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标准14.0 本章所指“公共设施”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简称“国标分类”)中的“公共设施”(即C大类)不同。
本章的“公共设施”是指“国标分类”中R22类的全部项目,以及C与U大类中的部分项目。
14.1 长沙市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采用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办法进行14.1.1 长沙市公共设施可分为五级进行配置:市级、区级、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
其中,市与区的规模按各自相应行政区范围确定,居住地区的人口规模为10~15万人,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为3~5万人,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0.7~1.5万人。
14.1.2 长沙市公共设施可分为八类:(1)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文化娱乐设施;(4)体育设施;(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6)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7)商业设施;(8)市政公用设施。
14.2 市级与区级公共设施14.2.1 市级与区级公共设施包括的项目内容,详见表14.2.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市和区为单位,在符合相关标准的条件下,合理布置,统筹安排。
其中,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布局宜相对集中,独立设置于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以便形成市区级文化中心。
14.3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14.3.1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包括的项目内容详见表14.3.1:14.3.2.1 居住地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公共设施项目的安排应按照表14.3.2的规定。
当居住人口规模达到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规模时,应按照表14.3.2的规定配置本级及以下各级公共设施项目;当居住人口规模介于居住地区与居住区或居住区与居住小区之间时,除了按照低一级配置所有公共设施项目,还应根据需要选配高一级的部分公共设施项目。
14.3.2.2 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的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宜集中布置于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分别形成居住地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通信设施、广电设施、燃气设施、消防设施和环卫设施等的规划标准请参见本标准与准则第15~16章的有关规定。
②表中●为必须设置的项目,○为可选择设置的项目。
第15章道路和交通规划设计要求15.1 城市道路15.1.l 一般规定15.1.1.l 城市道路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类。
15.1.1.2 城市道路计算行车速度可按表15.1.1.2规定取值。
15.1.1.3 计算城市道路用地时,道路红线以外两侧绿化带,不计入城市道路用地之内。
15.1.1.4 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宽度,可按表15.1.1.4规定取值。
成为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
15.1.3 公路进入城市规划建成区,其规划、设计与管理应按其在城市中所处位置及相应道路的等级进行。
环城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按交通部颁布技术标准和规范规定执行。
15.1.4 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并对出入口数量加以限制;行人横过道路采用人行立交;高速公路两侧应当有3O~60m宽的绿化带用地。
15.1.5 任何单位不得设置直接通向快速路的路口,只允许从辅助道路出入,进入快速路的出入口数量应加以限制,出入口之间距离至少应大于1km;快速路与高速公路和主干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快速路两侧应留出20~40m的绿化带用地,红线宽度80~140m。
15.1.6 当主干路自行车流量大时,应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立分车带,使其分道行驶。
市区主干路网密度宜在1.0~1.4km/km²。
主干路两侧,应有15~35m绿化带用地,红线宽度50~10Om;15.1.7 城市次干路两侧应保留10~20m的绿化带用地,市区次干路网密度宜控制在1.2~1.4km/km²,红线宽在40~6Om。
15.1.8 城市支路网密度宜在 3~4km/km2左右,两侧应保留5~10m的绿化带用地,红线宽在20~40m。
15.1.9 城市各类道路规划指标可按表15.1.9规定执行。
15.1.10 规划城市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人均道路用地面积为7~15m2。
15.1.11 旧区改造规划,不同等级道路的标准可按15.1.9表中下限执行。
15.1.12 城市道路应设置方便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坡道及标志,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88)的规定。
15.2 人行交通15.2.l 一般规定15.2.1.l 城市中人行交通规划,应以行人流量的大小和流向为依据,并结合建筑功能的需要,组成空中、地下和地面的人行交通系统。
15.2.1.2 对于有四条以上的机动车车行道,为保证行人的交通安全,宜利用分隔带设置行人安全岛。
15.2.1.3 一条人行道宽度,视其所处的位置和人流集中程度而定,其值在0.6~1.0m。
在一般道路平均宽度可取0.75m;在火车站、港口码头、大型商场及城市干道上可取0.9m。
15.2.1.4 不同用地类型人行道的最小宽度可按表15.2.1.4规定执行。
