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3)北魏孝文帝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

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分别涉及到政治上的什么改革措施?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3、材料登国元年(386),在鲜卑贵族的拥戴下,拓跋珐复建代国,建年号登国,天兴元年(398)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

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太和二十三年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

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官品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孝文迁都后的政令,第一是禁胡服,屏北语。

其次则禁归葬,变姓氏。

又次则奖通婚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而一时朝士,文采、经术尤盛。

……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

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

鲜卑高门子弟,皆在行间,贵族即是军人,当兵即是出身,杂卑自己规模本如此。

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文治基础尚未稳固,而武臣出路却已断塞。

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

而留戍北边的,却下同奴隶。

贵贱遽分,清浊斯判。

朝政渐次腐败,遂激起边镇之变乱。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上、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迁都的影响。

5、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根据材料一回答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2)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8、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

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1)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答案1、(1)问题:政治上的宗主督护制和经济上"纵富督贫"的赋税制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实质: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民族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的矛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理由: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部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理由: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

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推行县制。

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

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3、(1)区别:魏晋时期: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北魏孝文帝时期:官品更加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

(2)意义: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专制皇权;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

解析:4、(1)特点:自上而下推行;措施全面;封建化改革。

(2)影响:①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有助于民族大融合;②孝文帝早逝,导致改革未完成、北魏政治基础不稳固;③南北鲜卑贵族产生分化,朝政日渐腐败,国家走向分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