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求汇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近年来,我国企业不断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对事故救援的过程暴露出企业应对重大事故的不足,这个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生产企业应尽快制订本单位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对危险源和危险部位的管理和检查,使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为了在重大事故发生时能及时予以控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灾,防止事故的扩大,生产企业应对本单位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危险源安全评价。
对所有被确定为重大危险源的部位和场所,应事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的状态和定量进行预测,评估事故发生后的危害大小、人员伤亡情况、设备破坏和财产损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的扩散对周围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
依据预测,提前制订重大事故应急措施方案,组织、培训抢险队伍和配备救援所需的装备、器材,以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预订方案进行实施,在较短时间内使事故得到控制,或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救助和疏散人员,防止事故扩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机构1993年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和建议书》。
该公约要求各成员国制订并实施重大危险源(重大危害设施)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国家政策,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发生。
由于工业活动比较复杂,不同的生产企业存在不同的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国际上一般认为的重大事故即指严重的火灾、爆炸和毒物泄漏事故。
因此,企业应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机构。
其结构如下:1.指挥系统及其职责(1)制订应急指挥组织系统图。
(2)熟知有关应急救援方面的立法文件和规范规定。
2.指挥领导机构及其职责(1)指挥领导小组及其职责:a、负责“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修订和完善工作。
b、负责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c、负责组织排险队、救援队、医护队的实际训练等工作。
d、负责建立通信与警报系统,储备抢险、救援、救护方面的装备、物资。
e、负责督促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和安全措施的定期检查工作。
(2)应急救援指挥部及其职责a、发生事故时,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b、向上级部门、当地政府和友邻单位通报事故的情况。
c、必要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发出紧急救援请求。
d、负责事故调查的组织工作。
e、负责总结事故的教训和应急救援经验。
3.指挥部人员分工总指挥负责组织企业的应急救援指挥工作。
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安全部门负责人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保卫部门负责人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生产部门(或调度长)负责人: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的调度工作事故现场通讯联系和对外联系。
机电(设备)部门负责人:协助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工作的现场指挥。
卫生部门(包括防疫站站长、医院院长)负责人: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伤亡、中毒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后勤(总务)部门负责人:负责抢修和抢救伤亡、中毒人员的有关必需品的供应工作。
供销部门负责人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环保部门负责人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有毒物质扩散区域内的监测和处理工作。
二、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的各种保障1.通信保障:包括有线、无线、警报、协同通讯的组成、任务和有关信号规定,保证完好畅通、联络无误。
2.运输保障:包括救援车辆编号、数量,明确任务要求。
3.抢险物资保障包括抢险抢救装备物资的种类、数量、编号等要求。
4.治安保障包括治安人员的任务分工,重点警戒目标区的划分,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
三、预测事故扩散影响范围及潜在危险性的评估1.根据危险品性质评估危险性根据危险源所涉及的危险品的性质、生产工艺过程、气象条件、地理位置等,估计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影响范围。
如事故涉及化学品,则要估计其毒性、挥发性、扩展性、氧化速度、可释放量及预测其浓度等。
2.根据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潜在危险性的评估对每一个已确定的危险目标要做出潜在危险性的评价。
即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引起的后果,可能对周围设备、生产工艺、环境带来的危害及其范围。
预测可导致事故扩大的发生途径,按可能扩大范围的危险性大小排序,确定应急救援抢险目标,控制事故的发展。
四、应急救援预案配套制度的完善和专业队伍的训练1.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了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效地进行抢险救护的工作,必须制订应急救援预案的规章制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对全企业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常识教育,落实岗位责任制。
