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方案比选说明 (3)1.1概述: (3)1.2方案比选 (4)第二章设计总说明 (5)2.1隧道设计概况 (5)2.2技术标准 (6)2.3隧道建设地区工程水文地质 (6)2.4横断面设计 (8)2.5隧道衬砌结构设计 (9)2.6防排水设计 (11)2.7通风设计 (11)2.8照明设计 (12)2.9洞门设计 (12)2.10施工方案 (12)1.11监控量测 (14)2.12环境保护 (18)第三章二次衬砌内力计算 (18)3.1基本资料 (18)3.2荷载确定 (19)3.3衬砌几何要素 (19)3.4计算位移 (21)3.5解力法方程 (28)3.6计算主动荷载和被动荷载(1hσ=)分别产生的衬砌内力 (28)3.7最大抗力值的求解 (29)3.8计算衬砌总内力 (29)3.9衬砌截面强度检算 (30)3.10内力图 (31)第四章隧道通风计算 (32)4.1隧道需风量计算 (32)4.2单向交通隧道射流风机纵向通风计算 (37)第五章照明计算 (39)5.1基本资料 (39)5.2接近段 (39)5.3基本照明计算 (39)5.4加强照明计算 (40)5.5结论 (42)5.6调光 (43)第六章施工组织设计 (44)6.1概述 (44)6.2施工方法及工艺 (44)6.3环境保护 (56)第七章总结 (57)7.1设计总结 (57)7.2致谢 (58)参考文献 (59)第一章方案比选说明1.1概述:拟建的高速公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是连接磨沟和湾沟的重要交通道路,该公路能有效解决当地交通问题,加强地区间交流,降低运输成本,节省运输时间,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勘察设计已确定出两种方案。
如下:方案一:隧道群结合桥梁方案,根据地形特征和地质情况,修建6座短隧道,最长隧道长1293.8米,修建4座桥梁和一座涵洞,设置5处圆曲线,曲率半径较大。
方案二:绕线结合桥隧方案,修建4座隧道,最长隧道长约为1500米,修建桥梁5座,涵洞3座,填挖方工程量较大。
现在从线性指标、工程数量、施工难度、隧道功能、营运及养护费用、环境保护、旧路利用等方面比较,确定推荐方案。
1.2方案比选1.方案1航空距离短,但隧道较多,但长度较短,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施工难度较高,工程量较少,工期较短;2.方案2航空距离较长,隧道工程量较少但桥涵和路堤、路堑工程量较高,地质情况较差,施工复杂,由于工作面较多,施工速度较快。
3.方案2在公路建设中的开挖量比方案1大,但营运及养护费用比方案1稍少。
4.环境保护方面来看,方案1较环保。
5. 工程造价方面来看,方案1隧道工程量较大,但总工程量较少,综合对比,方案1工程造价较低。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方案1更为合理,综合考虑,本项目的推荐方案为方案1。
方案1的平曲线与竖曲线要素:表1.1表1.2第二章设计总说明2.1隧道设计概况西峡岭公路隧道是成西(成都——西安)高速公路修建中的控制性工程,起点桩号为K2+165,终点桩号为 K3+460,总长约为1.3公里。
隧道为为上、下行分离式隧道,行车道宽度均按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考虑;隧道衬砌结构设计采用“新奥法”复合式衬砌、高压钠灯光电照明、机械通风;隧道洞门型式主要采用、销竹式洞门和端墙式洞门。
隧道围岩岩性以糜棱岩、角砾岩、闪长岩为主,围岩级别以Ⅲ、Ⅳ、Ⅴ级为主。
该隧道对克服地形障碍,改善线形,提高车速,缩短里程,节约燃料,节省时间,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2技术标准公路等级: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 100km/h。
隧道净宽: 10.50m ( 3.75×2+0.50+1.00+0.75+0.75)隧道净高: 5.0m交通量:近期(2022年)20000辆/日,远期(2032年)32000辆/日,汽柴比为0.57:0.43,上、下行交通量不均衡系数1.1,双车道单向行驶。
隧道内卫生标准:CO设计浓度上行线300ppm,下行线300ppm;VI设计浓度为0.00651m ,隧道内纵向风速小于等于10m/s。
2.3隧道建设地区工程水文地质(一)、区域地形、地貌本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总体地势特征为东高西低,地形陡峭,相对高差在400m左右。
蓝田县地貌地形复杂,南部为秦岭山地,中西部川、塬相间,北部是横岭。
海拔418—2449米。
西峡岭隧道横穿南秦岭山脉,地形崎岖,地势险要,山高沟深,植被茂密。
区内海拔一般在1200~1700之间。
隧道南口刘家沟一带最低高程为1260m,向北至海拔约为1270m的西峡,隧道洞身中部通过的最高高程为1286m,在出口地势相对较低。
河谷呈“人”字形,坡体陡峭,项目所在地围岩等级主要是Ⅲ级、Ⅳ级、Ⅴ级。
(二)、水文与气象受地势影响,南秦岭属海拔1000m左右的中高山区,为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山地垂向变化的影响,气候差异也较大,区内气候一月份平均气温0.6C︒,年平均气温13C︒极端最低气温-12.3℃,早霜期始︒,7月份平均气温24C于10月下旬,晚霜期终于3月下旬,无霜期225天,年降水量800~1000mm,而雨季一般集中在7月至9月,具有春寒、伏旱、夏洪、秋涝的特点。
降雪期为11月至翌年2月,积雪厚度一般为2~4cm,最大18cm,高山气候阴湿,中低山区雨量充沛。
不良地质现象有雨季时洪水暴涨,常携带泥土、碎石,在沟口形成洪积扇区,不良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
(三)、地质条件1、地层、岩性隧道穿越的山岭位于向斜的南翼,地层总体上向北倾斜。
区域内主要的构造线以西北——东南向延伸,与路线走向大角度交叉。
隧道轴线横穿的主要断裂是将军岔断裂。
