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规定
1.目的
为了明确公司生产经营范围内安全风险识别的内容和要求,对各种安全管理技术和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制定并实施经济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有效规避和控制安全风险,确保生产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包含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及厂区周边环境的排查等)。
3.术语和定义
无
4.职责描述
4.1.总经理负责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的领导、组织、协调、分工等职责。
4.2.行政部对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工作进行全程策划,并组织实施。
4.3.安全管理员负责前期信息的收集与相关文本的起草工作,并按规定进行风险识别。
4.4.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工作。
4.5.进行风险识别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资格,若公司没有这个资质的技术人员,
应外聘有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或专家进行协助。
5.内容及要求(工作程序)
5.1.风险辨识管理
5.1.1.风险辨识的范围
5.1.1.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5.1.1.2.公司生产过程中的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生产、起重、运输、登
高、高温、维修作业、办公活动等)。
5.1.1.3.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外来人员)。
5.1.1.4.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器材、车辆及安全防护用品。
5.1.1.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5.1.1.
6.作业环境及周边环境因素。
5.1.1.7.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5.1.1.8.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5.1.1.9.危险因素分类
1.按能量分七种: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
人机工程因素(心理、生理)。
2.可参考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代码》六种类
型分类。
3.可参照GB/T6441-199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的二十种类别分
类。
5.1.1.10.按层次辨识厂址、厂区布局、建(构)筑物、生产工艺过程、
生产设备、装置等。
5.1.2.风险辨识方法
5.1.2.1.询问法:安全管理员与生产现场的管理、作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交
流讨论,获取风险源资料。
5.1.2.2.现场观察法:安全管理员到作业现场观察各类设施、场地,分析操作
行为、安全管理状况等,获取风险源资料。
5.1.2.3.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
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
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参考
(AQ-07-7.1.1-01))
5.1.2.4.安全检查表(SCL)法:行政部采用预先设计好的安全检查表或制度与
规程,到现场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问题及时记录和分析,并据此
获取风险源资料。
5.1.2.5.针对不同的目的和应用范围,还可以采用交谈、查阅有关记录、对工
作任务分析、等方法较直观地辨识风险。
5.1.3.风险识别的步骤
5.1.3.1.行政部负责设计《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工作危害安全检查表》
发至各部门。
5.1.3.2.各部门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
可能具有的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AQ-07-7.1.1-B01)、
《工作危害安全检查表》(AQ-07-7.1.1-B02),经本部门负责人审
批后,报送行政部。
5.1.3.3.行政部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
5.1.3.4.行政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工作组讨论后制定相
应的控制措施。
5.2.风险评价管理
5.2.1.评价依据
5.2.1.1.国家相关安全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5.2.1.2.行业内的规范和安全技术标准。
5.2.1.3.本公司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
5.2.2.风险评估准则
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及与其对应的风险度R,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相关要求如下:
5.2.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L表示,分为5个等级,等级数值越大,说明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主要应从偏差的发生率、安全检查的频率、操
作规程及安全防护措施的完善程度及员工的胜任度方面进行评价。
5.2.2.2.事件后果的严重性用S表示,分为5个等级,等级数值越大,说明可
能造成的后果越严重,主要应从生产停工时间、公司的财产损失情况、
人员的伤亡情况、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及公司形象的受损程度方面进
行评价。
5.2.2.3.事件对应的风险度用R表示,代表风险的严重程度及整改时间。
5.2.3.评估方法
5.2.3.1.选择风险评价方法时,安全管理员可根据评价对象和目的的不同,选
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报副总经理审批后执行,具体方法的选择如下。
1)对生产车间的作业活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选择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参考AQ-07-7.1.1-01)。
2)对岗位、部位、装置等进行风险评价时应首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参考AQ-07-7.1.1-01),其次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参考
AQ-07-7.1.1-02)。
3)对公司重要设备、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时应选择安全检查表法
(SCL)。
4)经公司领导批准的其它方法。
5.2.4.风险等级的确定
5.2.4.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
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和触电;
4)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5)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6)人机工程因素;
7)设备的腐蚀、缺陷;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5.2.4.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1)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3)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5.2.4.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1)R值<4的,定为一级风险,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2)R值4~8的,定为二级风险,一般危险;
3)R值9~12的,定为三级风险,显著危险;
4)R值15~16的,定为四级风险,高度危险;
5)R值20~25的,定为五级风险,极其危险。
5.3.风险控制的管理
5.3.1.风险控制的原则:
5.3.1.1.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
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5.3.1.2.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
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
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
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5.3.1.3.控制措施选择的种类:
1)管理措施:学习先进的管理经营,规范安全管理;
2)工艺技术措施:采取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实现生产安全;
3)教育培训措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
能和安全意识;
4)个人防护措施:根据岗位需要给员工配备必需的防护用品,并保证防
护用品质量,减少职业危害。
5.3.2.控制措施的实施:
5.3.2.1.一、二级风险由管理员实施防范措施,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风
险防范的有效性。
5.3.2.2.三级风险的,安全管理员组织风险防范措施并监督实施,须在一年内
整改完成,并定期进行检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5.3.2.3.四、五级风险的,应立即停工整改并采取紧急控制,副总经理制定降
低风险的措施,对措施进行评估,经总经理审批后一个月内完成安全
风险的整改,并定期监督检查,直到生产作业条件得到改善。
5.4.风险信息更新
5.4.1.行政部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
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5.4.2.风险评价的频次一般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行政部应及时进行风
险评价。
5.4.2.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4.2.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5.4.2.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5.4.2.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4.2.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5.其他要求
5.5.1.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
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
5.5.2.通过培训增加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
控制风险的技能。
5.5.3.通过组织内部审核、跟踪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情况和现场检查的方法,对危
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实施监督,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纠正
措施持续改进。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