同时还应建立以下相应制度:(1)值班制度: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夜班由行政值班和生产调度负责,如有问题及时处理。
(2)检查制度:每月由企业应急救援指挥小组结合生产安全工作,检查应急救援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例会制度:每季度由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小组组织召开一次指挥小组成员和各救援队伍负责人会议,检查上季度工作,并针对存在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2.加强对救援队伍的培训指挥小组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针对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模拟救援训练演习。
一旦发生事故,指挥机构能正确指挥,各救援队伍能根据各自任务及时有效地排除险情,控制并消灭事故,抢救伤员,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求1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应具体描述意外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时所采取的措施,其基本要求是:(1)具体描述可能的意外事故和紧急情况及其后果;(2)确定应急期间负责人及所有人员在应急期间的职责;(3)应急期间起特殊作用人员(例如:消防员、急救人员、毒物泄漏处置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义务;(4)疏散程序;。
(5)危险物料的识别和位置及其处置的应急措施;(6)与外部应急机构的联系(消防部门、医院等);(7)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保险机构及相邻企业的交流;(8)重要记录和设备等保护(如装置布置图、危险物质数据、联络电话号码等)。
对危险场所要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辨识。
评估对象可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CB18218—2000)和评价结果进行,这是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和出发点。
对已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应预测发生重大事故的状态和损失程度以及对周边地区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对事故的处理和救援,国家鼓励“重大事故处理专家系统”的开发。
“重大事故处理专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已确定的重大危险源的原始数据和事先预测事故发生后可实施的救助方案进行编制储存,在事故发生后及时输入现场数据,经过计算机的逻辑计算和推理,模拟专家思维而作出可行的应急救援措施,优化出所需最佳方案,提供给事故救援指挥者进行事故紧急救援的决策选择。
2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几个主要方面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除了针对重大危险源以外,对易燃、易爆、有毒的关键生产装置和重点生产部位都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发生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2)生产装置区、原料及产品储存区发生毒物(包括中间物料)意外泄漏或事故性溢出时的应急救援预案。
(3)危险化学品(包括原料及产品)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的应急救援预案。
(4)发生全厂性和局部性停电时的应急预案。
(5)发生停水(包括冷却水、冷冻水、消防水以及其他生产用水)时的应急预案。
(6)发生停气(包括工厂空气、仪表空气、惰性气体、蒸汽等)时的应急预案。
(7)生产装置工艺条件失常(包括温度、压力、液位、流量、配比、副反应等)时的应急预案。
(8)易燃、易爆物料大量泄漏时的应急预案。
(9)发生自然灾害时的应急救援预案主要有:①发生水灾(洪水)时的应急救援预案;②遭受台风或局部龙卷风等强风暴袭击时的应急救援预案;③高温季节针对危险源的应急预案;④寒冷气候条件下(包括发生雪灾、冰冻等)针对危险源的应急预案;⑤发生地震、雷击等其他自然灾害时的应急救援预案。
(10)发生火灾时的应急救援预案。
由于火灾往往具有全天候和全方位发生的可能性,时间上可能是白天或夜间,气候方面可能是高温或严寒,风力可能是弱风或强风,火灾时可能会伴随着爆炸和毒物泄漏,因此制定特殊情况下的火灾应急救援预案时,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当地消防部门密切合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灭火作战方案,定期进行联合演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强风情况下的火灾扑救措施;②寒冷气候情况下的火灾扑救措施;③夜间火灾扑救措施;④带电情况下的火灾扑救措施;⑤毒物泄漏情况下的抢险救灾和灭火对策措施。
(11)发生爆炸时的应急救援预案。
(12)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等综合性事故时的应急救援预案。
(13)生产装置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的应急救援预案。
(14)其他应急救援预案。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要求1997年7月29日,原化学工业部发出了《关于实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重大化学危险源管理的通知》(化督发[1997]459号)提出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提纲”。
对编写内容作了具体要求:(l)厂区的基本情况;(2)危险目标的数量及分布图;(3)指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4)装备及通讯网络和联络方式;(5)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任务和训练;(6)预防事故的措施;(7)事故的处置;(8)工程抢险抢修;(9)现场医疗救护;(10)紧急安全疏散;(11)社会支援等。
此提纲虽然是针对化学工业提出的,但其预防和救援的程序也可以适用于其他行业。
不同的行业可以根据行业的特点编写“预防事故的措施”和“事故的救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