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概况自然地理概况一般路基设计路基防护

工程概况自然地理概况一般路基设计路基防护

五七桥二、工程概况2. 1项目地理位置通扬线航道西起苏北运河高邮运东船闸,经兴化、泰州、姜堰、海安、如皋、南通、通州、海门,东至启东吕四港,全长约300公里,横贯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南通三市,是《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中的“二横”,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规划》“两纵六横”干线航道网中的“三横”,作为公、水、铁综合交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目前,该航道现状等级不一,除建口线经水利部门整治后基本达到三级标准及高东线高邮城区段按照三级标准建设了护岸,但水下疏浚未达到三级航道要求以外,航道等级基本为五〜七级,能全线通行的主要为100〜300吨级以下的船舶,为充分发挥通扬线航道的航运功能和作为,急需进行整治。

五七桥老桥位于泰州市海陵区,紧邻泰州市火车站,航道两岸地势平坦。

老桥接线为3. 5m宽砂石路。

航道北岸为苗圃种植园,南岸主要为农田和鱼塘。

2. 2桥梁现状1 / 76五七桥原桥为双曲拱桥,建成于1970年,为机耕桥,现为危桥。

桥梁全长48. 8m,老桥宽2. 9m,通航孔净宽8m,净高3. 5m,通航孔净空不满足III级航道通航要求,需进行改建。

2.3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根据初步设计批复及地方规划要求,施工图设计阶段执行情况如下:1、本桥及初步设计桥位一致,属于移位重建。

2、桥梁宽度及初步设计一致。

3、主桥桥梁结构及初步设计一致,采用下承式预应力砼系杆拱,引桥及初步设计一致,采用PC空心板。

4、主引桥布跨及初步设计一致。

施工图及初步设计比较表三、自然地理概况3. 1地形地貌拟建桥位区属平坦的长江下游新三角洲平原地貌单元,河网发育,横跨新通扬运河,两侧有沟塘、低层民宅和农田。

拟建桥位区总体上地势较为平坦,勘察期间测得各勘探点孔口高程2. 66〜3. 20m,最大高差0. 54m。

3. 2气候根据江苏省气象台及各市气象台的气候资料,通扬线(运东船闸〜海安船闸段)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3〜15.5℃,年平均降水量为1030〜1281mm,区域几乎每年均有雾、霜和降雪等情况。

航道沿线均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大部分属于江淮两大冲积平原,平均气温在 16℃,最高气温36. 1℃,最低气温-6. 9℃。

通扬线(运东船闸〜海安船闸段)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高东线段属淮河流域,向南过通扬高速公路后属于长江流域,降水量充沛,每年夏季雨量偏多,集中于5〜8 月,年平均降水为1084mm。

通扬线沿线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年最大风速为16. 7m/s,历年平均风速为3. lm/s,年风向最大频率为9%。

本项目地处江苏中部,这一带近10年来遇到的最大台风是2011 年7月份在启东登陆的“梅花”台风,陆上风力达8〜10级,阵风11〜12级,沿海风力可达10〜12级,阵风13〜3 / 7614级。

航道沿线每年均出现雾、霜、雪等天气,常年无霜期为200〜220天,基本不影响通航。

航道沿线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最小相对湿度为18%。

3. 3地质构造及地震线路区构造部位处于新华夏系第二巨型隆起带及淮阳山字型东翼反射弧及泰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复合地带,构造形迹复杂。

其中以新华夏系、华夏式和东西向构造在本区内特别发育,基本控制着本区构造的基本格局。

对本线路段有影响的断裂有海安一南港断裂、黄桥断裂、泰州一安丰断裂、大泗庄一邓庄断裂、和桥一北涸断裂、茅山东侧断裂、宜陵一蒋王庙断裂。

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沿线第四纪时期构造活动微弱,以间隙性的垂直升降运动为主,无全新活动断裂,区域上处于稳定地块,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

.本区域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扬州〜铜陵地震带上。

地震分布受活动构造体系或断裂带控制,主要集中于吕良〜宝应〜秦南一带的北区及仪征、扬州、镇江、丹阳一带的南区,三级以下有感地震频繁,较大地震有1624年扬州地震(6.0级),1913年、1930年镇江东部地震(51 / 4级)。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区划图上本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s,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0. 10g。

3. 4地基土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和描述勘察深度范围内,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按岩土体成因类型、时代、埋藏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异同性,把岩土体划分为12个工程地质亚层,具体特征分述如下:①层素填土:灰黄-灰色,松散,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局部上部夹有碎石碎块,不均质。

普遍分布。

②层粉质黏土:灰黄色,软塑〜可塑,含铁锰质浸染斑点,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軔性中等。

主要在运河北岸分布。

②a层粉土:灰黄色,很湿,稍密〜中密。

干强度、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

主要在运河南岸分布。

③粉质黏土:灰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普遍分布。

④层粉质黏土:灰黄色,硬塑,含铁锰质结核及灰色条带,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高。

