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16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16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正确认读“咆哮、沙哑、狞笑、放肆、搀扶、祭奠、呻吟、惊慌、清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汉形象。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5、通过研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光辉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环境描写的品读,感受洪水的猛烈。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镇定、守原则、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预习读通课文,生字书写指导,标出自然段序号。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桥的文章?谁能简要的说一说?(温故知新,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前质疑:这篇文章为什么以桥为题?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师板书:桥)二、生字词认读“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拥戴清瘦沙哑揪出”(个别读,小老师领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感知文章大意。

谁来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生概括文章大意)2、感受洪水的猛烈。

通过课前预习,请学生来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师配乐范读,生感受洪水。

师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品读,来感受洪水,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呈现出来。

3、质疑:为什么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不放在一起,而是分散在故事之中呢?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考虑。

四、精读课文,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自学思考:想一想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画下相关的句子并写一下感受。

小组合作探究: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1、体会老汉如山的镇定生在对比中发现村民和老汉在面对洪水时不同的表现。

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

村民的表现:“你拥我挤乱哄哄疯了似的跌跌撞撞”老汉的表现是:“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老师向学生多媒体呈现这些对比明显、简练、准确的词语。

老汉的目光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吗?(生根据理解想象老汉目光中透出的深意?)这种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对比思考后再进行对比阅读。

2、感受老汉的坚守原则第二个小组分享多媒体出示: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分析这三句话中蕴含的深意。

多媒体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品读“吼”字表达的含义。

生谈体会。

带体会品读。

3、舍己为人生概括故事结局,这位镇定,坚守原则的老党员最后牺牲了。

生齐读课文21-13段五、情景创设体会写法配乐配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看!从远处来了一位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原来,他从人群中揪出来的小伙子是他的儿子,多么让我们震惊啊。

这样的结局,既让人感觉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也是吸引我们读下去的原因,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巧设悬念,师板书:巧设悬念。

思考1:老支书为什么这么做,这是老支书唯一的儿子啊?他完全可以不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来啊?老支书难到不爱他的儿子吗?他对他的儿子到底是无情还是有情?生找到有情的理由,是课文中的19、20段。

思考2:在老汉眼里,木桥意味着什么?这一推又推出来什么?思考3: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思考4:他既然这么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把他从人群中揪出来。

明确:老汉是一名党员,党员不能徇私情,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要给群众做好表率。

这是超越血缘关系的人间大爱!学生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逐步体会老汉多重身份,感受人物形象。

情境创设: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在这场洪水中,老支书选择让村民走,在群众和党员之间,他选择让群众走,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选择让儿子走。

谁他都想到了,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自己,这样的老支书怎能不被全村人拥戴,让人为之敬佩呢?在人们心中,老支书犹如一座巍然挺立的桥。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课文以桥为标题了吗?大声告诉我,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板书:生命桥)当堂练笔:拿起手中的笔,用上“桥”写一写我们敬爱的老支书。

六、拓展阅读《哑巴渡》边读边思考: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几件事?你觉得哑巴老人是个怎样的人?(收养摆渡炸桥修桥)配乐师生合作朗读自创小诗。

思考:除了今天学习的老支书和《哑巴渡》中的老班长,你还知道哪些让你感动的人?(狼牙山五壮士、沂蒙母亲)七、小结作业同学们同学们,这一个个光辉的形象不是印在书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中间的,他们带给我们思考,带给我们感动,他们是我们人生的标杆!课下请搜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八、板书生命桥镇定守原则舍己为人巧设悬念16桥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离不开学生;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同样离不开学情,因为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

在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努力让学生们与文本共融对话。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应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读文找句,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最终让整堂课呈现整体性、情感性和人文性,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至于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学生理解恐怕不够深入。

教师还应加强引导,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因学情而产生。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

”可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以读代讲,读思结合,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个性化理解表达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主旨。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而且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所以此时需要进一步地巩固、拓展学生对语言的认识与技巧的运用。

《桥》这篇课文的语言有很多比较精彩的部分,语言简洁凝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但是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够理解。

对于他们来说难的在于本文中是如何塑造老汉这一形象的,学生对于老汉的形象一般停留在文中的语言中,而老汉身上充满人情味和亲情味的地方显得难以理解。

尤其是对于文末中交代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后会让他们陷入模糊的状态,所以在教学和引导中要创设情景,以老汉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对课文认识升华方面还需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感受老汉镇定、守原则、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品质,进而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彰显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关注与关怀,给学生充分地鼓励和引导,另外孩子还善于表现、敢于想象,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表达、展示自己的空间,设计当堂练笔,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18生命生命_效果分析一、从学习目标的达成进行课堂的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目标有:1、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正确认读“咆哮、沙哑、狞笑、放肆、搀扶、祭奠、呻吟、惊慌、清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2)通过研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光辉形象。

(3)通过品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汉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老共产党员镇定、守原则、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字词教学,书写集中在课前进行,认读在导入后进行,学生很顺利的概括出了文章内容。

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看,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震撼,并结合图片了解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在情景创设环节,以老太太祭奠为悬念的触发点。

顺势进行写法的点拨。

以“老支书对儿子到底是无情还是有情?”这一轴心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先行感悟故事的后一个特写镜头—“老汉推儿子”,在朗读中,将老汉深沉的父爱渲染得淋漓尽致。

然后,老师话锋一转,将文本研读的兴奋点重新拽回到故事的前一个特写镜头上——“老汉揪儿子”,再次反问学生:是无情还是有情?在步步诘问中,老汉那貌似“无情”的有情--“无私的党性”得到了深刻的彰显。

在看似反差巨大的特写镜头面前,一位党性坚定而父性博大的老支书形象跃然纸上。

在这对矛盾的冲突中,在生于死的巨大考量面前,老汉的形象被成功塑造。

在伤感的音乐声中,有些同学已经被老支书的事迹感动的热泪盈眶,我相信对于老支书,他们是发自肺腑的敬佩,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目标达成,重难点顺势突破。

二、课堂氛围的角度。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真诚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从学生小练笔成果的角度。

在学生小练笔的时候,老师进行巡视,以及最后的同学的展示,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感悟较为深刻,即便是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孩子也会根据感受写出一段话,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慢慢把这些话融到自己的生活中,用来思考和指导自己的生活。

向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看齐,尤其是沂蒙母亲的形象,会给孩子们极大的鼓舞,为身为一名沂蒙人而骄傲和自豪!为孩子们弘扬沂蒙精神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

16 桥_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处于五年级下册,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本文处在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这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都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所以在教授这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同时要应道学生懂得子啊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最后,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之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