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讲义 题型突破第4讲古代文化常识题

高考语文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讲义 题型突破第4讲古代文化常识题

第4讲古代文化常识题《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

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

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古代音乐等。

下面将近5年的高考考查的文学常识分类列出,以便复习时心中有数。

一、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考查内容(一)明确考查内容2014~2018年全国卷文化常识考查内容汇总(二)明确考查原则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理解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

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11题B项中的“姻亲”与“血亲”的区别。

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也就是《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

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人的称谓;②古代官职;③天文历法;④古代地理;⑤科举制度;⑥风俗文化;⑦饮食器用;⑧音乐文娱。

二、古代文化常识两种记忆方法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

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分类串记法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

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

一个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文体记忆法中学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去优选文章的:3.基数记忆法4古人根据一天的天色变化,把24小时按2小时为一个时辰,分为12个时间段,分别是:5实际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具体如下:A.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刺史及郡国守相等推举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

征辟一般对被征辟者的资历不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C.“秋试”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中者称为进士。

D.殿试录取中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状元、榜眼、探花,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状元又被称为鼎元。

解析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二)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如记忆官职变动: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黜、免、夺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官职训练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迁”是古代官职调动的一种叫法,一般指升职。

表达“降职”意思的时候,古代常常用“左迁”一词。

B.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调”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三、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三步骤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10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

古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2014年初次设题,考查了常见且又熟悉的礼俗类的“南面”和典籍类的“《春秋》”等,到2017、2018年在原来考查的基础上扩大到历史典籍、典章制度类,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如“三坟五典”“陵寝”“收考”等(已与以往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一致之处,须根据语境仔细推断)。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

高考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旨在引起考生乃至全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并以此检验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与理解,从而拓展考生的视野。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4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有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可以说古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

常见的设误方式:1.扩大范围。

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跳脱背景。

如解说“嗣位”,说成“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嫡庶。

3.张冠李戴。

如将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4.以今释古。

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解题技法]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三步骤”典例(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技法演示]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通览4个选项,A、B两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需结合语境。

A项中的“状元”是对文化常识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来推断,“状元”指科举考试中经过殿试后获得第一名,可判断A项正确;B项中的“上元”是对文化常识中“礼俗习俗”的考查,联想到中华民族的节日,古时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也可联想到诗句:“上元锦书传宝字,王母琼箱荐金约。

”(唐·王勃《七夕赋》),可推断B项正确,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

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通过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较难判断的C、D两项。

而这两项中C项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其正误,尤其是C项后半句“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暂且一放,先看D项。

D项中的“告老”是对文化常识“礼俗习俗”中讳称的考查,可联系平时学习的知识积累和词语“告老还乡”,并且和教材中学过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结合选文上下文内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可推断D项正确,故可确定C项错误。

(文史不分家,如果历史知识掌握比较好,考生对于C项一眼就能判定是错误的,“近侍”虽然对帝王有较大影响,但他们有“名”无“职”。

) 第三步:依据要求确定答案。

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答案。

[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

考取进士第一名。

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

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

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

”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

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

”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

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

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

”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

第二年,他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

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

”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

父老感叹道:“自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