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报中国商报/2004年/12月/10日/第T00版/日前,德国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北京代表处正式成立。
作为德国中小企业的典型代表,乔治玛林过去10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良好合作,为中国能源、汽车和铁路等行业提供各种优质钢材。
乔治玛林的行动表明,国外中小企业也开始加强在华投入,以开拓更为广阔的中国市场。
国外中小企业开始凯觎中国市场本报记者陈雄亮12月6日,德国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代表处成立仪式,来自商务部、外交部、北京市委、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等部门的嘉宾及100余名中外记者共计300余人出席了仪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来华访问的德国总理施罗德/下机伊始0便直奔仪式现场助阵壮威。
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是德国中小企业中的领头羊,但与大众、奔驰、宝马、博世等跨国巨头相比,它的进入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规模上都不足引起业界的/震动0,但是,乔治玛林的进入至少向大家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在继跨国企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之后,一批国外中小企业也开始伺机进入中国市场拓展业务,正如约尔根#葛斯曼博士表示:/我们认为,中国市场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遇,我们想利用这一点。
0中小企业投资热情看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市场日益成为各国企业竞相追捧的目标,不仅是跨国企业巨头,一些中小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同样充满了热情,到中国来投资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
以德国为例,当中国人对西门子、奔驰、大众等德国跨国集团耳熟能详时,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小企业也希望能够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众多机会中,与跨国大集团一样分享诱人的蛋糕。
这种趋势与早先德国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犹豫不决迥然不同。
德国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此次的进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成立仪式上,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CEO约尔根#葛斯曼博士表示,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过去10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良好合作,为中国能源、汽车和铁路等行业提供各种优质钢材,此次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旨在进一步了解和开拓广阔的中国市场,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作为欧洲领先的钢材供应商,德国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旗下在德国和奥地利共有40家公司,该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原材料(包括废料)收集加工到最后制成各种成品钢材的完整产业链,在钢材生产等多个经营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集团公司共有约8000名员工,年销售额达15亿欧元。
乔治玛林的进入发出了一个信号:随着中德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展开,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小企业进入中国。
德国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去年向一直没有同中国开展业务关系的600家德国中小企业发出的问卷调查显示,包括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药品、化学、纺织品和汽车零配件等行业的德国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要在近两年内进军中国市场。
据德国工商总会驻中国代表处国际商务部总监赛茨表示,除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来华投资的大公司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中小企业开始来华投资。
今年夏天以来,就有17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德国中小公司找过她,寻求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期服务。
据赛茨估计,目前在华的德国中小企业有几百家,主要分布在/大上海0地区和京津地区。
同样,作为中国在欧洲的重要经贸伙伴,法国的中小企业近年来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也迈得相当快。
据法国中小企业联盟秘书长詹尼#索瑞介绍,虽然法国中小企业只是在最近两三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它们已经崭露头角,显示出一定的活力。
如果说5年前来华考察的法国企业多是财力雄厚的/大块头0,现在的考察团则多由中小企业主组成。
据估计,去年一年就有2000多个中小企业主来中国寻求投资机会。
同时,广交会是中法中小企业交流和贸易的重要活动,今年春交会有2600多家法国企业参加。
作为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国,美国制造业现在也不仅仅满足于跨国大公司的对华投资,小企业也在急于进入中国市场。
去年9月末,一个由全美12家中小企业总裁或首席执行官组成的美国商会投资贸易考察团专程来华访问,旨在为美国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铺路搭桥。
正如美国制造商协会会长杰西诺瓦斯基表示: /中国的市场很大,我们应该单独与中国方面建立直接的联系,美国中小制造商的出口额现在还不够大,我们要让他们有更积极的行动,要让他们相信中国有很多扩大出口的机遇。
0此外,今年初中国近邻日本经济产业部所做的调查显示,这两年来,日本来中国投资的企业中,几乎都是日本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集中在电子、家电、服装等行业,以零部件加工为主。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即将迎来一个外资中小企业来华投资的高潮。
进入中国正当其时国外中小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的原因,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近20年来,中国保持了平均8%的经济年增长率,这无疑增强了国外中小企业的信心。
随着中国入世的深入,进入中国的国外企业开始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了。
约尔根#葛斯曼博士在谈到进入中国的原因时表示,多年来,中国不仅对于欧洲大型企业,而且对于中型企业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国际基金组织(IWF)统计,西方工业国家本年度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5%,而中国为8. 5%。
预计2005年的经济发展将会保持这一势头。
