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李欣睿 018215142 沉香,是一种药材名,属药瑞香科植物;也指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
沉香树高约30 - 40公尺,当沉香树的表面或内部形成伤口时,为了保护受伤的部位,树脂会聚集于伤口周围。
当累积的树脂浓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将此部分取下,便为可使用的沉香。
然而,伤口并不是树脂凝聚的唯一原因,沉香树脂亦会自然形成于树的内部及以腐朽的部位上。
1沉香的产香机制一般认为沉香的形成是由于树十损伤后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藏的淀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香脂经多年沉积而得。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病理学、创伤/病理学与非病理学。
沉香的形成与真菌侵染,如与曲霉、可可球二抱菌、芽枝霉,镰刀菌、毛霉、青霉 ,木霉等有关。
此外,球毛壳菌、尖抱镰刀菌和裂褶菌也与沉香形成有关。
有研究认为,创伤是沉香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真菌侵染是次要作用。
有研究报道称,树体总是在有创伤时才能形成沉香,而健康树体没有沉香形成。
从树体木块中分离真菌,将真菌接种,结果表明沉香形成是由开放性伤口引起,非由特定活性真菌而产生。
生物受到外界侵染,一般都会自动产生防御机制。
沉香的形成也可能是对创伤的防卫性反应。
有人认为,沉香木创伤后的沉香形成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生理变化阶段:首先是树体受伤后,其薄壁组织细胞内淀粉减少直至消失;第二阶段是在淀粉粒消失后会有显著的液胞化现象,归}{现褐色小滴状物。
在液胞化的过程中,发现空胞转化成为耐高渗透压状态,与沉香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未发现任何真菌或菌丝。
2沉香的造香技术白木香种植6-7年后,胸径巧时即可人工造香。
一般认为树龄愈大,树脂凝结时间愈长,其取香质量也愈好。
人工造香就是人为使木材受到外伤,促进真菌侵入。
2.1砍伤法通常选择8--10年或10年以上、树直径30cm左右的植株,在距地面1.5--2m处,顺砍几刀,刀与刀之间的距离约30--40cm,伤口深约3--4cm。
一段时间后伤口附近的木质部会分泌油脂类物质,数年后逐渐变成黑棕色,这便是沉香。
取香后造成的伤口,仍有可能继续结香。
2.2半断干法在离树十基部1--2m处的树十上锯一伤口,深度可达树十粗的1/3--1/4,可在同一方向不同高度锯几个伤口,伤口之间的距离为30--40cm,伤口宽约3--4cm,俗称“开香门”。
伤口处也能结香,数年后即可在伤口处取香,取香后香门仍有可能继续结香。
2.3化学法用甲酸、硫酸等处理伤口,可刺激伤口,采收后再用药物处理,仍可能继续结香。
2.4人工接种结香法在大树上用锯或凿在树十的同一边,从上到下每隔40--50cm开一香门,香门长为树十粗的一半,深度为树十粗的一半,宽为1cm。
如果是小树,则每隔15cm钻一个洞,从树十一面穿向对面,以不穿透为准。
开凿香门后,天气十燥时用冷水淋湿伤口,随即将菌种塞满香门,用塑料薄膜包扎封口,以防杂菌的污染或昆虫、蚂蚁等的危害,又可保湿以利菌种繁殖。
当上下伤口都结香而相连接时,大约4年后整株砍下可采到二级沉香。
2.5凿洞法在距树十基部50cm直至树顶上端枝条全面打洞,亦叫“开香门”。
其圆形小洞口直径1--1. 5m,洞口相距7cm,上下洞口相距为5cm。
打洞后,必须砍掉枝条一部分,防止风倒。
为使树脂分泌得快,还要采取物理、化学处理或菌种接种方法。
经过打洞处理后,白木香树生长分泌油脂,时间越长,油脂越厚。
定洞2年后,白木香树的生长细胞把洞口密封,变为内包香,洞内油脂分泌更厚,3--5年油脂厚度可达到沉水。
数年后,就可将全树倒放,按照左右上下洞口距离中间线,用锯分开,成为一条条油格空心木条,再用小刀雕去白木,留下黑色树脂部分即可。
3化学成分中药沉香化学成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倍半砧化合物(挥发性成分),2-(2-苯乙基)色酮、三砧类、芳香族类、脂肪酸类及其他成分.3.1倍半菇类邓红梅等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法萃取沉香中的精油,首次从中分离得到3种倍半砧化合物: 一芹子烯, 一可巴烯醇、广茬香醇。
杨峻山等用气相色谱法比较了国产沉香和进口沉香挥发油的组成,发现两者有差别;国产沉香的挥发油经硅胶柱和氧化铝柱层析分离得到螺旋烷类倍半砧成分白木香酸、白木香醛、沉香螺旋醇和沉香螺旋醛,当经硅胶柱层析和制备性薄层层析分离后得到2个沉香吠喃倍半币品同时还从该植物挥发油的低沸点部分得到4个已知化合物:节基丙酮、对甲氧基节基丙酮、茵香酸和沉香吠喃。
徐妍青采用气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沉香吠喃类中的白木香、刀一白木酸、去氢白木香醇3对差向异构体进行了成功的分离鉴定,确定了每对异构体的比例。
有学者对沉香精油进行分离研究,得到了2个新的倍半砧化合物:吠喃白木香醛、吠喃白木香醇,同时还得到二氢卡拉酮等已知化合物。
梅文莉等首次报道了在沉香挥发油中发现苍术醇、圆袖酮,草烯酸、愈创醇" 一古芸烯" 一蛇床烯、绿花白千层醇、异香橙烯环氧化物、朱栗倍半砧和一木香醇等倍半砧成分。
3.2三菇类林立东等从白木香中分得经基何帕酮。
3.3 2-(2一苯乙基)色酮杨峻山等将国产沉香经层析得到6个色酮类化合物,分别为2-(2-苯乙基)色酮,6-羟基-2- (2-苯乙基)色酮,6-甲氧基-2-苯乙基)色酮,6, 7-二甲氧基-2_(2-苯乙基)色酮,6-羟基一2-[2- 3"(一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一甲氧基一「2- (3'-甲氧基苯乙基)色酮;而后经硅胶层析,分得5,8一二经基一2-(2一对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 7一二甲氧基一2-(2一对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和5, 8一二经基一2- ( 2-苯乙基)色酮。
林立东等1 又从白木香中分得6一甲氧基一2-[2- (4‘一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和6, 7一二甲氧基一2-[2-4‘一甲氧基苯乙基]色酮。
江滨等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沉香中分离得到5个色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6-基一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 , 6_经基一2一(2一苯乙基)色酮(2),6-经基一7一甲氧基一2- ( 2-苯乙基)色酮 , 6-经基一2-[2-(羟基苯基)乙基]色酮,7-甲氧基苯)乙基]色酮。
