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支教调查报告

支教调查报告

调研部分:(调研报告见附件)一、课题名称:基于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贵州农村生育观调查——以望谟县打尖乡为例二、课题背景:打尖乡处于贵州省黔西南望谟县,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当地交通十分不便,从打尖出发进入望谟县城需要行驶两小时多颠簸的盘山公路。

这也是制约当地经济、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长期闭塞的环境也使得当地生育观念非常落后,生命教育的缺乏导致近亲结婚、重男轻女等现象屡见不鲜。

生育质量十分低下。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动机是由五种需要构成的,这些需要存在于个人内部,并有层次高低之分。

这五种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有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村民才会考虑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生育过程中,如果生育孩子的经济条件得不到保证,他们就不可能注重生育质量的提高。

另外,只有村民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生育观才有可能切实地得到改善。

三、调研目的及意义: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三农”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业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植;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这其中,造成增收困难的最大掣肘是农民的生育问题,众所周知,在中国农村超生、早生、遗弃女婴、近亲结婚、生产残疾儿童的现象比较严重且普遍,究其原因,农民相对滞后的生育观是其重要方面。

我们此次调研,一方面了解打尖乡当地村民的生育状况,另一方面尽可能在支教过程中普及生命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帮助改善其落后的生育观。

从而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水平,为促进新农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且将一切所得结论编写成文,进行可行性分析。

向相关媒体、研究机构和出版社投稿。

以此让更多的人了解。

2调研报告“基于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贵州农村生育观调查——以望谟县打尖乡为例”调研报告引言贵州望谟县打尖乡是一个布依族聚集的村落,全乡大部分为布依族人。

打尖乡位于云贵高原边缘,在海拔两三千米高的山顶。

四周群山环绕,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

这样不便的交通也制约着当地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

而长期闭塞的环境也导致当地生育观念的落后,缺乏生命教育,生育质量十分低下。

生命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是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

它的提出源于对社会高度物质化下人们精神层面匮乏的反思,人们明确认识到现代教育必须回归生命本质,教育不仅是只是和技能的教育,更应该是生命态度和情感的教育。

此次调研是基于生命教育视野下生育观的调查,生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当地村民的生育观。

生育观是人们在生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

当地村民相对滞后的生育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育的缺失。

当地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而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条件后,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是必不可少。

就上述问题,我们一行人在贵州打尖坡毛展开了当地以生育观为主题的调查活动。

调查主要分成三队,为期两周左右。

主要集中在周末由校长带队展开调研。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代表性,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兼访谈的形式进行。

访谈为结构式访谈,我们将与访谈有关的问题罗列出来,围绕这些问题对村民进行访问。

访谈对象主要为坡毛村的学生家长。

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了大量有关信息,对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认真分析,希望我们的本次调查能够对当地生育观的改善尽到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用的建议。

摘要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对坡毛村现有的在家的学生家长进行走访访谈,以此来了解该村的普遍生育观以及存在的问题。

因为语言障碍,访谈过程中,主要靠校长对村民所说的话的翻译来进行了解。

调查方案的设计情况根据事先拟定的问题大纲,对被访问的人进行交谈式的访问。

先是寒暄式的跟被访问人交谈,然后在交谈中有导向性的将交谈话题引入到所调查的问题上。

委婉的询问、交流。

基本包括家中的基本情况,如孩子的个数、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当地布依族的风俗习惯等,另外还包括生育意愿、生育动机,以及生育教育。

以上就是本次访谈的内容设计情况。

调查实施情况介绍本次调查为期两周,分为三个小组,在周末由校长带领进行调研。

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共走访二十几户家庭。

被调查人主要是学生家长,由于校长是本地人,带领我们去调研,语言沟通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同时,走访过程也得到的村民的积极配合。

此次调查非常圆满地完成了!调查分析结果2011年八月,我们远赴贵州望谟县打尖乡坡毛村,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以及调研活动。

通过老师带领,走访村民,以及个别访谈老师,对当地村民的生育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基本信息了解访谈时,对于村民的基本信息,我们主要是作一下几个方面的了解:被访者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医疗状况、经济来源、家庭人数、当地交通状况等。

1、受教育程度在访谈及在村民家中观察发现,当地主要以布依族居多。

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十分常见,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当地的教育水平十分落后,在坡毛只有一所我们支教所在的坡毛小学,而且其中教学设备等也是非常落后,教师最高的文化程度只有大专。

另外,学生上学也非常不易,家住较远的每天需要两个多小时到学校,来回则需四个多小时,而学校没有食堂,很多学生一天只吃两餐,长途的跋涉耗费了大量体力,这也会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效率不高。

2、医疗状况在坡毛没有医院,甚至连普通的卫生院也没有。

在支教过程中,有位支教队员连续几天发高烧,当地村民骑摩托车送该队员去打尖看病,在路上花了近半个小时。

在打尖也只有简陋的卫生院,医生水平十分有限。

如果生严重一点的病就需要乘两小时多的车,到望谟县城正规一点的医院看病,而且途中都是盘山公路,路况十分不好。

当地村民生病一般都不上医院看病,一方面是由于医院比较远不方便,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而且政府在当地医疗保险方面做的十分不够,虽然在医疗方面有一定的补贴,但是补贴力度十分薄弱,对村民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3、经济来源当地村民有一部分出去城市打工,这样的家庭一般都会有一千到两千作用的收入。

