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的论文

论文写作方向:1、论科学规定和践行“生态红线”2、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思考3、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考4、为什么说反腐败的目的是建设清廉政风5、试论“法治中国”对推进反腐败、建设清廉政风的意义6、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对你择业的影响7、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折射的积极影响正文1、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目前,省、壮族自治区等省区正稳步开展试点工作。

生态红线是自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道被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的“红线”,生态红线守住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以为,实施生态红线规划应当突出以下4性。

1、严肃性。

国家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划定的生态红线,是保证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产业发展的禁止区,也是为子后代保留生态资源、实现厚积薄发的基本储备区,它体现了国家以强制性手段强化生态保护的政策导向。

凡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越过生态红线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将被严肃追究责任,而且是终身追究。

2、差异性。

生态红线区划定综合考虑了区域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水土流失、海水入侵、风暴潮、暴雨山洪、近岸海域脆弱性等多重因子,既考虑生态系统本身的敏感性和服务功能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也将自然环境给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作为重要因素加以引入。

因此,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性,动态开展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评价;依照规定程序,对生态红线区域规划进行科学评估和优化调整。

3、协调性。

落实生态红线规划需要有前瞻思维,区域、流域甚至全球尺度的视角,科学协调多方关系。

首先要协调好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生态功能区划一定要先行,这是实施生态红线的基本需求。

为此,要改变干部考核任用体制,坚决扭转不顾民生和环保而刻意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惟GDP现象,让地方政府把更多的钱花在民生和环保上,大幅度提高绿色官员的升迁几率。

其次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央确定的国家生态红线是底线,各地对辖区的生态系统可进行再评估,增加更多的地方生态红线区。

地方政府生态红线区域越多,留下的资源越多,发展的后劲也越足。

第三要协调好区域之间协调的关系。

既要注重协调解决区域部的问题,又要注意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关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措施,在生态红线区开展生态补偿。

4、连续性。

生态红线区域规划实施以后,必须严格落实规划要求,不因领导人的变化产生断层、落差、真空和不连续。

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生态红线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软图章”现象,牢牢守住区域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虽然已成为国家政策,但尚未进入法律层面成为法律制度。

为了保证生态红线的合理划定、维护,需要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

在建立生态红线法律保障制度中,应当坚持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管控结合分级保护原则,同时构筑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并通过生态补偿和改革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来保障制度的执行和遵守。

2、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治理是一种偏重于工具性的政治行为。

无论在哪一种社会政治体制下,无论哪个阶级行使统治,谁上台执政,都希望有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行政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公民支持。

换言之,都希望自己执政的国家有良好的治理。

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容,治理体制也是政治体制的重要容。

但是,归根到底,治理是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目标的手段,相对于国家的统治体制而言,治理体制更多体现工具理性。

要实现善治的理想目标,就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治理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

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以下五个标准。

首先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化,它要求政府治理、企业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的公共秩序;其二是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其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其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五是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

其中,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所在。

所以,政治学家通常也将现代国家治理称为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它是对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

总而言之,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反过来,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法治的进程。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容的高度概括和超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容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各个领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基本容、基本特征、总体目标等诸多元素构成,是一个容极为丰富的理论体系。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座理论大厦的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石;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逻辑整体的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理性的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在实质和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其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标志。

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凝练而成的以“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同以“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价值理念为主要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质和具体要求上有着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体系,同时也是实践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旨就在于,使人民群众在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化6、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了以“蚁族”为典型代表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

“族化”群体本该是社会中具有向上流动潜质的群体,他们怀揣着理想,愿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拼搏。

但是,当他们面对趋向固化的社会阶层,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向上流动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国家、社会、高校需要联手破除阻碍大学毕业生向上流动的种种藩篱,为他们提供就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外因:世界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了全球就业。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遭遇重挫,发达国家就业率大幅下降。

在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出现了阶段性困难。

中国经济在持续两位数增速的高速增长后,面临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有所减弱,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下降。

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社会加速变迁,大学生就业承受着额外的社会转型压力。

我国的户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还不尽完善,导致城乡之间、体制外的社会工作岗位之间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因: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导致许多学生“学无所用”,专业不对口。

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学生存在专业技能不精、通用技能不全、基本素养欠缺、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第三,大学生的择业观与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不匹配。

大学生在择业地点上仍普遍倾向于选择大城市,择业单位上倾向于国企、事业单位,在职业选择上,则普遍不愿意从事销售、市场、客服等基础性工作。

外部环境与部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发展难的局面。

“族化”群体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无论是外因还是因,在短时间仍无法消除,“族化”生存现象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依然会持续存在。

大学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不全面(1)个人认知有偏差。

有些毕业生就业不畅,并不是因为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少,而是因为学生自身没有能够准确评价自己,有时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对求职、就职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

此外,还存在一些盲目跟风现象,有些同学不是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或单位,而是和别人攀比,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就业单位不适合自己,反而会妨碍自己的发展。

(2)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首先,价值取向模糊。

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惯性思维影响,求职紧盯“金饭碗”,非大城市和大单位不去,过分强调首次就业作用的结果。

其次,过于强调专业对口,认为只有专业对口才能得心应手。

再次,急于一步到位。

一些大学生一心想着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更不想自主创业。

第四,过分依赖考研。

一部分同学将考上研究生等同于找到一份好工作,实际上只是将找工作的压力转移到了两到三年后。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首先,职业目标模糊。

许多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目标,从未真正把学习、实践和职业目标结合起来,有的毕业生虽然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但是自我认识不足,眼高手低,目标与现实相距甚远,无法实现。

其次,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了解。

不少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层面,没有将各类职业介绍放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

再次,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针对性。

不少学校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无法开设常规课程,更谈不上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

(4)心理素质有待加强。

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承受挫折的能力弱。

在求职过程遇到挫折时,部分大学生束手无策,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久而久之会自我否定,丧失信心,影响就业。

其次,习惯外部归因。

遇到困难、面对失败的时候常常将原因归罪于外部社会环境,不能及时自我反省。

再次,自信心不足。

一些大学生遇到逆境容易放弃,不敢面对挑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最后,自卑感强烈。

由于理想与现实中的自己相差太大,他们会产生消极、偏激、焦虑和犹豫的情绪。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规划职业生涯(1)客观认识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