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员培训班讲课稿安全保护于致婷一、如何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安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尤其对老人更为重要。
老年人比任何年龄组的人都更加容易发生意外,这是由于老年人在生理方面老化衰退的改变而决定。
预防胜于治疗,这对于老年人避免发生意外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老年人一旦遭受任何一种意外伤害,都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就必须从防范入手,熟练掌握导致老年人行为迟缓、神经反应降低、视力及听觉衰退的原因,及他们对觉察引起意外的灵敏性降低而导致意外发生的根源。
老年期最明显的生理改变包括:视力、听觉、骨骼、关节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及呼吸系统等。
例如,走路时失去平衡,容易摔倒;如感觉器官功能受损,听力,视力受损时,就不能及时发现周围的危险事件;高热、谵妄、昏迷、躁动、神志不清的病人(老人、儿童)由于意识不清或环境陌生、经验不足,也容易发生意外,如坠床、撞伤、抓伤等情况发生。
骨骼及关节系统在老年人的改变主要是包括了骨质疏松、老缩等现象,这情况在老年的女性中尤为普遍,所以很容易发生骨折。
另一方面因各种软组织的改变,老年人的关节活动能力亦会随着年龄而逐渐降低,所以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活力是相对的减低的。
据统计,,从事故的种类上分析,占第一位的是跌倒,占第二位是坠床,占第三位的是被撞到,其次为夹伤、烫伤、走失、触电。
严重的事故导致老人骨折、组织损伤,严重者卧床不起,发生肺部感染、压疮的几率随之增加。
所以养老护理员要防患于未然,注意观察老人情况,去除周边的危险因素,防止以外事故发生。
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明确病人对安全的需要,了解影响病人的安全因素,认清可能造成危险的环境,提高警惕,做好安全措施,做好心理环境的调节和心理伤害的预防,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优美的治疗环境。
有五种危险因素:物理性损伤(坠床)、化学性损伤(药物误服、敌敌畏等)、生物性损伤(昆虫类、蚊虫叮咬)、温度性损伤(烫伤)、医源性损伤(护理操作不当、语言不当造成的身心损害)常见的意外伤害有:走失、误吸、骨折、烫伤、触电、摔伤、坠床、火灾等。
今天重点讲摔伤和误吸。
(一)原因:1、摔伤:老年人摔跤造成骨折的发生率很高,美国每年约有30%的老年人意外摔跤,其中20%—30%发生骨折,据统计,绝经期妇女与同龄男性相比骨折的发生率要高3—7倍。
因此,为了增强老年人的健康就要高度重视摔跤问题。
老年人容易摔跤与许多因素有关:(1)营养不良:由于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再加上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对钙和维生素的摄取不足,易导致骨折。
(2)老化带来的不利因素。
如身体灵活性,视觉敏锐度下降,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脆性增加等因素。
其中骨质疏松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威胁。
对40—90岁的人群的调查发现,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62.17%,轻度的摔跤就会引起骨折。
临床上可能我们因为不小心,就会给老人造成伤害,垫便盆,穿衣,不当的约束都会引起骨折。
临床因为老人做会阴冲洗造成骨折的事例。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结构变得稀疏、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的一种疾患。
骨是由钙盐沉积在骨基质上而形成的,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
由于某些原因,如年龄增长、性激素减少、营养减少(钙摄人少)、运动减少及遗传因素等,骨组织丢失,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造成骨折。
骨质疏松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骨骼变形和骨折。