15.2.2.1 横过交叉口的一个路口的步行人流量大于5000/h人次,且同时进入该路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大于1200辆/h时,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15.2.2.2 通过环形交叉口的步行人流量达1800人次/h,且同时进入环形交叉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到2000辆/h时,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15.2.2.3 行人横过快速路、高速公路时,必须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15.2.2.4 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道口,因列车通过一次阻塞步行人流超过100O人/h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15.2.3 在城市的商业、文化中心,有条件时应逐步开辟商业步行区,商业步行区距城市次干路的距离不宜大于20Om;步行区进出口距公共交通停靠站距离不宜大于 100m。
15.2.4 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
道路宽度可采用10~15m,其间可配置小型广场,广场的面积可按容纳0.8~1.0人/m2计算。
15.3 自行车交通15.3.l 一般规定15.3.1.1 计算自行车交通出行时耗时,按自行车行程速度11~14km/h计算。
15.3.1.2 自行车最远出行距离,按6km计算。
15.3.2 自行车道路15.3.2.1 自行车道路网规划应由单独设置的自行车专用路、城市干路两侧的自行车道、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的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保证自行车连续交通的网络。
15.3.2.2 自行车道路网密度与道路间距,宜按表15.3.2.2规定取值。
小宽度宜为3.5m,混有其它非机动车的,单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宜为4.5m。
15.3.2.4 自行车道路段每条车道的规划通行能力应按 1500辆/h计算。
平面交叉口每条车道的规划通行能力应按 1000辆/h计算。
自行车专用路每条车道的规划通行能力应按15.3.2.2条的规定乘以1.1~1.2系数。
15.4 道路交叉口15.4.1 一般规定15.4.l.l 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向流量、公共交通站点的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性质,确定交叉口的形式及其用地范围。
15.4.1.2 平面交叉口的规划通行能力,按表15.4.1.2规定取值。
行能力按当量小汽车计算。
15.4.2 平面交叉口15.4.2.1 平面交叉口的进出口需设展宽段,并增加车道条数时,每条车道宽度宜为3.0~3.5 m,展宽段的长度,进口道展宽段长度为50~80m,出口道展宽段长度为30~60m,当出口道车道数达3条时,可不展宽。
15.4.2.2 环形交叉口,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时,环道总宽度宜为18~20m,中心岛直径取30~50m。
当交叉口交通量超过2700辆/h当量小汽车时,就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口。
15.4.2.3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用地面积可参考表15.4.2.3规定取值。
215.4.3.1 当平面交叉口规划交通量达到其最大通行能力的80%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15.4.3.2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形式的选择应力求统一,结构形式简单,占地面积少。
15.4.3.3 城市道路两个相邻的立体交叉口,其通行能力和车速应协调,立体交叉口的设置应从城市道路网整体上统一考虑。
各种形式立体交叉口的用地面积和规划通行能力可参考表15.4.3.3规定。
②三层立体交叉口中的环形为机动车匝道;苜蓿叶形为非机动车匝道。
15.5 广场15.5.l 城市车站、码头等出入口的交通集散广场用地总面积,可按城市规划人口每人0.07~0.10m2计算。
集散广场人流量密度宜为1.0~1.4人/m2。
15.5.2 车站、码头前的交通集散广场上供旅客上、下车的停车点,距离进出口不宜大于50m;允许车辆暂时停留,但不得长时间存放。
机动车停车场应设在交通集散广场外围。
15.5.3 城市游憩集散广场的用地总面积,可按城市规划人口每人0.13~0.4m2计算。
15.5.4 城市游憩集散广场不宜太大,市级广场每处宜为4~10万m2;区级广场每处宜为l~3万m2。
15.6 城市交通公用设施15.6.l 公共交通15.6.1.l 当城市各区间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达到每小时1.0万人~3.0万人时,应发展中等运量的快速轨道交通;当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达到每小时3.0万人~6.0万人时,应发展大运量的快速轨道交通。
15.6.1.2 城市应创造条件,逐步开辟城市公共汽车专用道路或公共汽车专用线。
三幅路断面,非机动车道可兼作为公共汽车专用道。
15.6.1.3 城市公共汽车停靠站不得占用车行道,当道路为一幅路或二幅路断面时,应设港湾式停靠站,港湾式停靠站应至少有2~3台车位的长度。
15.6.1.4 公共汽车场站设施(l)公共汽车场站设施应包括首末站、枢纽站、公共汽车停车场及公共汽车保养场。
(2)公共汽车场站设施建设用地指标(m2/标车)应符合表15.6.1规定。
2(3)公共汽车的调度应向自动化管理方向发展,调度工作半径不宜大于8km,每处用地面积按500m2计算。
15.6.2 停车场按照《长沙市建筑工程配建停车场(库)规划设置规则》执行 (详见本章后附表) 。
15.6.3 加油站15.6.3.l 加油站的位置(l)加油站应位于车辆进出便捷易于通行的地方。
(2)加油站一般可分为过境车辆服务的加油站和为本市车辆服务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加油站。
前者应设于城市出入口附近并视线开阔;后者宜设于停车场、购物中心或市中心附近,汽车进出加油站应设缓冲段。
15.6.3.2 加油站场地的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l)在高速公路、干道及乡间道路附近选择的加油站,应有方便的出入口;在高速公路旁的加油站应属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一部分,加油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