但是如果没有出去打工的,收入相对会低一点,并且更多不固定。

他们一般会在村里帮忙砍柴或者其他小工赚取生活费用。

而一些缺乏劳动力在家务农的家庭则是基本没有收入,靠政府微薄的补贴生活。

当地很多家庭都会养牛、猪、鸡等家畜。

4、交通状况当地交通条件是很差的,首先路况十分不好,都是盘山公路,而且没有柏油浇过,只是洒了小石子铺路,路途十分颠簸。

而当地每天只有两班车到县城,这就使得坡毛变得更加闭塞。

二、生育意愿当地村民生育意愿和大多数农民的意愿一致,即喜欢多生不喜欢少生的生育追求。

当地超生现象比较严重。

很多家庭有好几个兄弟姐妹。

也有很多人认为“宁愿生傻不甘无后”,由于当地地处偏远,政府很多政策落实不到,近亲结婚的现象还较严重。

有遗传病、出生缺陷的孩子很多。

同时,由于需要较多的劳动力,一般的家庭都盼生男孩不盼生女孩,农村要下地劳动,好多出力的活还是靠男孩,女孩只能当下手。

另外是由于养老的需要,主要依靠的是儿子。

此外,当地的生育观念还是热衷早婚早育,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很多学生小学一毕业三、生育动机当地村民愿意多生孩子的根源,从宏观角度讲,“穷”是万恶之源,据国家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479万。

因此,农民将多生育孩子作为脱贫致富的首选。

而从微观角度讲,农民存在生育认识的狭隘性,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只考虑自己眼前的需要。

另外当地村民生育时,也是一贯的喜欢多生男孩。

男孩可以为家庭提供合适的劳动力,根源是由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引导,在农村,农民靠天吃饭,靠神保佑,靠养老送终,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也导致了当地村民生育情感的偏激性。

此外,调查中发现,当地村民的生育动机中还存在攀比和跟风的现象,在生育过程中,认为“早接媳妇早享福”,面子观念重,认为谁早结婚生子就意味着谁有本事,谁有钱财,其父母、亲朋好友也光彩体面。

四、生育教育当地的生育教育是十分缺乏的,这导致当地农民生育观的缺陷,在某些观念上欠科学性,具体表现在农民对生育数量、质量、性别喜好、时间选择、性行为态度等方面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与现代社会文明的背离。

重男轻女观念严重,他们认为男孩是续香火的,谁家没有男孩,会被同村人瞧不起;二是男孩好出力干活;三是农村养老需要。

近亲结婚、同传染病患者结婚的现象严重,当地农民科学卫生知识贫乏,妇幼保健设施和手段不到位,致使农民抱着侥幸心理娶妻生子。

生育行为的盲目性,当地人十分热衷于“早生贵子早得福”的观念。

以上的生育观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生育教育的缺乏,打尖坡毛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不便,经济教育都十分落后,也导致生育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灌输。

因此这也是当地改善生育观的当务之急。

调查的局限性及必要说明说明:由于以下几点问题,导致我们的调研很难开展1:时间问题:当地村民,白天大部分在外干活,基本天黑回家,导致了我们篇二:大学生支教调查报告暑期下乡支教实践调研报告调研课题:大学生下乡支教对大学生和农村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调研地点:辉县固村小学调研时间:2012年7月1日-2012年8月25日调研目的:1.通过对大学生暑期下乡支教情况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实践经验和难题2.大学生下乡实践活动对当地农村教育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支教质量,扩大影响力和号召力,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实践。

调研对象:支教志愿者全体成员,新乡市辉县中学的师生调查方法:1、访谈法:访谈对象有下乡的大学生、农村的初中学生和教师。

2、询问法调查:随机选取部分支教队员进行询问调查,询问分三个阶段进行,初次进入中学第二阶段是在支教过程中,最后一阶段是返回途中。

在调查员和大学生之间采用互动的询问方式,内容涉及情绪变化、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实践经验。

一、暑期下乡支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支教扶贫,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传播先进文化,改善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风貌,促进农村和地方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每一位支教志愿者诚恳的目标,他们秉承无私的奉献的精神,愿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点燃山村的希望,改变孩子的命运。

为了了解暑期下乡支教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对其心理变化进行了观察,依据支教时间顺序、支教内容,和效果,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成功经验。

我们所取得成就不仅是来源个人的努力还有外部社会的认可。

(二)遭遇难题(一)成功经验:名人常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所有的支教志愿者为了能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准备了近2个月,计划周密,准备充分。

这是我院第一次送大学生下乡支教,不仅仅代表机电工程学院院的形象,也是新乡学院的形象。

大家都是精神饱满和满怀憧憬地认真对待这次下乡支教活动。

现象分析:按照大学生获得成就感形成原因来分类,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和外部社会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