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现在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四方面进行。
一、说课标1、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2、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课文,理解内容,疏通思路,要尽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课标中还倡导学生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课标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二、说教材本单元选编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四篇议论文,都带有思辨色彩,是第二单元的议论文的延伸和深化。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会知道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所持的悲观论调而提出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阅读《怀疑与学问》,我们会清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术,启迪新发明;阅读《谈创造性思维》,我们会感受创造家罗迦﹒费﹒因格对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唤醒;阅读《创造宣言》,我们会懂得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篇议论文,论题不同,写法也不一样。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作者不仅用驳论的方法直接批驳,还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了对方的谬论。
《怀疑与学问》一文作者善于分析事理,层层深入地论述问题,文章有理有据,透辟周密。
在《谈创造性思维》中,作者从四个图形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在《创造宣言》中,作者将叙议结合起来,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在创造上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人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舞性。
三、说学情学生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积累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策略是要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并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据以上分析,本单元主要采取以下教法:1.引导学生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把握作者的观点。
2.引导学生把握驳论的特点,学习驳论的写法。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议论文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议论文逻辑的严密性和结构的严谨性。
4.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力量,培养学生简明、清晰、严谨的用语习惯。
教学时前两课以课后题为据,运用情智课堂模式进行设计,后两篇自读课文作为拓展延伸部分,融入前两课时中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时,《怀疑与学问》2课时。
以上就是我们对第五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本课出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这是一篇议论文,属于驳论文。
我说课的内容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四方面进行,板书设计容在教学流程之中。
一、说课标1、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2、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课文,理解内容,疏通思路,要尽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课标中还倡导学生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说教材1、本单元都是议论文,教学中要明确传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适当训练。
2、本单元课文都是一些随笔杂文,写作背景和作者不是深厚就是陌生,在授课前要加强预习指导。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仅是议论文,还是驳论文,所以教师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还要初步掌握驳论的相关知识。
鲁迅写此文时是在“9·18”的背景下,现在的学生了解很少,教师要有相应的准备。
针对以上情况,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熟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3、感受作者驳论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并感受语言风格。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感情朗读,感受作者驳论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本次说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学法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是理解词句意思、文章内容的基础,更是梳理本文论证思路的关键。
特别是感情朗读,对感受作者的驳论语言风格很有帮助。
2、讨论法:有很多学生自己在讨论中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是激发学生质疑发问解决疑难问题的好方法,而且通过交流容易使学生自主进入文本。
本课论证思路的梳理基本上是想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特别是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这个难点,教师也想通过小组探究来解决。
4、用多媒体: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导入用“9·18”视屏资料,能形象而直观地再现当时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一段“9·18”视屏,结尾恰好是“民族危亡”四个字,引发学生阐述“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你会做什么?”“可当时有这样的一些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又是如何说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生齐读题目(感情轻重有不同调动)。
此环节的意图是:创设适合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小组交流并补充关于鲁迅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背景知识。
对于写作背景中较难理解的内容和难读的字音、难解的词意、句意教师要及时纠正、解说。
此环节的意图是:遵循学生阅读规律,首先解决阅读中的疑难,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梳理思路。
采用分组朗读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完成梳理文章论证思路的任务。
A组同学读1—2段,找出对方论点和论据。
B组同学读3—5段,找出作者在这部分中表明的观点和依据。
C组同学读6—9段,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论据和结论。
通过一段段反复诵读,学生小组讨论质疑、教师答疑纠正的过程,梳理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此环节的意图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四)精读片段,感受语言。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6—9段,力求揣摩作者的语言风格。
抓住典型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批驳语言的辛辣、讽刺,适当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范读指导。
最后再齐读文章题目。
此环节的意图是:尊重学生的阅读规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的感情范读会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
(五)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给出“话题:90后是失去希望的一代人吗?”引发学生的思、辩,使课堂教学学、用结合。
(报纸上经常刊载:90后娇生惯养,不够坚强,不懂得感恩,缺乏社会责任感……于是有人慨叹曰:90后是失去希望的一代人。
请表明你的观点,模仿7—9段的思路说一段话。
)此环节的意图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体会必要的德育渗透和哲学思想,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把语文的“读、说”能力融为一体。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初识驳论别怕难,理清思路是关键。
反复阅读细斟酌,学以致用重实践。
作业:把课堂练习说“90后是失去希望的一代人吗?”这段话写在日记本上。
此环节的意图是:总结归纳,学以致用。
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最终使学生语文学习的总结、感悟、写作能力都有所提高。
18. 怀疑与学问一、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创造的乐趣”,旨在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的自觉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也是本册的两篇议论文中的第一篇议论文,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二、目标分析:(一)知识能力:1、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方法及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辟周密的语言。
(二)情感态度: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1.重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分析: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新课标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教学程序:师生行为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一、导语设计: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论产生了怀疑,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19.谈创造性思维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谈创造性思维》,这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
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
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