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A核心思想是“仁”和“礼”,表现为“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B对鬼神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哲学思想C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求真务实---教育思想2.孟子(战国):亚圣--- 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A核心思想是“仁政”学说------------------政治思想B主张人性本善说,认为天命是人意志的体现,人要顺从天意---------哲学思想C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修身养性3.荀子(战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政治思想B主张“性恶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哲学思想4.董仲舒(汉代):儒学确立了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思想ϑ体系: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ϑ基础:“天人感应”学说,人君受命于天,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ϑ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智信5.程颢程颐朱熹(北宋) :程朱理学---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A提出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社会上是道德伦理,体现人身上是人性C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实践感悟6.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朝):陆王心学--- 理学的新发展A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也”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B把握“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 自我反省-----------------------内心反省二、道家思想的演变1.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倡导“无为而治”☺提出道是抽象的,是世界天地万物的本原,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战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与荀子对立☺主张“齐物”即万物的本质相同,对人生主张“逍遥态度”,认为人要顺从自然3. 黄老之学(西汉初):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及老子学说A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B内容为治身、治国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儒、墨、法等学说4.道家学派后来逐渐演变为道教三、法家思想韩非子(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B主张社会要变法革新——政治思想四、墨家思想墨子(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A创立了严密的组织B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政治思想C主张“尚力”“节用”“节葬”--------经济思想五、兵家思想孙武孙膑(战国):《孙子兵法》以及《孙膑兵法》《孙子兵法》:提出一整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被尊为兵法经典。
孙膑:强调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等.六、批判思想李贽(明代):“异端”与孔孟思想格格不入A否认孔孟学说B批判程朱理学C倡导人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顾-王-黄(明清):A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反对君主专制;导言论自由;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构,以限制君主.B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思想C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的脱离实际,主张社会变革。
意义: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启迪;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七、原因背景分析及意义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第2课)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宗法分封制崩溃,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大变革。
(2)各国为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士人活跃。
(3)私学兴起。
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诸子百家思想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背景及意义(第3课)背景:(1)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但当时的西汉也面临许多新问题: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势力太大;民族矛盾尖锐,边境不宁等。
这些都要求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
意义:(1)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出现的原因及评价(第4课)原因:(1)儒学受到佛、道教的冲击,统治地位动摇。
(2)“三教合一”潮流出现。
评价: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产生消极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中国取得那么高的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对世界的影响(第6课)原因:(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根本保障。
(2)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交流与传播。
(3)教育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
(4)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5)中国古代科技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影响(主要是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火药——促进了欧洲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封建的骑士阶层衰落;指南针——促进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5、试分析一下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第4课)共同点:(1)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儒学的传统核心思想;(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八、科技成就(第6课)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览表四大发明: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单元重点:一是汉字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二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三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三是中国古代诗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成因;四是传奇、话本和明清小说的繁荣;五是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
在学习上述重点时,必须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每个阶段的特征。
重要观点: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反映着历史的脉动和时代风貌。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汉字与书法1、汉字的发展:起源于的,成熟于商代的,秦朝以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
2、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1)时期,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此时,涌现出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大家,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唐代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风格多样,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又有、、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
(3)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宋四家”:、、、。
他们的书法作品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
(4)明代书法更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印宗秦汉:秦汉时代是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时期,秦汉的篆刻为后世的印章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样本,是故我们常说“印宗秦汉”。
到代,篆刻才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艺术门类。
二、笔墨丹青——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1、起源:新石器时代2、战国:帛画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
3、魏晋时期:文人画兴起,代表人物,其绘画的特点是注重抓住对象的精神气质。
4、唐代:绘画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代表人物是有“吴带当风”之称的。
5、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画家创作从注重写实变为。
6、明清:绘画风格奇特,不拘成法。
7、民间绘画:北宋——张择端《》;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布贴画三、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代的诗歌1、西周春秋: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分、、三部分。
2、战国:楚辞(屈原及《离骚》)。
3、汉代:汉赋产生,其特点是铺陈辞藻、文彩华丽。
4、唐代:诗歌辉煌。
李白——张扬个性,蓬勃向上;杜甫——抒写国破家亡的痛苦;白居易——猛烈批判黑暗现实。
5、宋代:词繁荣。
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分别有、和、等。
6、元代:散曲繁荣。
作者多为抒发愁闷的情怀,消极避世。
四、从传奇到小说——中国古代的小说1、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宋代:话本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
3、明清: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使章回体裁小说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
当时出现了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三言“、”两拍“:、、、、等也广受人们青睐。
明清小说深受社会状况的影响,既反映市民生活,又批判社会现实,如曹雪芹的《》、蒲松龄的《》、吴敬梓的《》。
五、梨园春秋——中国古代的戏剧1、戏剧的源头:傩仪2、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坊市限制的废除,逐渐在东南沿海的民间流行起来,它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比较贴近普通百姓生活。
3、元代:北方地区兴起了,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元杂剧人才辈出,出现了“元曲四大家“:、、、。
4、清代: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1790年起,“四大徽班“:、、、先后进京,赢得京城观众的欢迎。
经过不断的融合吸收,形成了新的剧种——,其在清朝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期。
文化史第一、二单元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观念主要是()A.重义轻利B.人性本善C.尊王贱霸D.忠恕之道2.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3.“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4.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没有关系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的建议B.朝中大臣均为儒家弟子C.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D.其他学派的主张都不能治国6.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天理”主要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8.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李贽9.战国时期的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阶级立场不同B.政治主张的分歧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差异10.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突出,主要是因为( )A.农业发展的需要B.手工业发展的需要C.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D.是在封建迷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1、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