 市场结构。
3)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是指一种既存在垄断因 素又存在竞争因素,既不是完全垄断又不是完全 竞争的市场结构。
2.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式
1)完全垄断市场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产品供给全
来自于一家厂商,该厂商对市场价格拥有最大的 或完全的控制力:减少销售量可以抬高市场价格, 增加销售量可以压低市场价格。
P MC AC
A
B
D
C
E MR
d (AR)
O
F
Q
图5.3:完全垄断下的市场均衡
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2)寡头垄断市场:界于完全垄断与垄断竞争之间的 市场结构,厂商规模巨大而数量很少,且各厂商 的行为相互影响。
厂商在做出新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自身的成本、 收益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其竞争对 手对该决策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同的反应。
同时,在完全竞争市场之下,完全满足帕累托最优 状态三个交换条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5.1.2 不完全竞争市场
1.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界定 1)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是单一销售者(single
seller),也就是整个市场的产量等于某单一销售者 (或厂商)的产量,因而完全垄断厂商可以控制 市场的产量和价格。
5.2 网络经济下的垄断
5.2.1 对微软垄断案的分析
1.微软垄断案的始末 随着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因特网服务
领域成为一个新兴的十分有潜力的市场。远远落 后于网景公司和太阳微软系统公司的微软不仅在 所有的操作系统中加入了微软的Internet浏览功能, 还将其IE网络浏览器软件免费提供给电脑制造商, 微软公司的浏览器市场份额由零猛涨到36%,网 景公司的市场份额则从80%下降到62%。 司法部提出指控,认为微软公司企图垄断网络浏览 器市场,通过“蓄意和有目的的”手段压制竞争。
3.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评价
1)主张限制垄断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垄断的存在限制了竞争,
市场难以在资源配置中正常发挥作用,使资源配 置变得无效率。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垄断市场 利用资源的效率很低,存在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 此外,完全垄断下的市场价格高于厂商边际成本, 厂商从消费者身上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剥夺了消 费者剩余,导致消费者福利的损失。 因此,主流经济学把垄断看成一种反市场的力量, 主张对垄断加以限制。根据这一认识,世界各国 政府以垄断作为政府进行规制的对象,并制定各 种反对垄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受者(price taker)。 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完全无差别。 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 市场中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
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2.完全竞争下的市场均衡
1)短期均衡 短期内,厂商不能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只能根据
需求通过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来调整该产品的产 量进而影响供给的大小,这样,厂商在短期内就 不能转向生产其它的产品,只能停留在原行业内。
第5章 垄断与竞争
5.1 传统的竞争理论 5.2 网络经济下的垄断 5.3 网络经济下政府的反垄断规制 5.4 网络经济下的竞争策略
5.1 传统的竞争理论
5.1.1 完全竞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