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个人心得体会1000字#观看电影心得体会1#最近在集团公司文化宫观看了电影《金牌班长》,该片根据全国煤炭系统先进典型白国周及其班组管理法的事迹创作改编,影片力图艺术地表现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精华部分与白国周秉承安全第一理念,用心做事、恒心坚持和爱心待人的高尚品格和工作作风。
是我国首部聚焦当代煤矿班组长形象,多角度反映新时期矿工班组建设的主旋律影片。
该片将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精华部分艺术地渗透在一系列事件中,主人公源于白国周,又高于白国周,集众多优秀煤矿班组长品格于一身。
影片艺术地表现了白国周秉承安全第一理念和用心做事、恒心坚持、爱心待人的高尚品格和工作作风,人性化地体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真实地展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煤矿井下班长形象,以情感人,和谐相处,使班组建设充满和谐之风,从而达到了宣传、弘扬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目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白国周是矿上的一位班长,因为认真负责,被人称为“金牌班长”。
他作为一名班长,工作尽职尽责,不仅自己严格遵章守纪,还严格要求班组其他职工遵章守纪,为此,他不怕得罪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工人郭言礼,并用事实和教训让郭言礼改变了用经验干活的思想。
他时刻秉承安全第一理念、用心做事、恒心坚持和爱心待人的高尚品格和工作作风,无愧为“金牌班长”这个称号。
然而,现实中我们的班组长们缺少的就是白国周这种用心做事、恒心坚持和爱心待人的高尚品格和工作作风。
具体体现在对待安全工作的认识还不够高,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待安全工作缺少一颗恒心,车间领导要求严了就紧一紧,否则就松一松,对待班组职工也缺乏爱心,动辄以训斥或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班组职工,使职工感受不到温暖。
其实,真正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就是班组长,只有班组长的安全管理素质和水平提高了,都能达到白国周金牌班长的水平,那么企业的安全工作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使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工作中一定要按章操作,杜绝三违。
当影片主人工白国周和员工郭言礼争吵是按章操作重要还是工作经验重要时,煤壁突然冒顶,将白班长压在了地下。
事后,大家看着班长被压扁的安全帽时,个个都明白了,在平时工作中,只有按章操作才能保安全。
然而有多少矿山家庭因为矿山安全事故失去了这种幸福的生活。
9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按规程措施操作施工和“三违”行为是酿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生产必须安全,为了能安全生产,我们要真正理解安全,理解只有按章操作才能安全,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提高岗位操作技能,提高安全意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把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牢固树立按章操作的.工作理念,懂得安全操作就是为了幸福,为了父母的期盼、妻子的等待、生活的幸福,让我们时刻紧绷安全弦,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筑牢安全“钢铁长城”,为企业的发展和幸福的生活,请按章操作。
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渐渐地被影片中的主人公所吸引。
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班长呢?我得把它看完,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不禁地长出一口气……,沉思了许久,才从影片中回过神儿。
“白班长,您是好样的”,不愧是金牌班长。
您对待工作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您对待工友,家人般的爱护值得我们尊敬;您对待事业,执着的精神,令我们钦佩;您提出的班组管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您那一种不服输的劲儿,更是我们的骄傲。
我作为集团公司的一名普通的基层班长,又为“他”做了什么呢?自己应该好好的反思,我要把白班长的事迹认真学习。
学习他的思想,学习他的睿智……当今,现代化管理理念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占有主导地位。
如果不多学本领,充实头脑,就会不胜任自己的岗位,将会被班组所淘汰,被企业所淘汰。
白班长,用行动证明了人生价值的存在。
《金牌班长》这部影片感染了我,教育了我。
我要结合本岗实际情况,找差距,补不足。
让我的工作在差距中前进,在不足中赶超。
当好一名普通的班长,是我的工作。
做好组内员工的安全工作更是我的职责。
为了企业的安全,班组的安全,有信心做好本职工作。
#观看电影心得体会2#电影讲述了苗老师(学生送外号苗霸天)与三班孩子从高一到高三,三年间普通、平凡的故事。
学生高一刚接触苗老师时对他是怕,后来受不了他的专制管理,开启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师生大战,大战以苗老师的自行车为线索展开,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学生渐渐理解了老师。
知道他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却因时代原因与北大失之交臂。
在自己语文老师的鼓励下,他报考师范,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并被分配到县城任教。
这些经历,也成了学生们努力的动力,三班的班长安静就发誓非北大不考。
但命运常常不如人愿,安静为了帮因给学生补课被停职的苗老师说情,归途中出车祸,没法参加当年的高考,之后连续两年去考,也没考好。
如果用一两个关键词概括观影人的表现,大概是笑和泪比较合适。