地层主要是古生界泥盆系中统西峡岭沟组(D2d),岩性相对比较复杂,硬质岩有糜棱岩;软质岩有砂岩、泥岩。
隧道地表层覆盖以第四系残破积层为主,为灰色、灰褐色亚粘土夹碎石土。
主要岩土类特征如下:(1)糜棱化闪长岩褐黄色、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糜棱结构,条纹条带状、流层状、块状构造,受动力作用强烈,岩石具有明显糜棱化,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角闪石及云母,岩质坚硬,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表层可用镐锹挖掘。
(2)含碎石、角砾粘质砂土褐红色,湿,结构疏松。
碎石、角砾含量20-25%,粘粉粒含量20-25%,砂粒含量50-60%,碎石角砾成分主要为白云岩,局部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砂岩等,多为棱角状,分布较均匀,土体较均匀。
(3)糜棱岩灰绿色,原岩为凝灰岩,糜棱结构,条纹条带状构造,糜棱面极发育,具片状假象,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绿泥石、绿帘石等,浅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深部岩体完整。
(4)变灰岩夹硅质岩灰色、青灰色,细晶结构,薄片及薄层状构造,局部为受动力作用而强烈变形,褶皱发育,矿物成分为石英、方解石、燧石,局部可见大量方解石,石英脉体。
(5)含砾微晶灰岩灰-浅灰色,岩石中的砾石为沉积时的混入物,其粒径2-15cm,为次园-棱角状,分布不均,含量5-20%,成分为泥晶白云岩。
微晶灰岩呈微晶结构,生物碎屑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含量不小于95%,少量有机质(2%)及生物碎屑(3%)。
方解石粒径一般0.01-0.001mm,少部分未结晶灰质粒径0.001mm。
岩石较坚硬,整体完整性较差,抗分化能力较强。
(6)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细粒砂状结构,块状结构。
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含量大于75%,次为长石10-15%,硅质岩屑小于1%,粒径一般0.1-0.25mm,少数0.25-0.4mm。
填隙物成分主要为硅质(5-8%)及少量粘土质。
岩石为颗粒支撑接触式胶结。
岩石坚硬,整体完整性较好,抗风化能力较强。
(7)泥岩黄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成份为粘土矿物,含少量粉砂粒。
岩石软弱,整体完整性差。
物理力学性质差,接近于半成岩的粘性土。
综上所述,此地区岩土工程地质性质普遍较差。
白云岩虽较坚硬,但受构造运动影响,较破碎,分化较严重,整体完整性较差。
砂岩虽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强,力学性质较高,整体完整性较好,但其出露宽度窄,泥岩受构造变形大,岩石软弱不完整,抗风化能力弱,其工程地质条件差。
2、构造特征隧道区断层较发育,以北东向断层为主,次为近东西向,亦见南北向断层。
断层性质以压扭性、压性、扭性为主,个别为张性、张扭性,断层多期活动的特点,早期以压性、压扭性、扭性为主,且规模较大,晚期以张性为主,规模小。
3、水文地质条件勘测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区内降水量较充沛,植被不甚发育,山高坡较陡,沟谷深切,地表径流畅通,降水量又相对集中,多以大雨和暴雨形式降落等,大部分以地表径流汇于沟谷中,不利于降水的下渗。
故地下水补给作用较弱,区内地下水仍较贫乏。
4、不良地质现象隧道路线走廊为长江水系,雨季时洪水暴涨,常携带泥土、碎石,在沟口形成洪积扇区,不良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
2.4横断面设计(一)、建筑限界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隧道高度5米,行车道宽度3.75米,双车道布置,净宽10.50米,其中左侧向宽度为0.5m,右侧向宽度为1.00m,左侧检修道宽度为0.75m,右侧检修道宽度为0.75m,路面坡度采用2%;车行横通道高5.0m,路面宽度为4m,不设侧向余宽,左右侧检修道宽度均为0.25m;人行横通道高2.5m,路面宽2m,不设侧向余宽和检修道;并且同时考虑了下列因素:(1)检修人员步行时的安全;(2)紧急情况下,驾乘人员拿取消防设备方便;(3)满足其下放置电缆、给水管等的空间尺寸要求。
2.4.2隧道内轮廓隧道内轮廓设计除应满足隧道建筑限界的规定以外,还应满足洞内路面、排水设施、装饰的需要,并为通风、照明、消防、监控、运营管理等设施提供安装空间,同时考虑围岩变形、施工方法影响的预留富裕量,使确定的断面形式及尺寸符合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
本隧道采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附录B提供的v=100km/h情况下的标准断面,断面为单心圆,r1=5.65m,r2=9.5m,r3=1m,r4=15m,断面周长为31.93m,面积为66.65m2。
2.5隧道衬砌结构设计(一)、围岩分级隧道围岩级别划分主要依据岩体弹性波速度、岩样饱和极限抗压强度、岩石质量指标,并结合围岩分化程度、完整性、坚硬程度、节理发育程度、断层及地下水影响程度等进行综合分类。
依据实际资料在确定隧道围岩级别时,制定以下原则:(1)以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提供数据为围岩级别划分标准。
(2)遇断层破碎带,围岩级别较同类岩石降低1-2等级,影响带推至洞底以上40-80米与断层交界处。
(3)为便于隧道施工,按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层和构造情况分段划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