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职业经理人的定位“我是一个生涯的过来人,今天以资深的美国质量学会会员的身份给大家说几句话。
在座大部分人可能年纪都比我轻,因此,我也算是职场上的前辈。
我今天讲的,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想把质量管理这么多年是如何发展的,我们个人现在可能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将来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怎么样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策划好等,对年轻人啰嗦几句。
我将把质量管理发展的本身和质量管理人员个人生涯发展放在两个不同但相关的主线上来讲,讲座的过程中有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记下来,以便讲座后可以问答,如果有什么关键的疑惑,也可以举手提问,欢迎大家随时互动。
我今天讲的内容大概分三个部分,在讲演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交叉。
我要与大家分享的第一部分是阐述质量管理的发展,也就是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历史。
比如说,ASQ(注:美国质量协会)四几年就成立了,这样一个老牌的协会培育了好多质量管理人员,不仅在美国,也在全球。
质量经理人的生涯实际和质量管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质量管理发展了,我们的生涯就要与时俱进。
那么,这些管理发展和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的提升要求是什么?第二个部分我想讲一下在质量管理方面我们在国内面临的一些主要课题以及对我们职业生涯的压力。
第三部分就是我们如何来面对这些压力和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
从质量管理方面来看,中国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成就了我们这样一个非常灵活和聪明的民族(Resourceful),中国有很多很有才能的人,但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在世界上还不认为是讲质量的民族,我们的产品都是以便宜、粗制滥造著称,虽然我们国家在奋起直追。
党和政府目前在讲产业升级和换代,尤其在南方讲到的是腾笼换鸟。
那么,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在产业升级换代里面起什么作用?我首先希望通过我的讲座,给大家一些压力,因为,我们这个职业是有瓶颈的,产业升级换代同样要求我们本人能升级换代,不然的话,你到四五十岁可能没饭吃,就像很多以前在大城市四五十岁下岗的工人一样,这样的事情正在发生,也一定会发生。
现在在座的四五十岁的人还不多,但人没有近忧必有远虑,应该要担心将来的事情。
讲了这些,我又会把大家放在一个非常乐观的场合下来看这些压力,今天的这个课题我是用自己的体会和经历来讲,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我自己的感触,也因为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希望大家在听的过程中多去思考,我们会后再做交流。
首先讲质量经理人的生涯,生涯这个东西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生涯跟打仗一样,你输了可能一辈子就输了。
在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入行就是一个生涯。
很多人可能会说,洪博士,你自己的生涯怎么走出来的?OK,说实话,我自己的生涯算是盲打盲盲撞,我在西方有多年留学工作的经历,我是学材料工程出身,搞质量和管理也不是我的本意,而且,我在职场和专业上发展的年代,还没有现在发达的资讯和有认可的前辈来指点,往往是随波逐流,可谓脚踩西瓜皮,踩到哪里就溜到哪里。
说好听的,就是“党的需要就是你的志愿”,尤其毕业的时候。
说现实一点,就是机会主义者,哪有好的学习和工作机会,就去哪里。
我们年代的人,有着当年那个时代的烙印。
但是我目前入了这个行,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必须爱上这一行。
走到现在,质量管理和专业经理人是我一路要做下去了的事了。
而对于在座的学员,你们非常幸运,时代和生活给你们很多的选择,在入这个行的时候就应三思而行,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一个战争,这个战争是不可以输的,尤其在座的好多男士,你入错行了,把生涯一仗输了,这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古训自有其道理!那么,生涯是什么概念呢?生涯规划值得要去仔细思考吗?ASQ对生涯有一说法:生涯就是你在爬的一个职业的阶梯。
生涯的第一个阶段你要开始摸索和规划你的未来,你必须意识到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雇主或家长对你自己的生涯发展负有全部的责任。
有很多人把自己的生涯交给你的公司,交给你的受雇者,认为好像老板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公司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但是生涯是一定要自己去规划的。
无论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生涯首先必须要有视野、愿景,要想的很远,还要受到非常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形成职业生涯的阶梯,今年、明年、3年、5年、10年、15年都要有系统和规律,还要有一系列专业的证书,也就是这些成功的要素让你往这个职业生涯路上去走。
我记得当年国际猎头公司把我从英国猎回香港之前,受雇集团公司的总裁专门来英国见我,他问我的问题我现在印象都非常深刻。
他最后曾貌似不经意但非常敏锐地问我:“洪博士,你怎么看你自己,我们机会那么多,集团要大发展,如果给予自由选择,您10年以后会成为什么?(What do you see yourself in ten years’time?)”这实际上就是要你对自己生涯规划做一描述(Career Planning),当然我的回答在当时就非常关键的了。
回过来想想,我当时那些话要是讲岔了,我可能就拿不到这份Offer,回不到香港,回不到亚洲了,但我答对了。
