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期末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

期末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

2019—2020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九上期末复习之文学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取生辰纲”“倒拔垂杨柳”“景阳岗打虎”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均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

B.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本文是他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寄情山水的一篇佳作,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C.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B.《敬业与乐业》是中国现代著名维新派代表、学者梁启超先生1922年8月14日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一篇著名的演讲。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

C. 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D.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深切思念的情怀。

B.《西游记》中的唐僧在五行山揭去观音菩萨的压帖,救出孙悟空,赐号“行者”。

C.《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遇到的小人国国王贪婪残忍,大人国国王贤明正直。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A、《我爱这土地》表达了作者林徽因对祖国真挚的爱,诗中的“鸟”是一个饱受折磨,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B、《乡愁》这首诗以空间的变化来组织全诗,诗人为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

C、《岳阳楼记》中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

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开始。

6、下列文学文化知识错误的一项是()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B.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C. 状元、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为状元,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作品《岳阳楼记》朗朗上口,千古传颂。

B.雨果是德国大文豪,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老实人》。

C. 苏轼词风婉约,他使词摆脱了对音乐的依附,拓宽了词的题材、意境、手法。

D.《儒林外史》《三国演义》均为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如《送东阳马生序》就属“赠序”。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

C.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在宋代达到全盛时期。

D.雨果和莫泊桑均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代表作分别有《羊脂球》和《悲惨世界》。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橡树》作者舒婷是福建泉州人,我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

B.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C. 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

人们又分别将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D.汉语中有很多谦辞敬语,谦辞如“寒舍”“浅见”,敬语如“光临”“贵姓”等。

10、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雨果,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巴黎圣母院》是其代表作。

B.《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西游记》合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C.屈原因作《离骚》被称为“骚人”。

后来“骚人”用以泛指文人。

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11、下列表述完全准确的一项是()A. “射者中,弈者胜。

”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B.契诃夫,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他们和马克•吐温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 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D. 《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全词融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气势恢宏,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C.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品通过叙述“我”一家人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揭示了人们“嫌贫爱富”的变态心理。

D. 鲁迅小说《故乡》选自《朝花夕拾》。

作品里,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童趣,现实中的“故乡”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生计,而理想的“故乡”在探寻的朦胧中。

1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B.中外小说中有一大批下层人物形象。

如《孔乙己》中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于勒。

C.《论教养》的作者是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D.《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毕淑敏,当代女作家。

1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等。

B.人物形象、环境、故事情节构成小说的三要素,其中故事情节是最主要的。

C.莫泊桑,法国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代表作有《羊脂球》《漂亮朋友》等。

D.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等。

15、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令尊”、“令堂”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B.《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后人所加。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作者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C.《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D.《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1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

本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为祖国母亲献身的真情。

B.古诗词的意象内涵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C.《梅岭三章》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去革“阎罗”命的说法,是因为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常见,能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D.《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17、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B.《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契诃夫在该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C.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D.《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18、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笫四联为尾联。

C.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

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钧,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词。

如“钧裁”,指对上级裁决的敬称,也指恭请作出决定。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天启壬戌”为年号干支兼用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