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二、劳资关系及劳工运动理论
1、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 第一,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发展 第二,劳动是价值的标准与源泉。 第三,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政府的作用是维持法制,过量的规制和政府 干预是有害无益的。
2、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 劳动关系的实质: • 1、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 2、是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对立关系。 • 3、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
四、产业冲突理论
• 冲突:源于拥有或管理生产资料的人和仅仅靠 出卖劳动力的人之间的分歧。
• 冲突的解决: 建立劳资双方都能接受的程序和规则,通
过工会与雇主的谈判和妥协达到合作。
五、策略选择理论
劳动关系活动的三个层次
层次
雇主
工会
政府
长期策略与决 策
集体协商与人 事策略
企业策略 投资策略 人力资源策略 人事政策 协商策略
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 • 4、合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是重要的革
命策略原则。 • 5、工会是合乎规律的必然的现象。
3、韦布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
• 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 以工会运动和团体协商解决劳工问题 • 工会是主要的能够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
机制
4、马克思.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 科层制 • 官僚制 • 冲突的形式是以劳动者与管理方之间的冲
• 劳动关系策略就是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劳动 关系运行过程中所制定和运用的行动方针和 斗争方式。
• 关注的是微观或企业的劳动关系问题
三、劳资合作绩效理论
管理方
工会
潜在 收益
1、提高劳动生产率 量
2、提高产品与服务质 1、会员获得经济 实惠
3、改善与顾客的关系 4、减少生产浪费与返工 2、参与管理决策
6、减少管理成本
7、增进与雇员的沟通
8、改善与雇员的关系 9、减少抱怨与惩戒
10、减少缺勤、怠工, 11、降低雇员流动率、
12增强雇员的献身精神
3、增进与管理方 的沟通
4、减少集体协商 的争议
潜在 成本
1、劳资合作所需的培训 2、丧失权利与权威 3、挑换管理者的工作岗位 4、经常开会
1、被管理方同化 2、丧失雇员支持 3挑换雇员的工作 4、削弱集体谈判 的力量
突来表现的
5、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
• 社会关系包括三层:一是冲突,二是依存, 三是秩序
• 强调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 • 法律制度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
力量,依靠法律来管理经济,“法制先于 经济”的思想。
第三节: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 一、邓洛普劳动关系系统分析框架 关注规章制度的制订,
输入
予干涉 • 劳动关系的特点:
矛盾的焦点是劳动条件的改善 工人的力量薄弱 冲突的方式是激烈的对抗 政府向雇主倾斜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 劳资关系:自由放任 国家干预 • 特点:集体谈判
有组织的劳工运动 劳工立法的出现、相应机构的建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劳动关系
• 特点:社会劳动问题 民主参与权 立法不断完善
从集体劳动关系
社会的劳动关系
• 第四阶段,劳动者及其组织、雇主及其组织和政府及其组织三
方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劳动关系
引导案例
• 劳资纠纷是普遍存在的。
• 根据该案例,请你谈谈: 是煽动罢工 还是正当维权
• 针对双方意见的分歧,你倾向于哪一方? 为什么?
• 这种双方的意见分歧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 如何解决这起劳资纠纷?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理论和历史
• 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 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 • 圈地运动 • 劳动关系的产生:农民破产,沦为乞丐和
流浪者,或在法律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 • 劳动关系性质:暴力和强制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 标志: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技术的变革 • 劳资问题处理:劳资双方处理 政府不
政治策略 代表策略 组织策略 集体协商策略
宏观经济与 社会政策
劳动法与劳动 行政
工作场所与个 人/组织关系
督导风格 员工参与 工作设计与 组织
协约管理 员工参与
工作设计与组 织
劳动标准 员工参与 个人权利
• 思考题1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规则(Rules)
程序规则
(Procedural)
实质规则
(Substantive)
反馈
劳动关系系统简化模型
(A Simple model of an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
资料来源(Source):Adapted from J. T. Dunlop, 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58
桑德沃模型
1、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场所以外的对工作场所劳动 关系及其管理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 素有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思想意 识因素
2、工作场所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场所的技术、预算和 市场力量、工作场所的管理、所有制和企业的思想。
3、个人因素:经济、安全和保障需求;社会化、交往和 权力需求;公平和平等需求;价值观和信仰。
(inputs)
主体
(Actors)
环境
(Environmental Contexts)
意识形态
(Ideology)
过程
(Processes)
谈判
(Bargaining)
调解
(Conciliation)
仲裁
(Arbitration)
立法
(Legislation)
输出(结果)
Outputs(Outcomes)
第二节: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 一、劳工问题与劳资关系
• 劳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双方利益的不同
• 二、劳资关系的发展 :
• 第一阶段:单个的资本家和单个工人之间的关系,
原始的从属的劳动关系
• 第二阶段,单个的资本家与组织起来的工人之间的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
集体的劳动关系
• 第三阶段,资本家的组织和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
• 外部环境因素、工作场所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工作紧张 冲突的基本因素
• 集体谈判是解决紧张冲突的基本手段
• 将劳动关系的处理看作是冲突的解决
安德森模型
第四节:劳动关系策略理论
• 一、管理思想的演变 • 古典管理、 • 行为科学(人力资源)、 • 现代管理
二、劳动关系策略
• 企业劳动关系:企业层面或企业范围的劳动 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