因为,我自己生涯的前半部分被人规划,但到了这一步,我必须自己规划,我非常清楚我要什么。
我回答了他的问题后,他说“OK,that’s good,I’ll see you in Hong Kong”。
这就是我90年代初回到了香港的关键契机,所以洪博士算是个老海归啦。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对自己10年以后干什么是否非常清楚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同样有猎头公司来找您,问您同样的问题,不知在座的学员是否脑海中有关于适合自己发展的清晰的生涯规划?我们现在讲职业,讲生涯,其实是要做一些详细的区分的。
我们通常会说我们正在找一份工作(A Job)。
但找一份工作或打工和生涯(A Career)是不一样的,打工者的心态和生涯发展的责任是两回事情。
到人才市场上去,在深圳也好,在东莞也好,在广州也好,在上海等全国的很多人才中心,大部分人是在找一份工作。
而找工作的基本驱动力是生存的需要,大部分人的心态就是哪个价钱高就到哪里去,同样一份工,隔壁企业多500块可能就过去了。
我曾经因为工作的关系,招聘过无数的年轻人,许多应征者只要听到年薪不够所谓的期望值,很快退场。
这里,很多人没有想到生涯发展的责任,没有想的原因可能他还年轻,没有经验,可能他没有听过洪博士给他啰嗦这些东西。
但如果你只是找一份工,只是为了钱,只是为了生存,你就会很快发现一份工的几个瓶颈,第一个瓶颈:任何工作很难带给你开心,因为工作就是工作,只是用体力和智力来交换生计的方法。
一份工打多了很容易走进感情的死胡同,天天做这个事情,任何人时间做长了会腻的,就不开心,至少没有激情。
如果你去打工,还有第二个突破不了的,就是一般打工的永远都不会发财,打一份工每个月的工资都是可以计算的,哪怕做了经理,经理每月的几千块钱、上万块钱也是可以计算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工发不了财。
还有第三个困惑的东西就是工作最难保障的是什么?稳定。
如果你只是打一份工,不管这个公司多么大和多么辉煌壮丽,你以为找到了靠山,但大公司的工作稳定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同样遭人垢病。
洪老师曾经为太古洋行暨可口可乐公司工作过,这是世界上第一大品牌,当时去的时候我自然会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
但是几年以后的经历让我明白,其实大公司的一份工未必是稳定的,许多因素决定个人是否能在集团或愿意在集团继续呆下去。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职业经理人如果只是想找一份工作,你一直将面临与工作相关的开心、发财、稳定这几个挥之不去的困扰,只是你进去的时候不觉得,过两年就会显现出来。
但是如果是以生涯发展的规划和心态来看自己的工作,或许您会明白,工作只是您生涯发展中的某一过程,随时可以放弃,可以调整,可以转换,但您的生涯不可以这样。
现在绝大多数人找工作是为了生计和钱,只有少数人才找工作是用来成就自己的生涯,然后用生涯来积攒财富和机会,这是大多数人及少部分人的区别。
现在全国到处是毕业生、每年将近700百万,网上流传的东西很多,出来以后未必能找到工作,可能还要蜗居。
因为中国有太多的人,中国历来就是人口大国,但未必是人才大国。
如果你把自己放在芸芸众生里面跟大家混在一起,和大家一样,你的机会自然就少。
但如果你是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一天你的才能就一定能够得到发挥。
不过,是不是人才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谁都想说自己是人才,而真正的人才是有标准的。
拿目前中国的大学生毕业生来讲,一毕业就已经是人才的当然不多。
我见过很多大学生,我也亲自代表企业到学校招过大学生,也在人才市场摆摊设点招聘过员工,我并不认为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是人才了,所以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我看来是很自然的。
因为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讲,企业需要的有才、有专长的人而不是一般的人(劳力)。
我说大学毕业生还不是人才,并不是批评他们,我们的教育制度有问题,我们的整个社会人文文化都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但是我讲的是怎么样能够把人跟人才区别出来,人跟人才的区别在哪里?怎么能在毕业后尽快地从人进化成企业和社会期盼的人才?在座的学员要去思考,如果您要往前走,你的工作就应变成生涯发展的通道,因为生涯发展跟才能的发展有关系,而才能的发展恰恰是向人才演变的必经之路。
所有人才的成长跟很多因素有关,人才成长之路很多,我在这里就不具体说了。
影响人才成长可能与性格相关,甚至有星座和血型说。
大致上我也同意,不管什么样的人进一个学校、一个企业,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能不能成才,出来后天因素外,可能跟你的性格真是有点儿关系。
因此,在座的学员去做一些性格的测试及思维类型的分析应是有好处的。
我在美国质量学会有一些非常要好的朋友,其中的一个专家跟我讲说,你知不知道我们做过很多关于大脑的研究,就是人与人之间脑力思维形式是不一样的,而不一样的人他的生涯是不一样的,所能发展出来的天赋是不一样的。
所以,人力资源近年来有一些新的课题,如天赋或才能管理(Talent Management)等来协助企业发现和塑造人才。
但成才,成什么才,还得先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要往哪条路上走,是否能“脱颖而出”?好多时候你就会发现,当你的性格不适合做这种事情的时候你就别去碰。
当年前太古集团实业部总裁在曼彻斯特商学院我回亚洲的前夕问我十年以后想做什么的问题,至今还历历在目。
我回答这个问题时做很多思考的。
但现在如果我来问很多在座的人或者人才市场上招来的人,你问他10年以后、15年以后他想干什么?10个里面有9个要么说今后要自己开公司,或者说以后要做公司的总经理,要坐你总裁的位置!但实际上好多学生没有把生涯的事搞清楚,更没有把性格和生涯的东西相关联,性格对生涯之路影响是非常强烈的,很多人天生就是一个通才,所谓通才就是他走的是管理之路。
所谓管理之路就是这个人的性格、天赋比较适合做些宏观的、重人际关系、决断力和视野的事,他的思维广袤,横向的,跳跃的,这种人有一天会做大,会做的很大,做到什么?一人(董事会)之下,万人之上,他就像天空中的流星一样,他闪亮的时候照遍全场,这时候他前呼后拥,本人的财富积累也非常迅速,所以很多人被这种炫耀的东西晃了眼,很多人都会说我将来就是要做总裁、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