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精品

心得体会-国家博物馆观后感 精品

国家博物馆观后感国家博物馆观后感一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董,而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传递的精神。

——大花猪中国国家博物馆装修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很期待。

今年春节后终于开馆,又适逢德国的启蒙艺术展也在那儿开幕,于是今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进去之后感觉这博物馆被整得很巨大很现代,但半天看下来,德国人的启蒙艺术展非常好,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很令人失望。

启蒙艺术展分为9个部分启蒙时代的宫廷生活、科学的视野、历史的诞生、他乡与故乡、爱与感伤、回归自然、阴暗面、自我解放与公共领域、艺术的革命。

共有500多件展品展出,有许多名家名作,是迄今为止国外博物馆在中国展出规模最大的一次。

我个人感受是与其说这是一次让人陶醉的艺术展览,不如说是一次给人以启迪的历史重现。

这个展览从以上9个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人对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的发现和回归,对理性的追求,对科技的热衷,对世界探索的狂热,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世界观的改变等等。

内容丰富而不凌乱,条理清晰而富有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期间我偷拍了几张与大家共享,因为没用闪光灯,又是偷拍,难免有点虚,将就着看吧。

这是柏林街景的画,明快的色彩,休闲的行人,让人深切地体会到18世纪那种光明、自信社会心态,也反映出当时各阶层相处融洽、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

这幅画既表现出和谐生活的场景,又表达了当时欧洲人对大洋远处未知世界的憧憬,对世界探索的激情。

这幅画描绘的是英国人第一次热气球试验成功时的情景,观众们欢呼雀跃,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对科学、对航天、对创新的探索的无比高涨的热情和勇气。

启蒙运动让社会恢复了对人的关怀,这幅画中的少女神情刻画得非常生动,画工细腻,简直可与照片媲美。

在这次展览中,肖像画不少。

几个小孩在自然环境中玩耍,这种群像画突破了以前肖像画的单人套路,表现了启蒙时期特别的人文关怀,也表达了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思潮以及当时人们对生活特别是小孩教育的价值倾向。

这幅18世纪的世界地图给我很大震动,根据库克船长3次环球航行的成果所作,图上连我国的很多河流都绘出来,绘图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当时欧洲的视野是多么广阔,思想是多么开放,与同一时期我们大清帝国又闭关又禁海的夜郎自大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再看看我们自己的东西,有复兴之路展、青铜器及佛像展、瓷器展,古代中国馆还没开张。

复兴之路展最为冷清,基本上就是近代革命史的教科书,老套路一上来就是鸦片战争,接着就是100年屈辱史,至于为什么西方那么强大,老能欺负人,却只字未提。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整个历史过程的叙述既片面且了无新意,基本上与中小学课本一字不差。

解放后的部分,就是为各代领导核心歌功颂德,更没什么看头。

最为讽刺的是,展览中明文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而国博自己门口就杵着一尊95米高的孔子大像。

青铜器及佛像展和瓷器展里,宝贝挺多,但尽是一件件器物的简单陈列,解说文也是敷衍了事,你既无法把历史串起,也无法看出其中文化和思想的演变,而且你还看不出一丝人气!我看到的只有权各式的鼎、力出土的兵器、权贵的奢华琳琅满目的各色瓷器、偶像崇拜众多雷同的佛像、菩萨像,连器物上刻的图案、瓷器上画的图案也是龙、饕餮、花草,鲜见有人,更遑论平民了。

唯一对我来说有点启蒙的,竟是下面这幅佛、菩萨造像各部位名称,真让我难堪。

同台演出的德国启蒙艺术展,他们很优雅地把那段历史娓娓道来,让人回味无穷,相比之下我们虽声势浩大,却水平拙劣。

我去过悉尼和墨尔本的几个博物馆,那里历史没咱们悠久,宝贝文物相当匮乏,不过在那里一个博物馆里可能既有历史,也有科技,也有考古,也有生态,甚至还有艺术,在其中你会看到历史的演变,不同思想的碰撞,会获得知识的启蒙,得到艺术的熏陶,哪怕你看完无所收获,但起码你心情愉悦,不会反感。

有人会说中西有别,那我们且不与外国比,就是跟陕西省博物馆比,国博这个中国最高级别的博物馆的水准也还是相差甚远,这又如何解释呢?在我看来,博物馆是何等神圣的地方,它对人的启蒙作用不亚于一所大学。

首先,博物馆要讲人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会讲故事不是编故事。

我在墨尔本博物馆参观时,在显著位置竟是一匹叫的著名赛马的标本见下图,以及有关它的故事的一系列物品、文字、视频等资料。

它出身贫寒——马主用低价从新西兰购得,却在1929-1931年短暂的3年间创造出无比辉煌的成绩,成为当时澳洲人心中的英雄,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一匹马就让我们感同身受地体验到经济大萧条时期澳洲人的心境,也让我们了解了澳洲人乐观、积极向上、阳光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

在讲澳洲白人政府在同化土著人政策实行期间强行将土著小孩带走进行白化教育的那段黑暗历史时,他们不象我们教科书式的宣教和简单粗暴的控诉,而是通过讲一些普通人的故事来感动观众,比如一位母亲以为警察走了,就让她的孩子们出来玩,结果一转眼孩子们就不见了,痛不欲生,直到几十年后才重逢,其文字配合着真实的物品和照片,催人泪下。

就是这样万恶的帝国主义,她的总理在2019年亲自公开向土著人道歉,这更加催人泪下,让人佩服于这个民族的自省精神和万恶的资本主义的纠错能力。

再次,博物馆不能一味灌输,要善于与观众交流,其展出手段应富有创意,比如墨尔本博物馆中的热带雨林馆,地方不大,但那儿除了有丛林、大树、飞鸟之外,还在植被下面设计出土壤和小溪的截面隔着玻璃让你看就像我们在海洋馆里看海底生物一样,对其中的生物还有详细的文字解说;比如恐龙化石馆,除了有各种骨架、详尽的图片介绍,还有两名工作人员在现场一块大土方里认真清理真实的恐龙化石,小孩们就在旁边指指点点。

他们用各种办法来跟你互动,让你感到它时时刻刻在跟你交流,而不是灌输,而且最起码你能知道它要说什么。

且不说它能让你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最起码它能让你在欣赏之余若有所思,这已经足够了。

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而在于启蒙;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董,而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传递的精神。

花巨资刚翻新过的国博竟无半点人文关怀,无半点世界视野,无半点时代精神,让我惊诧不已。

一个连人话都不讲的博物馆,不要也罢。

国家博物馆观后感二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

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

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19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

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

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

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

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

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

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