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艺术展演之海报设计》教学设计学习领域:设计·应用教材版本:岭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教学时间:1课时一、教材分析:招贴画是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现代文明的一个层面。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校园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和深入感受活动环境,以发展学生实行艺术创作的想像水平,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别具匠心的作品,学生可从中理解到宣传招贴画的重要性,并能从实际出发,通过使用计算机绘画这个简单的形象语言表达艺术主题,从而发挥招贴画的宣传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到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学生自己,要学会激发自己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逐渐成长起来。
二、设计理念:本课是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设计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重视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氛围渲染”,营造出有趣的学习气氛,通过观察、思考、欣赏等学习活动,引导、激发学生大胆创作的欲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师生在环境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共同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招贴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及初步掌握海报设计的构思方法和设计方法;培养综合使用形象、色彩、构图方法和文字实行设计的基本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情感体验中,感受艺术展演活动的魅力;在欣赏评论中,理解海报设计的要求;在动手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注重社会生活,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四、教学要点:1、重点:(1)学习如何设计艺术展演海报的表现形式、构图方法、版面编排。
(2)欣赏、感受优秀海报设计作品的艺术魅力。
2、难点:通过简单的形象语言表达艺术主题,发挥海报的宣传作用。
3、兴趣点:(1)欣赏、感受丰富多彩的海报设计作品。
(2)通过设计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干。
五、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比较研究法、角色法、示范法。
六、活动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方式,强化学生评论与设计构思相结合的学习水平。
七、教学模式:“跨学科综合探究美术学习模式”与“开放式多元化角色活动”教学模式。
八、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相关教材、图片。
2、学具:课本、绘画工具、材料。
九、作业要求:1、基本要求:掌握海报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设计一张海报。
2、较高要求:为学校艺术展演活动设计海报,要求配合恰当,图文并茂。
3、个性探究:海报设计的构思新颖,有个性和独特的创意。
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播放课件,内容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优秀广告作品。
教师: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广告。
广告一种艺术化的宣传方式。
你们都理解哪些广告?学生:欣赏、感受广告带给他们的视觉冲击力,并汇报。
(1)平面广告(如海报、路牌广告、报刊杂志广告等)(2)立体广告(如橱窗广告、霓虹灯广告、实物广告等)(3)运动广告(如时装模特广告、流动式的汽车广告、电视广告等)教师:广告的种类太多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种——招贴广告,也就是海报的设计。
2、板书:课题——校园艺术展演之海报设计。
【设计意图】新奇、美观、富有创意的广告吸引着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二)师生互动,深入探究1、海报的含义提问:什么是海报?学生:海报又称“招贴”,是一种在户外或其他公共场所张贴的广告。
2、分析海报的构成要素和设计要素。
提问: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艺术节海报,想想海报设计都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主题、字体、图形、色彩。
教师总结:主题、字体、图形、色彩构成了海报设计的要素。
主题主要是指主标题、副标题,字体指的是说明(主办单位、主办时间、主办项目、主办地点等)、宣传语,图形指的是插图,有些海报也能够添加标志。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分析出设计要素,指明设计时这些要素的重要性——是构成海报设计不可缺失的部分。
3、欣赏图片,师生探讨海报的表现形式教师:我们在设计海报时,要求在短时间内,准确、生动地传达出特定的信息,创造强烈的视觉效果。
它常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表现,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张图片分别用了什么表现形式?(1)(2)(3)(4)(5)(1)以插图为主的直接表现教师:这张海报画了什么?学生:画了人物在唱歌。
教师:以人物唱歌的具体形象来宣传演唱会,这种形式是以插图为主的直接表现。
(2)以标题或广告词为主的文字表现教师:这是一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展的海报,它是通过什么形象来宣传?学生:文字。
