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新部编本
二.教学难点:
1、分析信息需求。学生虽然在生活、学习的过程经常需要分析问题、确定信息需求,但他们可能很少认真关注分析的方法,这需要教师引导其认真归纳、总结。信息的需求包括了信息的形式、数量、来源等,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教材中“信息采集卡”的运用使得信息需求分析这项工作表格化,从而养成规范分析问题的良好素养
学生认真听讲,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进行一个总体复习,加强学生的记忆
情境引入
为新课做铺垫,请同学们观察一份以禾花雀为专辑的电子作品,名字叫“爱鸟仔”,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作品里收集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2、从那里获得作品中所需要的这些信息?3、作品是以什么形式展示给我们看的啊?
学生通过看电子作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语言的诞生;文字的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通讯技术的产生;电子计算机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4)信息技术的应用
(5)信息技术的影响:积极&消极。
以“提出问题->问题求解->归纳->练习->拓展”为线索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设计者
宁宏坚
科目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
初中生
课时
1
一、教材内容
·选自_信息技术_学科__第一__章(单元)__第二__节(课),
(1)堂上提问√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2、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它
3、
4、测试内容
课本p21练习
5、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学习
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
一、确定信息需求
二、确定信息来源
三、采集信息
四、保存信息
认真听课并作笔记
设计意图:传授学生的的教学内容
巩固及练习
进行系统性的巩固并进行本堂课的练习
做对应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记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内容简述如下:
1、确定信息需求
2、确定信息来源
3、采集信息
4、保存信息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的分析
1、知识点的划分
一、确定信息需求
二、确定信息来源
三、采集信息
四、保存信息
2、分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
2、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采用适合的方法获取信息。要求学生能亲历、体验获取信息的过程,并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
指导思想:
1、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2、人才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仓库,不如给他们钥匙,让他们开启知识的宝库,自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应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过程,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从而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学习生
2、已经了解:1、信息及其特征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3、对信息技术的来源有一定的基础
4、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和能力
5、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探究计算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3、学习目标的分析编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验信息获取过程,能分析信息来源与获取的多样性,能根据实际信息需求(数量、质量、形式、时效等),获取信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能根据问题确实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获取效率进行关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资源准备:多媒体课室,PPT课件,一套教师用的实验用品,课本
六、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复习
进行ppt,讲述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1、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传播要素:信息来源、信息载体、传播途径、接收方式(2)信息基本特征: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