整部影片充满了喜剧色彩,苗老师的严厉、与学生间斗智斗勇,学生捉弄、报复老师等情节都是以诙谐、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现的。
因此,观影现场爆发出阵阵笑声。
笑声结束,时不时又会传来抽泣声。
是的,是影片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深深感动着我们。
同时,虽严厉但心中有爱,为学生着想,正直优秀的苗老师受到不公正的处罚,也引人深思,他在学生毕业之际选择离开叫人不解。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导演艺术上亦庄亦谐、庄谐并用的处理。
这是一个相对严肃的主题,但是编剧、导演并没有将其处理得特别高大上,也没有弄得如《全城高考》般沉重,更没有《青春派》那样搞笑。
这部影片选材校园生活,关注师生关系,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是优秀老师。
高三毕业之际,苗老师悄然离开,应该是当下对那个年代教师的一种反思。
他究竟算不算是个优秀教师?算吗,似乎不对,他将当年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学生头上,逼着学生去实现。
可这难道又错了吗?他爱学生,为班里长脑瘤的学生捐了一个月工资,到处找回混混队伍中的男一号。
他悲伤着学生的悲伤,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时时督促学生争分夺秒的学习。
这样的老师难道不优秀吗?可他没有私心吗?当然有,学生的好成绩能给他好声誉。
但他不收补课费,免费给学生补课,又说明了什么?这些只能说明,这部影片中的苗老师是立体的、多元的、复杂的。
现实中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影片结尾,三十年后,白发苍苍、颤巍巍的苗老师拄着拐杖去看截肢的安静,也许是发现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那是不合理的。
他当年的离开是反思,三十年后的看望是愧疚,是忏悔!身为老师,影片中的许多镜头在我的育人历程中也真实出现过,我与学生间也发生过“自行车”故事,我也有过如苗霸天般的强势、专制,也凭借一己之力努力为贫困生拉资助,也与学生上演过聚聚散散的故事。
这些,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平面化概括的。
影片是首尾呼应的。
以“每个人的人生都因相聚而幸福,当然也有离别的痛苦...”(大意如此,记不准了)开头、结尾。
最让我感动之处,是片尾将所有参演人员名字都打出了,包括没有一句台词的演员。
这应该是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
#观看电影心得体会3#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忙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
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必须为数不少。
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
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期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职责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就应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
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好处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贴合逻辑的。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
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好处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好处吗?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观看电影心得体会4#属于所有排球人大半年的期待,在9月25号,终于尘埃落定。
看着朋友圈里的排球爱好者纷纷表示泪目,甚至不打排球的好友也都晒出《夺冠》影票,我第一次感受到一样东西当它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时,会完全打破领域的限制,无论是否参与或了解排球运动本身,都会对中国女排所代表的“女排精神”肃然起敬,这就像科比在篮球领域带给我们的某些精神,对于我个人而言,即便我不参与篮球,也不深入了解篮球,但在得知那个不好的消息时,我也会鼻子发酸。
它们所带给大家的,早已超越了某项运动本身。
大部分关于这部电影的声音都是“感动”,这样的主基调是必然的,不过在感动之外的另一方面,我所感受到的是真实。
当这一切拍成电影,每一个人不再只是屏幕中站在赛场上的一个个号码,不再只是个运动员,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她们也有自己的个性,有的时候甚至相互也会发生矛盾;有各自不同的出身和不同的排球之路,深挖每一个人都是很长的故事和历程;她们对于未来也有迷茫和选择,有的人一直坚定排球梦,有的人在过程中会有迷茫时刻,有的人会明白自己更适合什么而选择放弃。
这些细节的体现,我想更是电影值得敬佩的地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艰苦环境中令人心疼的训练场景,不只是赛场上精彩扣杀的热血瞬间,包括郎平在内,也看到了多少年来她的心路历程,这些都是我们在各种比赛中看不到的东西。
除了电影本身,在影院中还有一部分时间我也能够回想到自己的历程。
即便我仅仅是个业余排球爱好者,所谓的“历程”和专业运动员比起来可能只是“过家家”,但我认为不同层次就是有不同层次的故事,我不会羞于讲述。
如今我所在的组织,也就是我的大学排球队,从最初的小学弟到现在队里大部分人已经是我的学弟,有的时候看着他们在场上很多人中仿佛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一部分是看到一些队友因为一些失误逐渐失去自信,我会提醒一下基本功的要领,当然不是在说自己基本功有多好,进步是存在的,更多的是会想起以前自己的学长们提醒我的时候,还有一部分会看到一些队友在大家打完球散场后自己在没有灯的球场跟某一个技术动作较劲,我会选择放下已经背好的书包,留下来和他们一起练,累了后回去的路上和他们讨论刚刚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