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人性

理解人性

理解人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 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 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 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 物商人的家庭,阿德勒童年生活比较安逸舒适, 但他自认为是不幸的:长相既矮且丑;哥哥体 格健壮,而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 法进行体育活动;五岁患肺病几乎丧生。他的 学说受了童年经历很大的影响。
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上的自我挫败行为,也会带 到咨询中来,例如,认为没有人真正关心他, 因此也就期望咨询员对他冷漠不关心。此时, 咨询员要小心落入陷阱,避免强化其旧有的行 为形态,并应鼓励他去表现出那些心理成熟的 行为。
优先偏好(priority)的选择,也是评估生活方式的一 条重要途径。以色列心理学家恪弗尔(Nera Kefir,1981)首先提出人们的四种偏好:优越 (superiority)、控制(control)、安逸(comfort), 以及讨人喜欢(pleasing)。人们所做的选择除非经 过面质挑战,否则会持续主宰着他们对于压力与困难 的立即性反应。每一种偏好都会有一套主要的行为型 态及自我说服的信念。恪弗尔曾描述过四种偏好的行 为型态:
出生别与手足关系
阿德勒特别重视手足关系与出生别,这点使 其理论显得突出。他曾指出五种心理位置:老 大、老二、中间、独生子、独生女。须注意的 是,此处所指的实际出生别并不比个体主观的 认定重要。由于阿德勒认为大部分的问题均具 有社会性,故强调家庭内的关系。
一个人的出生别及认为自己在家中处于何种地位,这 些对于成人日后与别人互动来往会有许多影响,在幼 年时期,与别人相处往来已形成了一些模式,对于自 己也已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概念,这些都曾带到成人时 期跟别人的互动关系中。在阿德勒治疗法中,重视家 庭动力的影响,特别是手足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虽 然我们应避免以刻板印象把人们做硬性的归类,但是 阿德勒的说法帮助我们了解年幼时斯的手足敌对关系 所形成的性格倾向,对于日后与人相处确有相当程度 的影响。
治疗目标
阿德勒学派咨询员会教育当事人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别人、与生活。通 过提供崭新的认知地图,咨询员将协助当事人改变对周遭情形的知觉。莫隆克 (Mosak,1995.p.67)将历程中的教育目标列出如下: 培养社会兴趣。 协助当事人克服挫折感与自卑感 修正其观点与目标--即改变当事人的生活方式。 修改错误的动机。 协助当事人感受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 协助当事人成为社会上有贡献的人。 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
没有两个有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为追求优越,有人 在才智上发挥,有人在艺术或体育方面发挥。 这些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对自己、对世界、对自己独 特的行为与习惯之看法。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均受到自己独特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在理论上是假设受到六岁前经验的影响 (Sherman&Dinkmeyer,1987)。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从整合 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 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方向远比过去重 要。 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 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 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时经验的塑造。
面向未来的乐观主义人性观
阿德勒抛弃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因为他认为弗洛 伊德过于狭隘地强调生物本能的决定论。虽然两人均认 为六岁前的经验影响着成人后的发展,但阿德勒并不重 视探索过去,他重视人们对于过去事件曾留下何种印象, 以及这些印象会如何可持续地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在其 他的许多理论立场上,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对立的,例 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 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在导引着,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 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决择、责任、生命的意义, 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这些理念均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 论。
几种类型的人格
优越型人格 通过担任领导人或成就或其他途径去突显自己的重要,使 自己感到优越。他们不做无意义的事情,但往往会抱怨工作负荷过重。 控制型人格 寻求不受人讥笑的保证,并认为唯有控制住情境,才不 会有被人讥笑或贬低的可能。他们不想在社交场合的任何失误的表现。 逃避型人格 他们追求舒适安逸,因此往往拖延处理问题或做决定, 并尽可能不去碰会带来压力或痛苦的事物。即使是例行性的任务,若视 为带有压力性,就会加以排斥。 取悦型人格 他们会一直寻求赞同与接受,以避逸别人的排斥。由于 担心别人会不喜欢他,所以会努力去讨好别人。
