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改造施工方案目录1.工程概况 (3)2.总体施工安排 (3)3.主要施工方案 (4)3.1.管线处理方案 (4)3.1.1.地下管线处理程序 (4)3.1.2.管线现状 (4)3.1.3.管线保护原则 (5)3.1.4.管线保护总体安排 (5)3.1.5.管线保护措施 (5)3.2.人行道改造方案 (6)3.2.1.人行道改造基本情况 (6)3.2.2.施工流程 (6)3.2.3.施工方法 (7)3.3.特殊部位改造方案 (9)3.3.1.有台阶人行道改造 (8)3.3.2.支路下坡路面改造 (9)3.3.3.支路上坡路面改造 (8)3.4.主要工程数量表 (10)4.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措施 (10)4.1.安全保证措施 (10)4.1.1.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 (10)4.1.2.交通安全保障措施 (10)4.1.3.管线及邻近构筑物保护安全措施 (11)4.1.4.特种作业安全管理措施 (11)4.1.5.装卸碴与运输安全措施 (12)4.1.6.施工机械作业安全保证措施 (12)4.2.质量保证措施 (13)4.3.环保措施 (13)5.应急预案 (13)5.1.组织机构及职责 (13)5.1.1.应急组织体系 (13)15.1.2.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成员构成 (14)5.1.3.应急职能部门职责 (15)5.1.4.预防预警 (16)5.1.5.应急响应 (17)5.1.6.基本应急程序 (17)5.2.地下管线事故应急措施 (18)5.2.1.地下管线事故应急措施 (18)5.2.2.管线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 (19)5.3.紧急事故处理报告 (19)人行道改造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2标起于云环路与白云北路交叉处,线路沿白云路向南敷设至云峰路,然后由尖山路行至白云行政中心。
标段包括2站(七机路口站、云峰路站)2区间(七机路口站~云峰路站区间,云峰路站~白云行政中心站区间),标段总长2285.111m起止里程为YCK9+884.589~YCK12+169.700。
云峰路站是本标段第2个车站,为地下两层11m岛式站台,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CK11+310.000,标准段宽19.9m,车站总长203.6m,有效站台长120m。
本站设2个出入口,预留3、4号出入口;设2组风亭,1号风亭组与1号出入口合建,2号风亭组与2号出入口合建,冷却塔位于1号风亭组旁。
云峰路站位布置详见图1.1-1。
1.1-1站位布置图2.总体施工安排本工程计划工期为49天(不包括施工准备时间),具体安排如下:第一步:对站西侧人行道以路口为单位进行围挡封闭;第二步:对人行道绿化、路灯、配电室等地面附着物及构筑物进行拆除;第三步:进行管线探槽开挖,通知产权单位现场确认,查明管线种类、埋深,完善管线图,明确管线就地保护方案;第四步:破除改造范围内人行道,按照产权单位提出的方案,上报业主审核后实施管线迁改;第五步:浇筑车道混凝土,划标志标线,开放交通。
详见附图1云峰路站人行道改造平面图。
云峰路站人行道改造进度计划见表2.1-1所示:表2.1-1 云峰路站人行道改造进度计划表3.主要施工方案3.1.管线处理方案3.1.1.地下管线处理程序本工程施工区域内原有地下管线的处理程序如图3.1-1所示:图3.1-1 地下管线处理程序3.1.2.管线现状根据设计图纸及前期调查,云峰路站西侧人行道可能涉及保护的管线详见表3.1-2所示:详见附图2云峰路站管线平面图表3.1-2 云峰路站西侧人行道管线现状统计表3.1.3.管线保护原则在人行道改造及管线保护过程中,本着减少对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出行、生活的影响,控制建设投资费用,及不影响车站施工的原则,进行人行道改造及管线保护。
3.1.4.管线保护总体安排施工范围内管线错综复杂,所有产权单位均不能提供准确的管线位置、走向及埋深。
需在人行道路面破除后进行管线探测。
管线探测采用地质雷达及人工探槽2种方式,同时邀请管线产权单位到现场进行确认,然后编制保护方案。
3.1.5.管线保护措施此次保护措施需考虑影响车站主体结构施工的管线,具体迁改及保护措施详见《云峰路站管线迁改方案》。
人行道改造完成后须达到行车要求,故管线埋设深度将按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1998)的要求进行埋设,埋设深度要求详见表3.1-3所示:表3.1-3 工程管线最小覆土深度注:10KV以上直埋电力电缆管线的覆土深度不应小于1m。
路面改造前,预埋5根φ100波纹管作为线缆备用管道,管线埋深按照产权单位确认的保护深度实施。
如车站主体及附属施工过程中与既有管线位置冲突,另行制定改移方案进行改移。
3.2.人行道改造方案3.2.1.人行道改造基本情况为减小对附近居民的出行影响,人行道改造以各支路口为单位,分段分幅进行实施。
待路口相邻段人行道改造完成后,再进行相应路口的改造施工。
根据施工方案,管线保护完成后,并经业主、监理及产权单位认可后,开始组织路面施工,全力保障交通顺畅。
做到“组织有序、协作配合;分工明细、层层推进”,以确保本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
根据现有排水系统,改造的人行道行车路面设置2%的路面横坡,至原路缘石侧的雨水篦子排水。
人行道改造断面图详见图3.2-1所示:图3.2-1 人行道改造断面图3.2.2.施工流程地质雷达探测、人工探槽→拆除原人行道及绿化带等附着物→破除人行道路面→开挖至路面结构层底面→挖槽敷设管线→产权单位确认、监理检查、业主单位检查确认(达到要求)→铺设砂垫层→水夯实砂垫层→路缘石施工→钢筋混凝土施工→养护→开放交通3.2.3.施工方法3.2.3.1.绿化带及地表附着物的迁改本期围挡施工范围需进行迁改的主要有绿化草皮、花台、人行道砖、行道树(苗)、路灯、环卫垃圾箱、信号灯、配电箱及监控设施等。
