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关于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调研报告(最新)

(精)关于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调研报告(最新)

(精)关于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调研报告(最新)
随着我市城镇化的推进,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拆临拆违等工程
产生的建筑垃圾量猛增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
问题。

建筑垃圾如城市建设过程中伴生的“疮”,既侵占土地,又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应及时进行有效治理。

因此,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它既符合环境保护的需要,也符合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要求。

一、建筑垃圾概况
(一)建筑垃圾定义: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
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

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五类。

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垃圾中可分为渣土、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

(二)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总体情况。

目前,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的30%—40%,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然而,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推进严重滞后,
资源化利用率不足5%,远远低于欧盟(90 %)、日本(97 %)和韩国(97 %)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同时,我国每年产出的建筑垃圾不仅数量大,而且增长速度日趋加快。

预计未来10〜20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以及新一轮地下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与新建城市基础设施(地下轨道交通、给排水高压输变电、供暖、燃气管道、人防工程等),我国建筑垃圾仍将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据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垃圾现存量已超过20亿吨,预计到2020年将达50亿吨左右,2030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每年73亿吨。

(三)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典型。

建筑垃圾经破碎、筛分、除铁、轻物质分离等工艺处理后的再生骨料加工成透水砖、再生砂浆、PC预制构件、道路水稳层、干粉砂浆、RDF清洁燃烧棒等环保建材
产品,从而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方共赢的目的。

1.上海:规划建12个永久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厂。

近年来,由于拆违、重大工程建设等多种原因,上海的建筑垃圾产生量猛增,已逼近1亿吨每年,出现了非法倾倒、长期堆放等现象。

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
定》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要求包括建设工程垃圾和装修垃圾在内的建筑垃圾从源头上减量、分类处置、资源化利用。

根据新的《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上海市将推广装配式建筑、全装修房等新技术、新工艺,以促进在源头减少建筑垃圾。

同时,也鼓励堆坡造景、低洼填平等方式就地利用建筑垃圾。

此外,上海市将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强制使用制度。

目前,上海市已建立了规模不同、处理能力不同的18个临时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点,可以将建筑垃圾制成各种粒径的粗骨料,用于场地平整、透水层铺设、绿地建设等;还可以制灰砖,用于造花坛等;以及生产塑料颗粒,进一步制垃圾袋、垃圾桶等塑料制品。

未来,将规划12个永久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厂,年处理能力达到750万吨。

2•江苏:全面铺开建筑垃圾处理厂试点。

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率先在常州、苏州、扬州、南通等市建设的建筑垃圾资
源化处理厂陆续建成投运,项目的处理规模约100万吨/年,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再生
混凝土、再生砂浆、市政用道板砖和砌块等。

其中,苏州市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利用项目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示范项目。

常州市武进区年处理160万吨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化示范项目为江苏省首个正规而成体系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

经过反复试验研究,采用将建筑垃圾通过
专门工艺技术进行分类分级处理,还原为再生砂石骨料进行利用的方式。

经测试,生产出的各类再生建材性能均满足国家或行业标准。

建筑垃圾重制而成的再生砖石骨料轻质和吸水率高,特别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价格也比传统产品市场价低出15%左右,建筑垃圾综合转化率可达95%。

(四)我市建筑垃圾概况。

据统计,我市2010年至2013年间建筑垃圾年产量曾高达5600万吨/年,2014年至2015年产量有所下降,年产量约维持在1700万吨/年,2016年以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启动,年产生量增加至3500万吨左右。

目前,我市还未进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尝试,主要的处理手段就是填埋,由于建
筑垃圾管理难度大,现行管理手段无法做到全面覆盖,城市建筑垃圾总量仅有20%
可以运至市环卫局设立的两家建筑垃圾回填消纳场(瓦房院、西讨速号)进行简易填埋
处理。

而且,消纳场的处理方式比较落后,与国家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二、存在问题
(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尚未开展,与试点城市要求有差距。

现阶段,我市建筑垃圾的处置处于一个简单化、无序化的状态。

一方面是缺乏长远规划,建筑业中的设计、施工与拆除行为仍采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直接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
的产生。

另一方面是对产生的建筑垃圾未实施分类回收和消纳管理。

建筑垃圾资源化
工作尚未开展,与住建部要求的35个试点城市中开展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很
大差距。

(二)建筑垃圾监管存在漏洞,灰色利益难斩断。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背后暗藏
着许多灰色利益链,严重阻扰和制约着建筑垃圾向资源化处置方向发展的进程。

由于地质结构的原因,城市建筑垃圾中的40%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建筑垃圾被建设单位和运输企业私自出售给了城市周边的私营沙厂,分选后返回城市建设,这部分应当属
于城市矿产的建筑垃圾,是X市的监管空白,每年约可产生6000万元以上的经济价值,成为
了建设单位、运输企业和私营砂厂的非法营利;20% —30%用于建设项目
回填;其余的在各旗县区之间游击作战,运输者为躲避检查,时常会在深夜偷运偷倒,导致
环境污染。

(三)土地资源缺失,处理建筑垃圾选址要求越来越高。

建筑垃圾处理过程比较
复杂,不光需要把垃圾分拣处理,还需要将其分解重塑,最后制成环保材料,期间需
要多个环节,多个厂房作为支撑。

如果我市引进建筑垃圾处理企业,需要提供大量土地建造厂房,只有土地越大,建造的厂房越大,企业每天能处理的建筑垃圾才会更多。

同时,环保企业选址不仅仅需要考虑不能距离城市过远,增加建筑垃圾运输的成本,同时也不能离城市过近,占用城市规划区域。

即使符合要求,周边居民也往往不支持,引起市民对环境污染的担忧。

土地资源本来就紧缺,还要考虑土地规划和市政规划的配合,所以,选址很难。

三、对策建议
(一)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需要不断强化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对建筑垃圾的分类与存放等进行相关规定,禁止对有资源利用潜力的建筑垃圾进行填埋。

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建筑垃圾的二次利用的监督与执法工作,建立规范科学的建筑垃圾减排指标、考核、监测体系,从制度上落实“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

研究
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的相关法规文件,以严格执法来确保建筑垃圾的充分回
收。

(二)积极谋划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不遗余力给予产业政策上支持。

建筑垃圾
资源化利用是一种循环性质的环境保护产业,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产业扶持。


市应不断借鉴发达地区对建筑垃圾的有效处理方法,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建筑垃圾的回收与再利用。

充分鼓励建筑垃圾二次利用与研发,积极支持建筑垃圾再利用工厂及技术科研场所的建立,制定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减免等一系列具有帮扶性质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三)整合行政管理资源,依托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启用市渣土协会研发的“堃慧建筑垃圾管理平台”,推行网上审批,提高核准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管理平台,采取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以网上审批、监管支付、排放统计、单车结算,驾驶员IC卡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全链条智能化监管,将城管部门对建筑垃圾运输的综合管理与交管部门对车辆违章和对行驶时间、线路的管理相结合、与运管部门货运车辆营运管理、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相结合、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
案件移交机制,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行业中介组织和社
会自律组织具有行业自律、维护竞争、行业管理等功能。

为此,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中也应当将标准研究、驾驶员培训、平台管理和维护、价格分析、政策调研、法规研究等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为政府提供技术性支持的管理事项委托到行业协会, 发挥协会行业自律、行业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