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二、地方时的产生
1. 地方时 因地球自转,偏东位置的地方总比偏西位置要先见到日出。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就是地方时。
2. 时区和区时
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24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叫区时.
3.特殊的计时方法
印度的半时区时间、朝鲜的东部时区时间、我国的北京时 间、美国的多时区时间(东部时间、中部时间、西部时间)
北极圈
北温带
北回归线
有阳光直射
热带Βιβλιοθήκη 无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
无 极 昼 极 夜
有极昼极夜
1.太阳直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A. 太阳直射点就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阳照射的点 B. 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 C. 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的北京时间为12点 D. 地球表面,每一地区都有机会接受到太阳光线的直射
A. 不可能重合
B. 只有在春秋分日才能重合
C. 每天都重合一次 D. 只有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才能重合
3.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其主要原因是: ( B )
A. 地球不停的自转
B.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C. 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总是保持66034′的夹角
D. 地球不停的公转
二、地方时的产生
沿CD向D运动,其方向向
南 偏移(南或北),发生上
M
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B
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3)图中AB为 晨 线(晨或昏)。图中D点大约再过 11 小时日 落。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移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A
B
C
D
2. 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改变气流和水流的方向
地表物体偏转
北半球河流一般是右岸冲刷,左岸堆积。
实际观察:漓江解放桥、雉山桥、虞山桥附近河段的情况?
7.某军舰在西经20°、南纬28°的海面上,沿经线方向发射导弹, 射程1000千米,导弹可能落在: ( A) D
射
交
点
角
南
北
移
动
昼夜长短 变化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
2. 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2)气候四季
春季:3、4、5月 秋季:9、10、11月
夏季:6、7、8月 冬季:12、1、2月
3.五带的划分
无阳光直射
北寒带
赤道 南回归线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昼夜平分
昼最长,北极圈内极昼 昼夜平分 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昼夜长短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北半球
3月21日 春分
昼夜平分
6月 22日
夏至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冬至
12月 22日
昼夜平分 秋分
9月23日
昼夜长短变化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总是从_太__阳__直__射__点___ 向 南北两侧 递减。
H=90º--|φ-δ|
桂林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春分、秋分日 H=90º-| 25°17′-0º|= 夏至日 H=90º-| 25°17′-23º26´|= 冬至日 H=90º-| 25°17′+23º26´ |=
三、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 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 自转
地球 公转
太
阳
黄
直
赤
夏至日时地球上哪些地区的正午太阳高 度可达最大值?(是北半球还是北回归线以 北?为什么?)冬至日呢?春秋分日呢?
太阳高度变化
H=90º--|φ-δ|
(H为正午太阳高度, 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
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同侧)取正值,冬半年(异侧)取 负值。)
北京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秋分日 H=90º-|39º54´-0º|=50º06´ 夏至日 H=90º-|39º54´-23º26´|=73º32´ 冬至日 H=90º-|39º54´-(-23º26´)|=26º40´
(1)飞机飞行了___1_1____小时。
(2)内江市的经度为 _1_0_5_°___E_。 (3)飞机途经的国家有美国、__加__拿__大___、__俄__罗___斯__、__蒙___古____和
中国。
(4)如起飞时费城的区时为10月1日8时,那么降落时内江的时间
(北京时间)为__1_0_月__2_日___8_时_____。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昼夜交替
夜晨 昼
半 球
昏 线
半 球
1. 地球的晨昏线
晨昏线 北极
南极 晨昏线
2. 太阳高度
3. 昼夜交替的周期 24小时(太阳日)
N
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确的是: ( A )
A. 昼夜的更替 B. 昼和夜的形成
C. 四季的更替 D. 五带的形成
2.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B )
A. 东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B. 东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C. 西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D. 西半球的低纬度地区
28°S 20°W
20°W
28°S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 点纬度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秋分 冬至
9月23日 12月22日
4.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经过5分
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ACD )
A. 12月29日12时5分
B. 12月30日11时55分
C. 12月30日12时5分
D. 12月31日12时5分
5、一架飞机从美国费城(75°W,40°N)起飞,以每小时1110千 米的速度向北匀速飞行,计划沿经线圈绕地球一周,因故在中国 四川省内江市(29.5°N)降落。回答:
1. 地方时 因地球自转,偏东位置的地方总比偏西位置要先见到日出。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就是地方时。
2. 时区和区时
国际上规定,经度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24个时区. 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叫区时.
特别注意:东十二区、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 当北纬40度的昼和夜等长时,说明正值的时期是( D ) A.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B. 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C. 夏至日 D. 春分日或秋分日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中标注太阳高度
A
为0度,地方时为8点的点 M。 [延伸]10点、4点、2点呢? (2)地球表面C点有一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