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08年超过英国和法国,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因此,乔治玛林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而之所以选择现在进入,是因为公司需要时间积聚力量,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公司毫不犹豫地进来了。
/成立代表处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今后会根据市场情况加大中国投资甚至与中国企业合作。
作为德国中型企业的典范,我们期望,也敢于承诺,我们能把具有德国传统的企业精神:质量、可靠以及专业技能带到中国。
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希望不仅仅成为促进当地经济蓬勃发展的一员,而且希望与当地行业和规模类似的合作伙伴虔诚合作,互惠互利。
0约尔根#葛斯曼博士雄心勃勃地说。
据了解,在乔治玛林集团2003年15亿欧元的总销售额中,汽车行业钢铁铸造的销售额占近14%。
在整个德国汽车行业车用钢材的市场份额中,乔治玛林占30%,处于领先地位。
约尔根#葛斯曼博士表示,中国在未来10年将会成为各大汽车生产商激烈竞争的市场,乔治玛林冶金控股公司不能也不会对此视而不见,公司会根据市场需求在中国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在中国生产汽车零部件。
据约尔根#葛斯曼博士透露,公司准备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为德国的博世及ZF公司生产配件,绝大部分产品将供应给当地的载重汽车生产商和供应商。
事实上,尽管许多跨国企业巨头已先期进入中国市场,但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仍十分巨大。
据估计,目前德国共有2500家企业参与了中国的3500个项目,总投资额约100亿欧元,仅占德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左右。
而乔治马林目前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例也不过1%,进入中国后,乔治玛林在中国的初期目标是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欧元。
对于日渐兴起的国外中小企业中国投资热,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加入WTO之前,外界对中国持观望态度,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前提下,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有实力冒一定的风险来华投资。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做贸易的规则开始与世界其他地区趋同,外资中小企业随之来华投资的风险减少,这是国外中小企业来华探路的良机。
约尔根#葛斯曼博士表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持谨慎态度,那时对外商投资存在诸多限制条款,诸如地点以及股份。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完成了一个重大转变,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不仅为大企业而且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如此有利的条件。
此外,先期进入中国的中小企业在中国获得的不错回报则促进了后来者的加入。
去年,德国工商总会上海代表处和德国中央银行专门对在中国的1460家德国公司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德国中小型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在投资方面,43%的中小企业认为,在中国投资,需要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在盈利情况方面,51%的中小企业得到了预期的利润,27%的企业甚至取得了更多的利润,48.3%的企业需要1到3年的时间实现盈利,35%的企业要用超过3年的时间盈利,只有12%的企业需要不到一年的时间实现盈利。
这一结果显示,大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对来华投资还是比较满意的。
现在,这些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的/小亨们0已经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试图在这里寻找更多的/金矿0。
正如施罗德总理在成立仪式上表示:/对于那些正准备开发中国市场、以及那些已经成功拓展国际市场的德国企业来说,现在进入中国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0未来仍将面临诸多压力当然,尽管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投资热情正在升温,但在进军中国市场的道路中,这些企业仍将面对诸多障碍。
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进军中国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资金和人员,二是对市场不了解。
在华的德国中小企业主要从事机械制造、电器电子及化工,投资额一般从几十万美元到上千万美元不等。
与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各地受到追捧不同的是,外国中小企业并不太被吸引外资的地方政府重视。
这样结果是,比大企业更需要政策及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反而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实力谋求发展。
约尔根#葛斯曼博士表示,目前中国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的进入没有什么障碍,只要能提供基本的框架条件,中小企业就愿意进来。
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但中小企业有自己的竞争优势,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中国立足。
/我们不靠补贴过日子,0约尔根#葛斯曼博士自信地表示,/当然,如果能获得德国驻华使馆及商会的帮助,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支持。
0从约尔根#葛斯曼博士的话语中可以感觉到,国外中小企业并不指望能得到中国政策方面的种种优惠条件,而这却是大企业在中国拥有的优势。
在一些大企业在中国获得种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一些外资中小企业却因为投资环境的相对不利而苦恼,使得相当一部分欲投资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徘徊观望,不敢贸然出手。
对于这一现状,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对外资中小企业的观念要转变,现在,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把目光投向世界大公司,动不动就是世界500强。
事实上,除了引进世界500强等国际巨头,还应该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现有水平,尤其是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现实,更加重视引进更多的中小企业。
当然,尽管存在不少阻力,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仍使国外中小企业难以抗拒诱惑。
正如约尔根#葛斯曼博士表示,/在中德经贸往来运作中,既需要-大齿轮.,也需要-小齿轮.。
在遥远的西欧,我们就视察到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希望自己能在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中也贡献出一份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