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贵州民族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树立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掌握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体系。

学会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及遣方用药法则。

通过学习该课程,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3、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医案,结合理论进行辩证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4、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治未病”的养生观念,逐步确立职业目标。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三、课程实施和建议
1.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选择适合于本课程的最优化教学法。

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可操作性等因素,本课程选用讲授加讨论教学法。

2.评价方式
考勤5%,平时作业20%,小组讨论20%,阶段测验25%,课程论文30%。

3. 教学资源
(1)《中医基础理论》,郭霞珍,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8月,第2版。

(2)多媒体课件;
(3)《黄帝内经》,姚春鹏,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4. 教学条件特殊要求
师资条件:具备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知识;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能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中医基本知识技能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医案。

四、单元设计
绪论
【知识及能力目标】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4.中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主要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4.中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精气、阴阳、五行
【知识及能力目标】
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等概念的形成;
3.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4.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
【知识及能力目标】
掌握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生理功能;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三焦、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生理特点。

【重点难点】
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生理功能;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主要内容】
1.藏象的概念;
2.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4.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5. 五脏的生理特点;
6.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7.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8.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9.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0.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气血津液与精神
【知识及能力目标】
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了解精的分类;了解气的运动与气化;掌握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精、气、血、津液的功能;气的运动与气化;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主要内容】
1.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
2.精的分类;
3.气的运动与气化;
4.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5.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
【知识及能力目标】
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和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概念,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重点难点】
十二经脉的名称和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主要内容】
1.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和走向交接规律;
3.经络学说的形成;
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5.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
6.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概念,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7.经络的生理功能;
8.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体质
【知识及能力目标】
掌握体质的概念;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掌握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了解体质学说的应用。

【重点难点】
体质的生理基础;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主要内容】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学说的形成;
3.体质的生理基础;
4.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5.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知识及能力目标】
掌握六淫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了解戾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掌握劳逸失度、饮食失宜致病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发病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戾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七情内伤的含义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主要内容】
1.病因的概念和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
2.六淫的概念及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戾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4.戾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5.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含义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6.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7.劳逸失度、饮食失宜致病的规律和特点;
8.痰饮的基本功能和致病特点;
9.痰饮的形成原因;
10.发病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1.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2.发病的六个主要类型的概念;
13.发病类型的基本概况。

第七章病机
【知识及能力目标】
掌握邪正胜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规律;了解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重点难点】
邪正胜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规律。

【主要内容】
1.病机的基本功能和层次结构;
2.邪正胜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中医病机学说的形成;
4.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5.阴阳失调的概念、阴阳失调与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的关系;
6.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规律;
7.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