过去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伴随而至的腰酸、背疼,甚至腰弯、驼背是一些老年人的自然生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小毛病”,而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可掉以轻心的老年病——骨质疏松症。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10%。
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剧。
据上海的调查,2000年60岁以上人口为241.76万人,占总人口的18.29%,上海百岁以上老人已达306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骨质疏松症患者将不断增加。
据上海、北京的调查,;0~60岁人口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上海为25.96%,北京为21.3%;60~70岁人口中,上海为54.80%,北京为53.80%;70~80岁人口中,上海为67.53%,北京为73.1%。
如此高的患病率,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骨质疏松症分为3类: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
主要原因是35岁以后骨丢失开始,骨丢失大于骨合成;绝经期开始的10年内为骨快速丢失期。
2。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某些疾病所诱发。
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影响引起骨量丢失,使骨质变得疏松。
3。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骨丢失,不是出现在老年,而是发生在青壮年阶段,此病例多有家族遗传史。
骨质疏松症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加剧,逐渐出现骨痛,周身酸痛,有时出现骨空痛感。
由于骨质疏松,骨骼的密度降低,似海绵状,承受负荷能力下降,尤其是脊柱骨易发生塌陷、变形、临床上可出现压缩性骨折,使人变得驼背、腰弯,到老年期比中青年时身高釉质及骨骼发育不正常。
变矮。
尤其是绝经期妇女,50岁至60岁期间骨质疏松速度加快。
有人统计50岁以上发生腕部骨折的妇女比同年龄男性多10倍。
骨质疏松的防治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孕妇应注意合理的营养,补充适量的钙;在婴幼儿期至青壮年35岁以前膳食结构应合理,注意补钙,使骨量达到最高峰值;在35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内分泌的改变,骨量丢失大于骨量的合成,更应加强补钙,预防骨质琉松乃是一生都应注意的问题,措施是综合性的。
1.合理膳食。
合理平衡膳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注意摄入含钙、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钙的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植酸和草酸遇到钙即结合成为不溶性的钙盐,降低钙的营养效果。
所以当食用含草酸高的蔬菜之前,最好先在沸水中过一遍,这样可除去部分草酸,再炒菜食用,免得影响钙的吸收。
富含草酸的食物(依次如下:菠菜、豆类、甜菜、芹菜、巧克力、葡萄、青椒、香菜、草莓及甘蓝菜科的蔬菜。
其次是:酒精、咖啡因、巧克力、无花果干、羊肉、核果、青椒、红茶等。
面食经过发酵后食用,所含的植酸可有55%~65%被水解。
所以儿童、孕妇、产妇和中老年人应多食用发酵的面食,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2.补充钙制剂和维生素D。
一般钙剂不易被吸收,当钙和维生素D同时服用时,维生素D能促进钙在肠道内吸收。
每天可服用乳酸钙2~4克,维生素D500~2500国际单位。
当前钙剂比较多,其中“钙尔奇—D”含钙量大,每片含元素钙600毫克,维生素D3125国际单位,钙吸收比较好,每天服用量为1~2片。
3.加强体育锻炼。
经常做室外活动,锻炼身体。
运动能促进机体活动和肌肉收缩,促进骨的生长和钙在骨内的沉着,减少骨的丢失。
此外室外活动晒太阳能使人皮肤内含有的7 脱氢胆固醇经过紫外线照射后转变为维生素D3,促进肠对钙的吸收。
