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三篇】

三一文库()/小学二年级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三篇】〕
【篇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

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

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

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

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

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
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片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

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

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

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

这样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
书),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

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

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

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

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习: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中创作画这种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四、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

再板示课题,最后板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

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篇二】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
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
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
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