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群文阅读
———民俗荟萃教学设计
霸州市胜芳镇第三小学吴云娟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形象感受当地人民如何过灯节的。
2.产生对祖国其他地方民风民俗的了解欲望。
3.加大阅读量,群组阅读形式,满足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能独立完成任务单。
5.锻炼汇报展示及口语表达能力。
6.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理解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群文阅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通过本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群文阅读,爱上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单元整体教学、主题教学即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内部结构核心观点承载信息,在文章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互文关系,让学生在探索群文时,发展学生阅读技能和发现能力。
归结起来,群文阅读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的探索性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的习惯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感受当地民风民俗,产生学习兴趣
导入: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五十六个民族犹如五十六朵娇艳的鲜花,美的不同,美的各有特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我们民族之花的风采。
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1.播放胜芳当地元宵佳节花灯视频文件。
2.讨论:看同学们看视频特别激动,特别自豪,这是为什么呢?来,我们再来欣赏两张图片,咦?有的同学更加激动了,来,告诉大家这是哪里呢?这是当地什么风俗习惯?
3.全班交流,畅所欲言。
4.同学们说得都很棒,这就是我们胜芳的元宵佳节,不难看出这真的是一个热闹祥和的节日。
看同学们交流完都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由此可见我们对元宵节的喜爱!我们刚刚学完的一组课文讲的就是我们祖国其他地方的民风民俗,大家还记得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先来说说都是学过哪几篇文章?(生回答交流)
5.这几课有的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当地的民俗,有的介绍了当地的民居,那么,他们都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看图交流。
6.小结:同学们交流得真棒!让老师也忍不住想了解更多地方的民俗了。
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其他地方的民俗,大家想不想一起去了解了解?二、群文阅读,了解更多地方民俗
1.导语:在泱泱华夏的土地上盛开着五十六朵五彩缤纷的民族之花。
这五十六
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节日、穿着、食物、民居等,这些各具特色的习俗无不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着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篇其他地方的民风民俗。
老师课前已经发放了本节课需要的资料,一共包括四篇文章:两篇关于节日的-----《八月十五摸秋》、《端节》,两篇描写民居的-----《苗族吊脚楼》、《西藏碉房》,以及阅读后要完成的任务单。
2.下面我们就自由结组,喜欢同一篇文章的结成一个小组交流学习,并按照自学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把文章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等方法,弄懂生词的意思。
(3)自由结组,喜欢同一篇文章的一起研究。
(4)完成任务单。
(5)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准备汇报学习成果。
4.出示任务单内容
5.好,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成果。
每组选派代表在展示台汇报自己组的学习成果。
教师相机指导点评。
6.汇报完的小组将自己组的成果贴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
三、总结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节课我们通过群文阅读的形式,更进一步了解了我国其他地方的一些民风民俗,可以说受益匪浅,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的是可圈可点,给你们点个赞!
四、拓展延伸
相信同学们已经对祖国各地的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老师再为你们推荐几篇好的文章,我们可以课下好好阅读。
出示推荐文章:《藏族雪顿节》、《皖南民居》、《同里水乡》、《那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