3.4芳香族类梅文莉等在沉香挥发油中发现2, 4-二叔丁基苯酚,4-甲基-2, 6一二叔丁基苯酚、苯基丙酸、1-节氧基-8-蔡酚、菌香基丙酮等芳香族成分。
3.5脂肪酸类梅文莉等从国产沉香中分得棕桐酸、油酸、肉寇酸、硬脂酸和亚油酸等组成,与以往文献报道的白木香挥发油的脂肪酸成分基本一致。
3.6其他成分国内学者从白木香木材中分得二氢卡拉酮、枯树醇、沉香雅槛蓝醇、白木香吠喃酸、吠喃白木香醛以及吠喃白木香醇。
此外,含有蔡乙酸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白木香愈伤组织的乙醚提取液与健康白木香木材组织的乙醚提取液主要成分相同,这表明白木香愈伤组织细胞的代谢分化与木材组织的代谢分化相似,有可能成为研究沉香倍半砧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适合系统。
3.7未知成分从以上结果分析,表明沉香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其中酸性成分研究较多。
此外,沉香可能还含有许多其他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质量研究郭晓玲以三氯甲烷为提取溶剂,超声法提取挥发性成分,对其化学成分的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所测药材中,进口沉香和广东沉香以芳香族化合物为主要成分,海南沉香以倍半砧类成分为主要成分,且均为正品,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均达到《中国药典》规定,不同产区沉香药材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
江向东等根据沉香中挥发油与香草醛反应呈紫红色,且含量越高,显色越明显的原理,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的比色分析方法,此法用来检验沉香的等级,与常用醇浸出物含量测定法相比具备一定优势。
林峰等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对3种人工结香法所产沉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质量评价。
结果发现,3批沉香样品均主要由倍半币乱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组成,但凿洞法样品中的白木香醛含量远远高于砍伤法样品,同时凿洞法样品中还产生了沉香螺旋醇,而在砍伤法样品中未检出。
此外,凿洞法样品的挥发油得率高于砍伤法样品,其残留的脂肪酸成分的含量也远远低于砍伤法样品。
结果提示打钉法及凿洞法所产沉香质量较好。
杨小平等应用热重法和微分热重法研究沉香质量。
结果表明,热曲线图特征与沉香的质量密切相关,这说明微分热重法可作为鉴定沉香质量的一种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
该法同样具备所需分析样品量较少等优点,但热分析结果易受药材表面的泥沙等杂质、粉碎程度是否完全、粉碎时外来杂质等的干扰。
5展望目前,由于受到中药沉香自身具备多种药理活性及其原植物资源的锐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研究开发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近年的研究还发现,沉香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或可研制成为抗癌药物。
从沉香中开发新药已成为中药行业的新课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沉香的内生真菌中存在着丰富的抗菌天然活性物质,这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此外,我国尤其是华南地区白木香的种植规模日益扩大,但未经选育所造林占多数,这面临着产香少甚至是不产香的风险。
健康白木香木材组织井没有沉香倍半砧类成分。
经鉴定其主要成分是棕桐酸等,且不同树龄的健康白木香树十或枝条木材组织的脂肪酸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相同。
这些木材组织中的成分是白木香产香的前期物质,其含量的高低对产香的产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以此作为高产香型良种选育的突破口对白木香进行早期筛选,再结合生长指标和抗逆指标,开展高产香型良种选育是重要而且有效的工作。
在沉香质量分析方面,目前已有学者将固相微萃取应用到沉香样品的分析前处理上面,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应用使整个分析过程更加快速、准确,且极大地减少了有机溶液的使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分析新技术涌现井应用到沉香的分析研究中。
6临床应用沉香的临床应用大多是以复方的形式出现,较少单独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类、消化系统类及泌尿系统类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6.1肺心病急性发作赵建军将肺心病急性发作期64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以60例作为对照组,2均使用同样的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以沉香为主药的蒙药}-ii一味沉香散,每次5g,每日3次。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 ,70%,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表明沉香散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6.2冠心病甘永梅通过临床试验从某医院门诊及住院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出60例,用以沉香为主药的藏药三1‘为_味沉香丸进行治疗,每次2丸,每日2次,2个月一疗程,2周一次进行随访,每半月复查静息心电图1次。
治疗结果可见该药对患者胸闷、心悸、气短、头晕、失眠、心绞痛、心肌缺血等症状有效率分别为88.3% ,90% ,86.7% ,76.7% ,77.8% ,88% ,79.2%,总有效率为80%(即48例)。