莫隆克举出五种基本错误: 1. 过度概括化:[世界没有公平]。 2. 错误或不可能的目标:[如果我要有被爱的感觉,则我必须取悦 每一个人]。 3. 对生活的认知错误或要求太严:[生活对我而言是太艰难了]。 4. 否定个人的基本价值:[我太笨了,所以没有人想跟我在一起]。 5. 错误的价值观:[冲至颠峰!不管过程中谁受到伤害]。
归属感
个体心理学强调,人的快乐成功脱离不了社会,忽略 社会背景,将无从了解人类行为。 个体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处,感觉安全,被人接受, 以及有价值,这些都是基本需求。 人们必须在共同活动与承担责任中找出自己独特的贡 献方式,而许多问题均来自我们害怕不被我们所重视 的团体接受,归属感不足便产生焦虑。唯有获得归属 感时,我们才有勇气去面对与处理我们的问题。
中间、 中间、老幺
中间 排行在中间的小孩曾有被挤压出局的感 觉,对人生会感觉得不公平,自己好像是被骗 出生的。这些小孩可能会有[可怜可怜我]的心 态,并成为问题儿童。 . 老幺往往是家中的宝,并且常常是最被纵容 的,由于地位特殊,每位家人都想塑造他,但 他们往往走自己的路,令家人意想不到。独生子( 独生子(女)
追求优越
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向上意志” 支配的,实际上也就是受权力意志的支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人生来就 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 标,这个总目标就是要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superiority),即所谓出人头地。人们的一 切动机,不论好歹,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追求 优越,追求征服,继续奋斗,永不停留。
自卑感
阿德勒也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动机的原始基础集中于 性因素的说法, 性因素的说法,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与追求起源 于自卑感, 于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则是发端于人在幼年时的无 能。他在最初把这种无能主要理解成是“有着器官缺 陷、体弱、多病”,这种不能自助和弱小可以引起 “怯懦、优柔寡断、怕羞、听话服从”等自卑感;他 后来扩大了无能这个概念的范围,把任何身体的、精 神的或是社会的障碍,而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 都列入无能的范围;并认为这些障碍都会引起一般的 自卑感。这样,他实际上把自卑感当作是任何人从幼 年开始就具有的一种普遍的情感。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lifestyle)一词指个体在生活或人格上的基本导 向,此乃突显出个体的存在。其同义词包括:生活风格、生活计 划、生活动向、生活策略,以及生活的蓝图……等等。通过生活 方式,即朝向我们的生活目标。阿德勒认为我们是生活中的主角、 创造者及艺术家。借助追求对我们有意义性的目标,我们乃形成 一独特的生活方式(Ansbacher,1974)。这项概念协助我们了 解行为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好比了解 作家的风格:[我们可以选择从任何地方开始:每项表现或表达 都会带领我们往同一方向-朝着同一个动机:同一种旋律,此乃 人格建构的地方](Adler,1964ap.332)。
五项任务
莫隆克(Mosak,1977)认为我们必须去面对与精熟五项 任务: 跟别人维持关系(友谊)、贡献一己所能(工作)、维 持亲密关系(爱与家庭关系)、自处(自我接纳),以 及发展精神层面的修养(包括:价值观、意义、生活目 标,以及我们与宇宙的关系等等)。 重要的是我们须界定我们的性别角色及学习与人相处。 由于我们无法自给自足,所以必须学习与别人相互依赖。 工作是生存的条件,所以必须在工作中创造意义,并接 受我们在企业体系中的角色。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及自我 接纳的程度,是跟别人形成相互关系的重要决定因子。
老大 老大
出生后即引起众人注意,在弟妹未出以前,他 的地位宛如独生子(女),多少会受到溺爱。 在个性上,老大较值得依赖,而且会努力上进, 然而当弟妹出生后,他(她)会发现原先的地 位不再,并认定弟妹夺走了父母的爱。
老二
老二的情形不一样,从一出生,即跟老大共享 父母的注意与照顾。通常老二会拿出竞赛的精 神,意图超越老大,以争取父母长辈的称许。 如果老大在某方面表现优越,则老二会发展另 一方面的才华来抗衡。老二在立场上通常是反 对老大的。
一个案例
以一位长期沮丧的中年人接受治疗为例,在探讨其生活方式后, 找出他有几项基本错误: 他认为没有人关心他。 他在别人有机会拒绝他之前先拒绝别人。 他严格批判自己,要求自己能够完美。 他认为事情很少会有圆满的结果。 他有深重的罪恶感,因为他确信是自己使每个人失望的。
错误信念
这位当事人从小就已形成上述这些错误的想法,长大之后依然固守 着。他的期望大部份是悲观的,并且往往成真,因为从某个意义来 说,他一直在寻求体验自己的信念。在治疗中,这些人将学习如何 去挑战其自用逻辑的结构,也即以下的三段论法: 我本来就不值得人爱。 世界上充斥着许多曾排斥别人的人。 因此,我必须跟别人保持距离,才不会因接近而受到伤害。
1895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 成为医生。1902年,他被弗洛伊德邀请加入 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 同事之一。起初,弗洛伊德对阿德勒倍加赞誉, 也非常信任,直至提议由他代替自己担任维也 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并负责该会会刊的编 务。
1911年,他公开地批评弗洛伊德学说的错误, 由于弗洛伊德在理论上坚持自己的观点,阿德 勒愤而辞职,另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因为精神 分析学已为弗洛伊德所占有,阿德勒便称自己 的体系为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 《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 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阿 德勒1937年因过渡劳累心脏病突发去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