其中,绿化草皮、花台及人行道砖由我方拆除,其他设施均由相应的产权单位及业主委托施工方拆除或迁移。
3.2.3.2.人行道改造施工(1)测量放样根据云峰路站一期交通疏解图纸放出路面边线;在路线旁布设临时水准点,以便施工时就近对路面进行标高复核。
混凝土摊铺过程中,要做到勤测、勤校、及时纠偏。
(2)路缘石施工在车行道及人行道交界处设置路缘石进行人车隔离,路缘石顶部高出车行道10cm。
路缘石采用原人行道路缘石。
铺砌时须按设计及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高程及直顺度必须准确,勾缝美观。
(3)混凝土路面施工摊铺混凝土前先对地表杂物清理干净,并按规范要求进行压实平整,经现场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路面混凝土摊铺浇筑。
A、混凝土运输预拌混凝土采用8方砼运输车,装料前把筒内积水排清,运输途中,拌筒以1-3r/min速度进行搅拌,防止离析,搅拌车到达施工现场卸料前,使拌筒以8-12r/min转1-2min,然后再进行反转卸料。
施工现场配备PC120挖机配合接运,挖机设置在车道侧,下垫20mm厚竹胶合板,防止履带顺坏既有路面。
并在现场派专人负责疏导车辆,统一协调指挥,以便混凝土能满足连续浇筑施工的需要。
B、摊铺混凝土采用C30商品混凝土,每车混凝土的摊铺、振捣、整平、做面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
如因故中断,应设置施工缝。
摊铺混凝土后,应随即用插入式和平板式振动器均匀振实。
振捣时先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混凝土板壁边缘,边角处初振或全面顺序初振一次。
同一位置振动时不宜少于20S。
插入式振动器移动的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其至路缘石的距离应不大于作用半径的0.5倍。
然后再用平板振动器全面振捣,同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以不再冒出气泡并流出水泥砂浆为准。
混凝土全面振捣后,再用振动梁进一步拖拉振实并初步整平。
振动梁往返拖拉2~3遍,移动速度要缓慢均匀,不许中途停顿,前进速度以每分钟1.2~1.5m为宜。
凡有不平之处,应及时辅以人工挖填补平。
补填时用较细混合料,严禁用纯砂浆进行填补。
振动梁底缘应经常校正,最后挂线检查平整度,发现不符合之处进一步处理刮平,直到平整度符合要求为止。
C、胀缝及缩缝设置为减小交通荷载和面板翘曲引起的应力、错台及横向裂缝,在板面一次性浇筑大于4.5m时,设置横向缩缝;同时,为避免产生过大的热压力,对路面造成破坏,沿路面纵向设置一道胀缝。
详见下图所示:图3.2-3 纵向缩缝构造图图3.2-4 横向胀缝构造图D、刻纹及切缝混凝土浇筑完2小时左右,纹理采用刻纹器制作,使路面混凝土有粗糙的纹理表面。
锯缝应及时,在混凝土硬结后尽早进行,宜在混凝土强度达到5~10MPa时进行。
每5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高10cm,灌缝时缝槽应洁净干燥,如灌注胀缝则缝壁内涂一层冷底子油,填缝料要灌填充实、紧密。
E、混凝土路面养护当混凝土表面有一定的硬度时(用手指轻划无痕迹),及时进行路面养护,养护采用湿麻袋进行养护,每天洒水保持麻袋的湿润度。
养护时间不小于7天。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时,拆除围挡,开放交通。
F、道路标线施工在车行道西侧边缘设置20cm黄色实体通长标线;同向车道分界处设置白色实体标线,标线宽15cm,实线长6m,间距9m。
道路标线采用热熔型普通路面涂料,首先对路面仔细清扫,保证路面清洁、干燥,无沙石、灰尘、泥土、油腻堆积、杂物,若路面上有水泥、浮浆及其它硬质杂物,应用钢丝刷打磨,直至具备施工条件,这样才能确保标线同路面的附着力;然后喷涂下涂剂,下涂剂喷砂均匀,位置准确,同时保证喷涂宽度要比标线宽1cm;最后,在下涂剂干燥后,利用划线车对标线进行施划。
G、围挡拆除,开放交通。
3.3.平交路口改造方案本次改造范围有3个支路口(见附图1),其中1,3号路口坡道较缓,改造过程中可利用既有路面与人行道改造车道顺接。
2号路口有上坡(坡度15%)和下坡(-9%)两个车道,地势起伏较大,改造后的道路既要满足主干道车辆通行,也要满足小区车辆的进出方便,具体改造措图3.3-1 路口改造纵断面图图3.3-2 路口改造横断面图3.4.主要工程数量表4.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措施4.1.安全保证措施4.1.1.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1)单项工程开工前,制定安全操作细则,并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2)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要求佩戴安全帽。
(3)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安排安全监察人员深入工地检查,对无证人员及时清理出场。
(4)对安全技术交底的执行情况,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5)雷雨天钢筋施工人员不准进行钢筋绑扎和焊接作业,以防雷电伤人。
(6)在施工场地周围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非施工人员禁止入内。
4.1.2.交通安全保障措施(1)按贵阳市交通主管部门要求,做好施工期间交通组织(2)设一名专职交通安全管理负责人,负责与交管部门协调有关交通问题。
(3)严格按照审批通过的《站交通疏解方案》对该范围的交通进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