突出表现了“工艺”的“艺”字。
教师:对了,这种形式就是以标题或广告词为主的文字表现。
(3)文字与图形巧妙结合的表现教师:那这个张呢?学生:“花”、“鸟”这两个字和铅笔来表现花鸟画展。
(4)象征或比喻的表现教师:通过什么来表现音乐的旋律和乐器?学生:舒缓的线条、跳跃的圆点、排列的黑条块。
教师:对了,用线条、圆点、色块来表现旋律和乐器。
(5)夸张与幽默的表现教师:这张海报以两条融为一体的腿,正在迈着稳健的步伐向前走。
这种结合,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艺术交流正在加速发展。
幽默地表现“平面设计在中国”这个主题。
教师:看来,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几种表现形式的学习,理解到不同的表现形式达到的创作意图是不同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从中选择适合自己设计的表现形式,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一些思路与渠道,为创作铺垫。
4、感悟不同的文字编排方式,学习排版方法。
教师:在海报设计中,不同的文字编排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些文字的排版方式,想想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屏幕播放课件图片)(1)标题的排版A、“波浪形”排列——能够让标题字更加富有动感和活力,常用来表现一些比较时尚和动作及舞蹈相关的题材。
B、“方形”排列——能够让标题更加规范、集中,使海报整体感觉精致和协调,而且能够节省空间。
能够选一个标题字实行图形或图案的添加。
C、末尾两个字上下排列——末尾上下叠压的两个字写得扁一些,才不会影响标题字整体的美观。
D、中间两个字上下排列——让主题更集中、醒目,视觉冲击力更强烈。
(2)正文的排版教师:正文的排版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为“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或者“错位排列”、“不规则排列”、还能够“竖式排列”、“突出字首”等。
(屏幕播放课件图片)【设计意图】在感知与引导下学习文字的编排,一边学习,学生能够一边从头脑中筛选想要的画面编排效果。
5、比较与分析海报设计的基本构图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或画面感觉。
教师:当我们对主题、字体、图形、色彩实行组合时,会形成不同的构图形式。
想一想,这是什么构图?这种构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视觉效果?”(1)对称式构图由画面中心或中轴线展开图形和文字,这类构图有明确、单纯的视觉效果,并有较强的稳定感。
(2)不对称式构图沿对称线或由画面一侧安排图形和文字,有意识地制造不稳定的因素,画面有较强的动感。
(3)均衡式构图不是很严格的对称形式,以视觉的平衡为基准,我们称它为均衡式构图。
均衡式构图同样具有稳定感,但比起对称式构图要轻松、活泼一些。
(4)散点式构图平面化、散开式安排图形与文字,适于制造热烈的气氛。
(5)分割式构图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能够给人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海报设计图片,课堂上的分析、讨论,了解海报设计的构图形式,加深学生的表象积累,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愉快表现,鼓励创新1、发挥想像,畅谈设计理念。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海报,假如让你为校园艺术展演设计一张海报,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海报?怎么设计呢?”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大家的想法真有创意!”2、展示海报设计步骤。
教师:谁能归纳一下在设计时能够通过哪些步骤来创作?学生:(1)整体构思:确定主题、确定风格、表现形式等。
(2)画出草图。
(3)确定正稿:确定文字、图形的比例、位置。
(4)绘制完成。
教师:书写设计步骤。
3、提出作业要求:(课件出示)教师:“按照这样的步骤,请你以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展览会、艺术节或科技节等活动为题,设计一张海报。
题目自定。
要求:(1)主题明确,字体醒目(2)构思新颖,构图简洁(3)版面美观,有个性和独特的创意(4)造型简练,具有表现力(5)标明主办单位、主办项目、主办时间、主办地点教师:“在你完成设计后,请把你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我们来评选出优秀作品。
”教师:“好!那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了。
”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即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对有创意的作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丰富他们的艺术感受。
(四)、展示作品,欣赏评价1、作品展示。
教师:“同学们!现在先让各位设计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也能够上来点评别人的作品说说作品的优、缺点。
”2、教学评价。
教师出示评价标准:(1)作品能否明确地体现主题;(2)版面编排是否美观;(3)作品的造型、线条是否具有表现力;(4)作品能否体现个性和独特的创意。
学生:(1)自我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2)观众有目标的欣赏——点评作品说说作品的优、缺点。
教师:总评。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从文字、图形等方面来设计海报。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色彩使用到海报设计中。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满足了他们渴望被肯定,被欣赏的欲望,通过介绍作品和观众的点评实行作业品评,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敢想,敢于表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