4.性激素应用。
已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单纯饮食治疗及补钙常难以奏效,可周期性使用雌激素。
另外,围绝经期妇女也应适当补钙,同时为了避免雌激素减少导致骨质疏松,应适当补充雌激素类药物,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选择好适应症。
(3)疾病:因老年人患慢性疾病,常会头晕、目眩甚至晕厥现象。
或服用一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都会引起突然跌倒。
脑出血、脑梗塞等。
(4)环境的危险:客观环境的不适应,如道路不平、鞋底过滑、活动空间过窄、公共场所人员过多,光线过暗等都会造成老年人摔跤。
老年人的大脑应急反应能力及肢体活动能力已远不及青壮年人,故在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到。
又因为老人骨质脆弱、疏松,所以老人跌到往往后果较为严重,轻者软组织创伤,重者即造成骨折、关节脱位,甚至导致颅底骨折危及生命。
2、误吸:误吸是指进食时,食物误入气管或卡在食道第一狭窄处压迫呼吸道,一般表现为进食过程中突然严重呛咳,目光恐惧发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有的老人可能出现面色苍白或紫绀。
误吸发生的原因是老人在进食时,由于吞咽障碍,气管被食物阻塞或食物、牙齿或假牙脱落而误入气管,而出现窒息的症状:不能说话或呼吸,若情况持续,面部及口唇会出现紫、青色,面与颈部的静脉变得很明显,甚至会不省人事。
咳呛时让老人腰颈弯曲,身体前倾,下颌抵向前胸,我们用手掌拍打他的背部,使气道通畅。
进食速度太快,食物形体太大,食物太粘滞,进食体位不正确,老人中风后一侧吞咽障碍等是出现误吸的主要原因。
所以,老人吃饭是要把摇床摇起30°。
临床见过几例因误吸死亡的。
(二)预防:1、摔伤:在老人的生活区域内要配备无障碍设施,譬如门不能有突出的门槛,有上下落差的通道要建立坡道等。
要保证足够的光线照明。
居室床头要有呼叫按钮,走廊或楼梯边及卫生间、浴室要安装扶手,轮椅或其他座椅或上要安装安全带、床边要安装护栏等。
随时检查轮椅、座椅、助行器的安全性能,有故障的要及时排除,不能使用有故障的器械。
地面要保持干燥,正在保洁的区域要有安全警示牌。
需要帮助的老人不能自己单独上卫生间和浴室及外出,以免跌伤。
2、误吸:对有吞咽困难症状的老人,在喂饭时,一般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曲,瘫痪侧肩部以枕垫起,喂饭者站在患者肩侧。
同时耐心地做心理疏导工作。
选择的食物为流质或半流质,细、烂、软,喂食的动作一定要慢,每勺的量要少,鼓励其做吞咽动作。
出现呛咳时患者应腰颈弯曲,身体前倾,下颚抵向前胸(因呛咳是吞咽障碍的基本特征)。
(三)处理:1、摔伤:发现老人摔倒或坠床后,不要急于将老人扶起来或抱上床,应先观察老人的表情、神志。
神智清醒的可询问摔倒的原因,询问老人摔倒时身体受力的部位,检查局部皮肤有无出血的情况,有无肌肉、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的症状,根据损伤的部位,决定由一人或两人把老人扶起来或平托上床,动作宜缓慢平稳,总之以不造成继发伤害为原则。
如发生骨折或脱臼,搀扶会加剧损伤,尤其是脊柱骨折,不恰当的搬动,会损及脊髓神经,可引起截瘫。
在临床当中,老人最常见的骨折发生在四肢,分下肢骨折和上肢骨折。
下肢骨折常常是由于髋骨着地,直接造成股骨胫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
其次为髌骨或踝部部位的骨折。
大腿的骨折很容易引起严重的内出血。
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包括大腿变形,失去活动能力,疼痛、肿胀、甚至休克。
如股骨头折断,伤腿的足部和膝部均向外侧翻,伤肢可能变短,而大腿弯曲。
(搬动这样的老人,首先要对伤腿进行固定,最容易的方法是用三角巾或绷带将受伤的腿与没有受伤的腿系在一起,先在膝部和足踝间放置软垫,移动伤肢时,必须托伤处的上下部位,并保持伤肢平直,慢慢的移动,若伤者感到疼痛或觉得移动困难,应立即停止。
上肢骨折,如肩膀着地,可引起锁骨骨折,如手着地,可引起腕部的尺饶骨的骨折。
通常老人会感到疼痛,觉得伤臂无力,用另一只手拖着受伤的手臂,伤臂靠在他的胸前,请伤者拖着自己的手臂,在骨折处与他身体之间放置软垫,再用三角巾承托他的伤肢。
方法是将三角巾放与受伤手臂与胸部之间,布的间端在手肘之下,将三角中下端拉起,覆盖前肩,再在肩上(锁骨之上,下陷位置)打个平结,然后将手肘后巾尖褶好,用扣针固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