普遍分布。

⑤层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含铁锰质斑点,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普遍分布。

⑥层粉土:灰色,湿,中密。

干强度、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

普遍分布。

5 / 76⑦层粉质黏土:灰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普遍分布。

⑧层黏土:灰黄色,可塑〜硬塑,含铁锰质斑点,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普遍分布。

⑧a层粉质黏土:灰黄色,软塑为主,含铁锰质斑点,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普遍分布。

⑨层粉质黏土:青灰〜灰黄色,可塑为主,含铁锰质斑点,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普遍分布。

⑩a层粉砂夹粉土:灰色,中密〜密实,饱和。

成分以石英和云母为主,分选性较好,粒径多在0. 1腿〜0. 5mm之间。

普遍分布。

⑩层黏土:灰黄〜灰色,可塑〜硬塑,含铁锰质斑点,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高。

普遍分布。

(11)层粉砂:灰黄色,密实,饱和。

成分以石英和云母为主,分选性较好,粒径多在0.lmm〜 0.5mm之间。

普遍分布。

(12)层粉质黏土:灰黄色,硬塑,含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高。

普遍分布。

各岩土层埋藏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各岩土层厚度、层顶标高及层顶埋深详见表。

场地地层厚度、层顶标高、层顶埋深统计表7 / 76各岩土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详见下表。

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钻孔灌注粧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qik根据《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结合地区经验提供。

粧基设计参数一览表摩阻力标 qik (kPa)深揽粧q Pa)9 / 763. 5地表水拟建大桥范围内的地表水系主要为新通扬运河水系,水深1.0〜3.5m 不等,主要接受上游补给,向下游排泄。

桥位区新通扬运河宽约55.00m,勘察期间测得新通扬运水位 0.94m3. 6地下水根据地下水的赋存、埋藏条件,本次勘察揭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及微承压水,及新通扬运河水力联系极其密切。

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③层以浅土层孔隙中,补给条件好,结构松散,渗透性好,富水性一般。

微承压水主要赋存⑩a、(11)层砂性土层孔隙中,富水性较好,但对本工程影响不大。

潜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新通扬运河地表水水侧向补给(地表水位高于潜水位时)。

微承压水主要为侧向迳流补排和上层越流补给。

场地地形平坦,地下水迳流缓慢,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潜水排泄方式为自然蒸发和侧向迳流。

勘察期间测得孔隙潜水初见水位埋深1.30〜1.70m,稳定水位埋深1.20〜1.60m。

根据本地区的水文地质资料,潜水位丰水期及枯水期水位年变化幅度1.5m左右。

由于拟建场地临近新通扬运河,场地地下水位及地表水位密切相关,历史及近3〜5年最局水位可按新通扬运河考虑最尚抗洪水位考虑。

拟建大桥范围内的地表水系主要为新通扬运河水系,水深1.0〜3.5m 不等,主要接受上游补给,向下游排泄。

桥位区新通扬运河宽约55.00m,勘察期间测得新通扬运水位0.84m3. 7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拟建桥位段浅部为湿润区,按不利因素考虑,判别场地环境类型属II类。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环境结合本次室内水质分析资料(详见表4. 3),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K表K.0.2-1〜K.0.2-3,判定拟建场地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场区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浅,浅部土体易溶盐已基本溶于水中,参照水质分析资料和邻近施工经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3. 8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3.8.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设计地震分组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8.2场地类别11 / 76拟建桥位区按《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共选择2个钻孔(WQ02、WQ04)进行波速测试。

对该桥位区的场地类别、特征周期评价见表。

该场地类别为III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波速测试指标一览表3.8.3饱和砂性土液化判别桥位区20m以浅主要分布有②a、⑥层饱和粉(砂)性土,据室内颗粒分析试验成果及所对应野外标贯击数,按《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判别:②a、⑥经标贯判别为不液化土层。

3.8.4抗震地段划分拟建桥位区为平坦的长江下游新三角洲平原地貌单元,跨越新通扬运河,地下水埋藏浅,且位于内河河岸边缘,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中第4.1.1条,综合判定该场地为抗震不利地段。

3.8.5软(弱)土震陷评价本桥位区分布的土层剪切波速均大于90m/s,可不考虑震陷影响。

3. 9场地岩土工程评价3.9.1区域稳定性分析拟建场地内及其附近地区无全新活动断裂通过,新构造运动微弱,区域稳定性较好。

3.9.2场地稳定性分析拟建桥位区地貌类型为平坦的长江下游新三角洲平原地貌单元,岩土层分布相对稳定,未发现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综合评价拟建场地为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

3.9.3地基土评价根据岩土层性质和工程的特点、要求,桥位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评价见表。

岩土体综合评价一览表13 / 763.9.4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现象①层素填土:灰、黄灰色等,以回填的黏性土、粉土为主。

非均质,为近年内堆填。

该层总体结构松散,压实度不均,欠均匀,开挖时易坍塌,工程地质特性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